嘿,書蟲們註意啦!今兒個我挖到寶了,一本能讓你徹底淪陷的小說!翻開的那一刻,就像是踏入了全新的世界,情節緊湊得讓人窒息,每一章都是驚喜連連。講真,這書看得我廢寢忘食,根本舍不得放下。角色鮮活得仿佛就在身邊,情感糾葛直擊心靈,簡直不要太上頭!錯過它,你的書單可就少了顆璀璨星辰哦。快來,咱們一起沈醉在這文字編織的夢裏吧!
第一章認清體質好養生
【黃帝內經】是中醫體質認識的源頭
體質的概念
體質就是指人體由於先天的遺傳以及受後天飲食、生活習慣、自然、社會、家庭環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在其生長發育和衰老的過程中,所形成的外表形態上和心理、生理功能上相對穩定的特征。這種特征可以提示人們容易患哪些疾病以及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宜忌。
什麽是中醫體質養生
中醫體質養生是指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根據不同的體質,采用相應的養生方法和措施,以糾正體質的偏頗,達到防病長壽的目的。早在兩千多年前的【黃帝內經】就對體質進行了多方面的探討。根據歷代文獻記載,人們已經發現,不良體質是發病的內因,體質決定著人體對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人們也從實踐中認識到,體質不是固定不變的,外界環境、發育條件和生活條件的影響都可能使體質發生改變。因此,不良體質可以透過改變周圍環境、改善生活習慣、加強體育鍛煉等積極的養生方法來提高自身抵禦疾病的能力。
【黃帝內經】在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以及病證、診法、論治、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黃帝內經】中早就記載了體質的形成、特征、分類,以及體質與疾病發生、發展、預防及治療的關系。提出在治病與養生時不僅要了解疾病,還要區分患者的體質。
【黃帝內經】提出的體質分類
【黃帝內經】是第一部成系統的中醫典籍,後世中醫理論都是從此書發展而來的。【黃帝內經】中許多篇章都涉及體質的概念,並提出了相應的養生方法。比如【靈樞·通天】中,根據人體陰陽的多少,提出將人體分為太陰、少陰、太陽、少陽、陰陽和平的陰陽五態人,明確指出陰陽偏頗是病態的體質,陰陽相對平衡才是正常體質。這種認識直到現在仍未被改變。【靈樞·陰陽二十五人】中又將陰陽五態進一步細分為木、火、土、金、水五種,如此產生二十五種人格類別。此篇進一步闡述了體質的概念,以及體質與自然環境、先天稟賦和後天調養等因素的關系,揭示出體質就是人體內陰陽、氣血、臟腑功能的活動傾向。【靈樞·陰陽二十五人】將人的性格、心理特征融入到體質分類的範疇,不管是在當時還是現在無疑都是十分科學和先進的。
【靈樞·逆順肥瘦】中將人分為肥人、瘦人、肥瘦適中人三類。【靈樞·衛氣失常】又將肥人分為膏型、脂型、肉型三種,並對每一類別人的生理上的差別、氣血的多少、體質的強弱等作了較為細致的描述。
【靈樞·壽夭剛柔】中指出人的性格有剛有柔,人的體質有強有弱,人的身型有高有矮,人的生理、病理有陰有陽,並且提出了相應的調理改善的方法。【靈樞·論勇】對勇、怯兩種體質類別的精神面貌、外部特征與內在的臟腑功能進行了描述和討論。
由此可以看出,【黃帝內經】是中醫理論體質學說的鼻祖,其論述內容涵蓋了人體的性別、年齡、稟賦、體態、外貌、性格、心理、地域、對環境的適應能力、社會地位、生活條件及臨床治療等各個方面,為個體治療和養生提供了指導綱領。
中醫體質學說的三種基礎理論
體質過程論
「體質過程論」認為,體質是一種按時相展開的、與機體發育同步的生命過程。每一個個體在其自身的發育過程中要經歷不同的體質階段,即幼年(稚陰稚陽)→青年(氣血漸盛)→壯年(氣血充盛)→老年(五臟氣衰),幼年時的活潑可愛,青年時的朝氣蓬勃,中年時的成熟穩重,老年時的從容不迫,這都是同一個體由於其發育水平糊程度的變化,所表現出的不同的體質特性。其中每個階段的體質特性也有相應的差異,這些不同的體質階段依機體發育的程式相互連續,共同構成了個體體質發展的全過程。不同個體的體質發展過程,由於先天稟賦的不同而表現出個體間的差異性,其中影響較大的因素是性別差異、某些生理缺陷與遺傳性特稟體質。
形神構成論
「形神構成論」認為,體質是特定軀體素質(包括形態與功能)與相關心理素質的綜合體,中醫也稱為「形神相關」。
每個個體的軀體素質和心理素質之間都是穩定性與變異性的統一。形,就是形體、形態結構,比如人的高矮胖瘦、骨骼肌肉、毛發皮膚、五官九竅,是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神,指性格心理、情緒反應等,是可以感受得到而不能觸摸到的。神生於形,形主宰於神,神依附於形,神明則形安。形神相關,就是說形與神在人體是相互依附,不可分割的。基於這種「形神相關」的生命觀,中醫學認為,人體的體質既包括形體要素,又包括心理要素,形體與心理的雙重特征是生命存在的基本特征。一定的形態結構,可表現出其特有的生理功能和心理特征;良好的生理功能和心理特征是正常形態結構的反映,並具有相對的穩定性。
稟賦遺傳論
「稟賦遺傳論」認為,先天稟賦決定體質基調。人在後天的生活中,體質會受到環境、養護等作用的反復修改,可能發生變化,但是本質的、遺傳來的體質則具有一定的穩定性,變化不大。
【黃帝內經·靈樞】認為:人之始生,「以母為基,以父為」,就是說人體是由父母的生殖之精結合而形成胚胎,稟受母親氣血的滋養而不斷發育形成的。由此父母的體質特征也影響著孩子的體質,所以人體從呱呱落地時就開始存在著個體體質和人群體質特征的差異。
因此可以說,先天稟賦與遺傳是決定與影響體質形成和發展的內在重要因素。父母身體的強弱、胖瘦、膚色,父母的性格、氣質都會對子女有很大的影響,而父母的先天性生理缺陷和遺傳性疾病,也很有可能傳給後代。
先天稟賦也受胎兒在母體裏發育狀況的影響,所以懷孕時要選擇最佳生育年齡,準媽媽在懷孕前要註意調養自己的體質。這樣才利於胎兒形成良好的體質。
當然,我們既要重視先天的體質稟性,也要註意後天的養護。即使先天獲得的體質很糟,也不要氣餒,只要做好後天的養護,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體質偏頗。
體質辨識因人而異
強弱寒熱不同
體質有強弱之分,偏寒偏熱之別。因此,必須結合體質而辨證論治。如面白體胖,屬陽虛體質者,本是寒濕之體,若感受寒濕之邪,就要用姜附參苓之類的大熱方藥才能把邪去除;若感受濕熱之邪則必纏綿難愈,尚須通陽以化濕,藥性過涼則濕邪愈加閉阻於內而陽氣更加虛乏。反之,如面色蒼白形瘦,屬陰虛體質者,內火易動,濕從熱化,反傷津液,故其治與陽虛之體必定迥然不同。故陽虛、陰虛之體,雖同感濕熱之邪,治法卻大不相同。總之,陽盛或陰虛之體,慎用溫熱傷陰之劑;陽虛或陰盛之體,慎用寒涼傷陽之藥。
年齡不同
人體氣血及臟腑盛衰等生理活動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發生變化,從而影響機體對致病因素的反應能力,所以年齡長幼與治療關系密切。如小兒屬「稚陰稚陽」之體,不論用溫熱劑還是苦寒劑,均應中病即止,就是說病情痊愈即停止。因苦寒之品易伐小兒生生之氣,辛熱之屬則易損真陰。又如老年人大多腎氣已衰,中氣虛乏,易受邪致病,而得病之後多見虛證,或虛中夾實。因此治病用藥尤須審慎。正如清代醫家葉天士所論,對老年病的治療應審體質、保真氣、慎劫奪。
性別不同
男子為陽剛之體,陰弱而陽旺,臟腑功能較強,代謝旺盛,肺活量大,在血壓、基礎代謝、能量消耗等方面均高於女性,所以男性容易患陽證、熱證,如高血壓、心臟病、禿發等,病情反應也較女性激烈。
女子為陰柔之體,陰盛而陽弱,臟腑功能較弱,女子免疫功能較男子強,基礎代謝率較低。因此,雖然女子體質較弱,但壽命較長。
男子在生理上有分泌精液現象,在生殖功能病變中以陽痿、遺精、早泄、房勞、疝痛等為主要病癥。
女子有經、帶、孕、產、乳等生理特點,以月經失調、血崩、經閉、痛經、帶下等為主要病癥。
男子多性格外向,心胸開闊;女子多性格內向,多愁善感。
男性中平糊體質、痰濕體質、濕熱體質者明顯多於女性;女性中血瘀體質、陽虛體質、氣郁體質、陰虛體質者明顯多於男性。男性體質養生要重視養腎護陽,女性體質養生要重視補氣養血。
男性要少食狗肉、辣椒等辛溫燥烈的食物。女性要少吃寒涼食物,尤其是夏天。
生活條件、地域不同
生活習慣、營養狀況對體質的影響很大。一般來說,膏粱厚味釀積既久,多為痰濕或濕熱體質;縱欲恣情,多損真陰真陽;饑飽勞役多使脾胃致虛,因而治療上須區別對待。
地區不同,生活習慣不一,人體的體質也有差異,因此中醫治病講究因地制宜。
同病異治、異病同治
由於體質的差異,即使同一疾病也可出現不同的癥候,故其治則異。另一方面,即使病因或疾病不同,由於患者的體質在某些方面有共同點,往往可出現相似或相同的癥候,故其治則同。
用藥宜忌不同
由於體質有陰陽偏頗的差異,臨床治療應視體質而用藥。其一,註意藥物性味,一般來說,陰虛體質者宜甘寒、酸寒、鹹寒、清潤,忌辛熱溫散、苦寒沈降;陽虛體質者宜益火溫補,忌苦寒瀉火;氣虛體質者宜補氣培元,忌耗散克伐等。其二,註意用藥劑量,一般來說,體長而壯實者劑量宜大;體瘦而弱者,劑量宜小。急躁者宜大劑取其速效;性多疑者宜平妥之劑緩求之。
預後調理不同
疾病初愈或趨向恢復時,中醫學很重視預後調理,以促其康復。這也屬於治療範疇。此時常需多方面措施的配合,包括藥物、食餌、精神心理和生活習慣等。這些措施的具體選擇套用皆須視患者的體質特征而異。如燥紅質者熱病初愈,慎食狗肉、羊肉、桂圓等辛溫食物或辛辣之味;膩滯質者大病初愈,慎食龜鱉等滋膩之物及五味子、烏梅等酸澀收斂之品。
【黃帝內經】中暗藏的體質調養法
別人的養生方法不能隨便套用
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多人對養生的認知都存在誤區,總是喜歡把別人的養生方法隨意「拿來」用到自己的身上,可是人與人的體質不同,即使是同一類體質的人,養生方法也未必就適合,因為人的體質會有很多微妙的差異!就像【靈樞·壽夭剛柔】中所說:「人之生也,有剛有柔,有弱有強,有短有長,有陰有陽……」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出生以來,其性情、臟腑、形體、寒熱偏性等本來就不同——有人強壯,有人瘦弱,有人高,有人矮,有人體質偏陽,有人體質偏陰……除此之外,人在後天生活中由於受地域、經歷、習慣、年齡等因素的影響,使得人的體質進一步差異化。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用辯證的眼光來看待自己的身體,要認識到自己身體的獨特性。
沒有任何一個人的養生方法能完全適合於你,因此在養生保健時,不能盲目跟從,不能搞「一刀切」,一定要遵循「異」和「順」的原則。「異」就是要了解不同的人體質有差異,對於別人的養生方法,不能隨便「拿來」;「順」就是要順應自己的體質,以自我為主,有的放矢地選擇適合自己的養生方法。只有這樣做,才是養生的真諦,才不會因為錯誤的養生方法導致體質有失偏頗,從而危害健康。
在體質與病因、病理的關系上,【黃帝內經】中認為不同體質的人對不同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和對相同致病因子的耐受性不同,某種體質的人易患某些病。而且感染邪氣以後,因體質不同也會「為病各異」。
因此,應根據不同的體質,采取相應的養生方法和措施。例如,木型之人,耐春夏,不耐秋冬,因此在春夏就要采取措施,預先壯陽;火型之人,性情急迫,當註意緩和情緒,寧心靜神。這就是中醫養生學「因人攝生」的理論基礎。
環境造成體質差異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環境是決定一個人體質變化的重要因素。水土性質、氣候類別、生活條件等,會對一個人的體質產生影響。
例如:中國南方多濕熱,北方多寒燥,東北沿海為海洋性氣候,西部內地為大陸氣候,因此從「形」上講,西北方的人形體多壯實,腠理致密;東南方的人體質多柔弱,腠理偏疏松。中國東部地區濕熱體質者較多;南部地區濕熱體質和血瘀體質者較多;西部地區氣虛體質、陰虛體質者較多,陽虛體質者較少;華北地區濕熱體質者較多;東北地區氣虛體質、陽虛體質者較多。地域不同,人的體質不同,施方用藥也有所不同。
我們要盡量選擇好的生活環境,生活的地方空氣清新,鳥語花香,人的臟器受到清新空氣的影響,心神受到優美環境的影響,人的體質也會得到改善。
飲食習慣對體質形成的影響
食品加工方式、飲食結構、吃多吃少、進食方式等,都會對體質產生深刻的影響,從某種程度上說體質是吃出來的也不為過。不同的膳食含有不同的營養成分,人們長期的飲食習慣和相對固定的膳食結構均可影響體質,從而對人體形成相對穩定的體質產生重要作用。
科學的飲食習慣,合理的膳食結構,全面而充足的營養,可增強人的體質。如果飲食不當,將會影響脾胃功能,使某些營養物質缺乏,人體體質發生不良改變。如長期飲食攝入量不足,會導致營養不良,容易使體質虛弱。飽食沒有節制,則會損傷脾胃,形成形盛氣虛的體質。偏嗜某些飲食,可造成人體內營養成分不均衡,出現一部份營養成分過剩,一部份營養成分缺乏,從而形成偏頗體質。如長期偏嗜寒涼的食物,容易形成陽虛的體質;長期偏嗜溫熱和辛辣的食物,容易形成陰虛體質;偏嗜甘甜可形成痰濕體質;嗜食肥膩,多形成痰濕體質或濕熱體質。
特別是五臟應五味,偏嗜某味就會導致對應的臟器功能受到影響,致使機體陰陽失衡,繼而導致體質出現偏頗。
疾病和藥物會影響或改變體質
疾病制約體質的形成,體質又影響疾病的發生發展。一些重病、慢性病,不僅會損害人體的各個部位,還可以使臟腑失和,氣血、陰陽失調,從而影響體質狀態。
生病了,就要服藥,但藥用得不恰當,也會給體質帶來不良的影響。藥有寒熱溫涼的差異和酸甘苦辛鹹的不同,若長期偏用某一性味的藥,人體臟腑氣血陰陽就會出現偏衰,從而改變人體體質。而且「是藥三分毒」,因此,雖然生病、用藥是不可避免的,但在選藥時,應謹慎操作,不要盲目。
發揮藥的作用不應該是像對抗療法那樣去壓制身體的病癥,而是要順勢,去引導病癥,把病癥之氣借藥的力量排泄出去。原則上不要輕易用藥。
平常的感冒發燒,對於身體體質的增強也有很大好處,透過物理降溫就可以了。很多人一發燒就看病,打針吃藥阻止它,問題反而大了。其實不是太嚴重的話,不吃退燒的藥,身體也會好,並產生抗體,以後對這類疾病的免疫力就會增強;打噴嚏是為了把更多的病菌排出體外……大部份人不知道這些就是因為對自己的身體缺乏了解。
七情過激也是體質形成的重要影響因素
精神狀態的好壞對體質的形成也很重要。精神情誌,貴於調和。情誌舒暢有節,就會使身體健壯。如果長期精神抑郁,或精神波動很大,超過了人體的生理調節能力,就會給體質造成不良影響。人的很多病其實都由消極情緒所致。不良的情緒對機體的影響非常大,持續的不良情緒會明顯削弱人的抵抗力、免疫力,還會影響臟腑功能、氣血執行、經絡暢通等。只要消除了造成疾病的消極情緒,很多人都能恢復健康。
所以保持積極正常的心態其實非常重要。
目前醫學界已經不斷證明,保持一種積極的心態能夠增強免疫力,讓身體更快恢復健康。甚至有的醫生還讓一些癌癥患者透過登山等活動,了解生命的意義,從而提高免疫力。
中醫有「過喜傷心、過悲傷肺、過怒傷肝、憂思傷脾、驚恐傷腎」的說法。七情為「喜、怒、憂、思、悲、恐、驚」,這其中某一種情誌過度,會導致身體陰陽失調,氣血不周而引起體質偏頗。七情過激,往往還會導致眾多的「心病」,動搖健康體質的基礎。所以說七情過激也是體質形成的重要影響因素。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會加重體質偏頗
好的生活習慣有益於身心健康,而不良的生活習慣則會損害身心健康。生活中的小節,直接關系到生命的健康。千萬不要小看日常生活中點點滴滴的行為和習慣。一日三餐定時定量,早睡早起,經常參加體育活動,不要過度勞累,不要患得患失……這些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於我們身體的健康。而身體過於疲勞或過於安逸、依賴空調、以車代步、不離電腦、長時間打麻將等現代生活方式都會對人體產生不好的影響。
身體過勞,易轉化為氣虛體質。神勞更是不容忽視。用腦過度傷心脾,用眼過度傷肝血,會造成氣血不足,轉化為氣虛體質。身體過逸,容易轉化為郁滯體質。有的老年人年輕的時候吃過苦,覺得現在是享福的時候了,經常休息,又是進補,又是吃藥,結果身體反而越來越糟。
體質養生要註重生活調理
養生其實並不復雜,最關鍵的就是重視日常生活調理。【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中說:「上古之人……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這是說那些懂得養生之道的人,都是能夠合理地調適生活,做到飲食有節、作息順應天時、不過度勞累,這樣就可以使人形神俱旺,陰陽協調統一,盡享天年。重視日常生活的調理,就要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要註意「防未病」。防未病是體質養生的核心內容。不要等發病再去治療,而是在疾病發生之前就預防,如果疾病已發生再去治療,就如同口渴了才掘井,戰爭開始了再去造兵器,那就晚了。
其次,要順應體質合理生活。體質不同,人在生活環境、飲食需要、作息規律、疾病防治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獨特要求。所以每一個人都要先知道自己是什麽體質,再順應自己的體質特殊性,註意合理地調理。比如陰虛體質的人,日常生活中要註意滋陰清熱,飲食宜清淡,少吃肥膩厚味、燥烈之品;而陽虛體質的人,養生關鍵重在補陽,要多食羊肉、鹿肉、山藥、紅棗等具有壯陽、健脾功效的食物。
最後,要註意調「神」養生。在人體這個統一整體中,起統率和協調作用的是心神。只有在心神的統率調節下,人體的生命活動才能正常有序地進行。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充分重視「神」的調養,比如透過繪畫、書法、音樂、下棋、雕刻、種花、集郵、垂釣、旅遊等情趣愛好,使精神有所寄托,從而起到很好的養「神」作用。
體質養生可借天時
兒童時期:純陽之體要多註意
小兒是純陽之體,容易產生高熱驚厥、感冒發燒、咽喉腫痛、肺炎、積滯等疾病,因此要謹慎合理套用抗生素和清熱解毒中藥,切不可多用,更不可預防性使用。尤其是容易感冒咳嗽、上呼吸道感染的小兒更要註意,否則就會陷入不良迴圈,體質會越來越差。
要想小兒體內沒有熱氣、不積滯,就需要飲食均衡,幫助小兒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不要讓小兒玩到幾點是幾點、太晚睡覺;少吃曲奇、巧克力、鮮奶油、飲料、火腿腸等精細加工後的高熱量、高營養食品;不要總怕孩子吃不飽,滿世界追著餵飯;養成定時大便的習慣。這樣自然會養出健康的孩子。
如果小兒先天不足、生長發育滯後的話,家長則要註意:寧願稍餓三分,不要過飽一分。因為過飽只會傷脾胃。一些早產兒,如果後天總是吃得很飽很好,反而容易引起單純性肥胖。
兒童體質類別較多,平糊體質、氣虛體質、陰虛體質、痰濕體質、濕熱體質、血瘀體質、血虛體質、過敏體質均較為常見。
青春發育期:不要肥胖
進入青春期,是女孩子改善體質的好階段。
體質血虛、氣虛的女孩子,月經期要小心,不要受寒、不吃生冷食物、不生氣,註意腰骶部、少腹部的保暖,不劇烈運動,月經後在飲食上適當進補,比如紅棗、桂圓、枸杞子、蓮子等,會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氣虛和血虛的體質。
痰濕體質、形體偏胖的女孩子,要特別註意控制體重,因為一旦明顯肥胖,容易閉經,然後更加肥胖,加重痰濕體質的明顯偏頗。
青春期還要長身體、長個子,雖然速度已經不能和兒童相比,但是嘴饞貪吃,尤其女孩子零食不斷,這也很容易導致肥胖。痰濕、氣虛、陽虛體質的女孩子這時要特別小心,不要發胖,因為上述體質本身就容易導致肥胖,尤其育齡期生孩子之後,很可能喝涼水都會胖。青春期就肥胖,沒有給體重正常增長留下一點余地,產後要胖到什麽程度,可想而知。
痛經的女孩子,月經前可以適當喝點紅酒、糯米甜酒、紅糖水,給少腹腰骶保暖,不要再穿露臍裝,還要註意加強個性修養,盡量溫和不躁不怒,否則很容易促生或加重血瘀體質,尤其進入中年後,容易導致色斑、乳腺增生、子宮肌瘤等。
婦女產後:坐月子不可受風寒
婦女懷孕期間,身體內環境、臟腑功能會進行一次大的調整,氣血相對旺盛以養育後代,對於虛性體質是一個較好的調整時機。
生產過程中產婦緊張、用力、失血,體力消耗大,氣血不足,百節空虛,腠理疏松。「產前一盆火,產後一盆冰」,產前產後,冰火兩重天。
體質血虛、氣虛、陽虛、血瘀的女性如果註意產後月子調養,其體質很可能會得到明顯的改善。但是如果不註意保養,也很可能使氣虛、血虛、陽虛、血瘀等體質出現明顯偏頗,甚至落下病根,比如肌肉勞損、腰腿關節痛、貧血、抑郁癥、胃病、偏頭痛、眼花、視力下降等。凡是月子裏落下的病,很難治。
坐月子要註意三點:
第一,身上、頭上汗出潮濕時,不要洗頭洗澡,應該待汗落,皮膚幹爽時再洗,並選擇一天中氣溫最高的時候。洗完後把身體頭發完全擦幹後再穿衣服或睡覺。
第二,產後不可受寒受風,少吃寒涼水果。情緒要舒暢,飲食宜溫熱熟軟。
第三,產後飲食調養應因地制宜。不同地區分別服用不同的有補血活血作用的食物,只要適合婦女產後多虛多瘀的狀況,沒有必要一定要服用某種食物。
更年期:固護陽氣振根基
如果人們在更年期註意調養,就能為自己獲得良好的老年生活做一些鋪墊,明代醫家張介賓謂之「中年修理振根基」,人的根基就是腎氣。腎氣不虧不傷,在小兒則促進生長發育,在成人則增強身體素質,在老人則延緩衰老速度。
進入更年期,生命活力明顯下降,所以陽虛;因為陽虛,所以蒸散氣化、新陳代謝緩慢,痰濕、血瘀由此漸生漸多。這時以陽虛、痰濕、血瘀等混合性體質較為常見。如果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畏寒怕冷、不敢再吃冷東西、怕風吹等,這是正常衰老的表現,不用刻意補益,平時飲食和用藥註意不用少用寒涼之品即可。但是,痰濕、血瘀則務必使之少生,否則後患無窮。要少吃、少鹽、少油、少亂補。適當進食山藥、陳皮、薏苡仁(薏米)、生姜等利於減少痰濕之品。心態平糊,多運動,少用空調冷氣,適當進食山楂、紅酒、糯米甜酒、黑木耳等食品,利於減少瘀血。
更年期要控制體重,尤其是腰腹圍。進入更年期,可能睡不著午覺、睡不夠8小時了,但只要睡醒不疲乏,就不要擔心害怕,順其自然。更不能計較名利,爭強好勝,用氣鬥狠。更年期以後,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懂得舍棄、放棄就是養生。
大病後的康復階段:不可過飽或多肉
大病之後的康復期是改善調整體質的關鍵時期,並非說大病之後身體會更好,而是說,一方面不僅要使疾病痊愈,各項指標正常或好轉,更重要的是體質要盡量恢復至病前原生水平,而不使之更加虛弱或復雜;另一方面大病往往令人感受到疾病的巨大痛苦、經歷生死考驗,促使人的生活態度、思想觀念發生很大變化,從而珍視生命,重視養生,能夠較病前很好地約束自己的行為和欲望,能科學地生活、起居、飲食,從而因禍得福,使體質得到改善。
大病康復期的養生,不同疾病具體方法也不同,但也要遵循基本的原則:一是隨著食欲的恢復,寧可饑三分,不可過飽一分,尤其在康復初期,更應避免過飽、油膩。二是親屬朋友鼓勵、關心但不過度,使之心緒相對寧靜。
陰陽平衡是體質養生的宗旨
陰陽平衡是養生治病的關鍵
世界萬物都包含著陰和陽相互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陰陽的對立統一運動,是自然界一切事物發生、發展、變化及消亡的根本原因。正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所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陰陽平衡是自然界的法則和規律,是萬物都要遵循的準則,是事物變化的根本所在,也是世間萬物運化的動力。
人體疾病的形成是因為陰陽的失調,所以養生治病的關鍵也在於恢復陰陽平衡。凡是有點「道行」的中醫,都會依據陰陽來診病、治病。在中醫的辨證論治中,陰陽學說被用以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生理功能及病理變化等。【黃帝內經】把人體看成是各個層次的陰陽對立統一體,【素問·金匱真言論】有這樣的說法:「夫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言人身之臟腑中陰陽,則臟者為陰,腑者為陽。……故背為陽,陽中之陽,心也;背為陽,陽中之陰,肺也;腹為陰,陰中之陰,腎也腹為陰,陰中之至陰,脾也。」這段話把人體的每一臟、每一腑都分出了陰陽,把人體的每一層次,無論是整體與局部,還是組織結構與生理功能,都概括成了陰陽的對立統一體,這充分說明了人本身就是陰陽的對立統一體。
體質養生也要陰陽平衡
體質是人體各層次陰陽運動的產物,是大自然中萬事萬物陰陽運動的產物。所以我們只有順應自然之陰陽、天地之陰陽、自身之陰陽……努力安排好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與自然相「合」,與天地相「合」,與自身本質相「合」,使人體內在的、外在的各種陰陽對立關系都達到平衡狀態,這樣才能健康長壽。所以,每一個人都要重視自然界的陰陽平衡關系,要把陰陽平衡當做體質養生的宗旨,順應體質,合理養生。
根據不同體質治病
體質作為個體在生命過程相對穩定的特殊狀態,必然貫穿於疾病的整個過程,成為制約和影響疾病發生、發展變化的基本要素。透過辨識體質類別,可預示不同體質類別所易患的疾病,以利於透過辨體施保、辨體施養,預防疾病的發生。
體質不同,需要采取的保健方法也不同。根據體質選擇適合自己的養生保健方案,量體裁衣,才能將體質調養到最佳狀態。由於體質的特異性、多樣性和可變性,形成了個體對疾病的易感傾向、病變性質、疾病過程及其對治療的反映等方面的明顯差異。因此,中醫學強調「因人制宜」。體質是治療的重要依據。在疾病的防治過程中,按體質論治既是因人制宜的重要內容,又是中醫治療學的特色。臨床所見同一種病,同一治法對此人有效,對他人則可能不但無效,反而有害,其原因就在於病同而人不同,體質不同,故療效不一。
體質決定病因
體質決定對某種致病因素和某些疾病的易感性。不同體質對某些病因和疾病有特殊易感性。中醫病因學對這一現象早有認識,針對某種體質容易感受相應淫邪的特點有「同氣相求」之說。如陽虛體質形寒怕冷,易感寒邪而為寒病,感受寒邪亦易入裏,常傷脾腎之陽氣;燥紅質者素體陰虛,不耐暑熱而易感溫邪;黏滯質者體素濕盛,易感濕邪,常因外濕引動內濕而為泄為腫等。【黃帝內經】中還有「五藏皆柔弱者,善病消癉」,「小骨弱肉者,善病寒熱」,「粗理而肉不堅者,善病痹」(【靈樞·五變】)等記載。由此可見,由於臟腑組織有堅脆剛柔之別,不同體質的人發病情況也各不相同。肥人多痰濕,善病中風;瘦人多火,易得癆嗽;年老腎衰,多病痰飲咳喘。凡此種種,均說明了體質的偏頗是造成機體易於感受某種疾病的根本原因。
體質影響發病與否及發病情況
中醫學認為,正氣虛是形成疾病的內在原因,而邪氣只是疾病形成的外在條件。邪之所客必因正氣之虛。正氣虛,則邪乘虛而入;正氣實,則邪無自入之理。正氣決定於體質,體質的強弱決定著正氣的虛實。因此,發生疾病的內在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是指人的體質強弱。
體質決定發病與否及發病情況在於體質是否易感受外來的邪氣。人體受邪之後,由於體質不同,發病情況也不盡相同。有立刻發病的,有不立刻發病的,也有時而復發的。體質健壯,正氣旺盛,則難以致病;體質衰弱,正氣內虛,則易於發病。如脾陽素虛之人,稍進生冷之物,便會發生泄瀉;而脾胃強盛者,雖食生冷之物,卻不發病。可見,感受邪氣之後,機體發病與否,往往決定於體質。當然我們決不能因為強調了體質在發病過程中的作用而否定邪氣的作用。要提醒的是,人體感受了邪氣,因其體質不同,也不一定就能患病;即使患病,其臨床類別和發病經過也因人而異。
體質不同導致同病異證和異病同證
同一致病因素或同一種疾病,由於患者體質各異,其臨床癥狀類別則有陰陽表裏寒熱虛實之不同。如同樣感受寒邪,有的人出現發熱惡寒,頭身疼痛,苔薄白,脈浮等風寒表證;有的人一發病就出現畏寒肢冷,納呆食減,腹痛泄瀉,脈象緩弱等脾陽不足之證。前者平時體質尚強,正氣禦邪於肌表;後者陽氣素虛,正不勝邪,以致寒邪直中太陰,故出現上述情況。又如同一地區、同一時期所發生的感冒,由於病邪不同,體質各異,感受也有輕重。因此,其臨床類別有風寒、風熱兩大類別,以及挾濕、挾暑等不同兼證。張仲景所論之傷寒,其轉變途徑一般是由太陽而陽明而少陽,然後傳入三陰。
為什麽有的人從厥陰而熱化,有的人卻從少陰而寒化。其原因就在於,從熱化者素體陰虛,從寒化者素體陽虛。由此可見,病因相同或疾病相同,而體質不同,則出現不同的癥狀。另一方面,異病同證亦與體質有關。即使是不同的病因或不同的疾病,由於患者的體質在某些方面具有共同點,常常會出現相同或類似的臨床癥狀。如泄瀉和水腫都可以表現出脾腎陽虛之證。這可能是由於雖然病因不同或疾病不同,而體質相同,所以才出現了相同的征候。可見,體質是形成「證」的生理基礎之一,辨體質是辨證的重要根據。
看一看,你屬於九型體質中的哪一種
(點選下方免費閱讀)
關註小編,每天有推薦,量大不愁書荒,品質也有保障, 如果大家有想要分享的好書,也可以在評論給我們留言,讓我們共享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