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先生,今年48歲,5年前,他的體檢報告中寫著「空腹血糖偏高」,醫生提醒他註意飲食,適當運動。他心想:「不過是有點高,不至於那麽嚴重吧。」一年後,他開始感到容易口渴,夜間還會跑幾次廁所,但工作忙碌讓他忽視了這些不適。直到上個月,他的眼睛視力模糊,腿部麻木,血糖檢測後才發現,已經確診為2型糖尿病。醫生說,糖尿病其實給過他三次機會,只是他沒有抓住。
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中國已有超過1.4億糖尿病患者,其中90%以上是2型糖尿病,而約50%的人在確診前並未察覺任何癥狀。糖尿病的形成並非一蹴而就,而是在悄無聲息中漸進發展。實際上,在病癥顯現之前,身體就已經悄然發出了諸多預警訊號。
糖尿病發展的三個關鍵階段
第一次機會:胰島素抵抗階段
在 2 型糖尿病的發病機制裏,胰島素抵抗是關鍵因素。胰島素本是開啟細胞大門,引領血液中糖分進入細胞從而為機體供能的 「秘鑰」,然而胰島素抵抗出現後,就如同 「鑰匙生了銹,鎖芯也卡滯不靈」。為保證血糖穩定在正常範圍,身體只能被迫促使胰腺分泌更多的胰島素。如此一來,短期內血糖或許尚可維持在標準水平,但胰腺卻早已不堪重負,長期處於高強度的工作狀態。
醫學研究已明確,胰島素抵抗同超重、肥胖(尤其是腹部肥胖問題)之間存在著極為緊密且難以分割的內在聯系,二者猶如環環相扣的鏈條,相互牽絆,在人體的健康狀況中占據著不容忽視的重要地位。簡單來說,肚子上的脂肪不只是儲存能量的倉庫,更像一個「化學工廠」,不斷分泌炎癥因子,幹擾胰島素的作用。在這一關鍵節點,若能及時調整飲食結構、減輕體重,並適當增加運動量,以提升胰島素的敏感性,那麽病情便有望得到逆轉。遺憾的是,絕大多數人在這一黃金時期,未能敏銳地捕捉到身體發出的警報,從而與這一扭轉病情的絕佳時機擦肩而過,錯失了首次寶貴的治愈契機。
第二次機會:空腹血糖受損或糖耐量受損階段
如果胰島素抵抗未被幹預當胰島素抵抗持續存在且未得到有效遏制時,胰腺長期處於高負荷運轉狀態,宛如一台過度使用的機器逐漸走向 「疲憊」,血糖也隨之失去控制,長期超負荷運作的胰腺逐漸「疲憊」,血糖開始失控。這兩種狀態便是所謂的糖尿病前期,意味著你已然一只腳踏在了糖尿病的門檻之上,若不加以重視和幹預,隨時可能邁入糖尿病的 「大門」。
研究表明,糖尿病前期患者如果能在這一階段采取有效措施,如每天堅持快步走30分鐘,血糖可以下降20%-30%。更令人振奮的是,一些成功減重10%的患者,甚至可以將血糖恢復到正常水平。正如一輛車在剎車失靈前還能被修復,這時是你最後的「剎車」機會。但不少人因為「沒有明顯癥狀」而掉以輕心。
第三次機會:早期癥狀階段
進入糖尿病初期,血糖明顯升高,身體開始發出訊號,比如口渴、多尿、容易疲勞或體重突然下降。但很多患者將這些訊號誤認為普通的疲勞或「上火」,未能及時檢測血糖。結果,確診之時,眼部、神經或心血管等並行癥往往已經相伴而生。
我們可以將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早期比喻為一個漏水的水池:最初是水龍頭的密封圈松了(胰島素抵抗),接著水位慢慢上漲(血糖失控),最終水池開始溢位(糖尿病)。如果能早一點修理水龍頭,就不會導致水災。
案例分享:從「差點糖尿病」到健康生活
林女士,45歲,三年前體檢時發現血糖偏高,醫生診斷為糖耐量受損。她起初也沒在意,直到家人反復提醒,她才決定嘗試改變。她戒掉了甜飲料,每天快走一小時,同時學習健康的膳食搭配。一年後,她的血糖恢復正常,體重減輕了8公斤,如今體力充沛,生活質素顯著提升。
糖尿病並非不可控的宿命,它是生活方式病,貫穿著飲食、運動和健康管理的方方面面。與其後悔為何未抓住前幾次機會,不如問問自己: 從今天起,能否為自己的健康做點改變?
或許,我們不需要追求激烈的改變——減少每天半小時的沙發時間,多吃一份蔬菜,少喝一瓶飲料,就可能成為扭轉命運的開始。糖尿病的降臨絕非一瞬之事,同樣,健康體魄的鑄就也非旦夕之功。重中之重在於,要緊緊把握生活中每一個改善健康的契機,給予自己充足的耐心與不懈的堅持,方能在追求健康的道路上穩步前行,擺脫疾病的陰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