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作在有一件事,感覺認真練過拳的武友都已經有共識了。那就是任何一門武術,只要「練對了」,都可以有很好的實戰性。
比如高贊答主 @李笠 提到,學北螳螂三年沒打過一次實戰,那就是「練錯了」,但責任不在這門武術,也不在學習者,而在教學方。
不管是什麽類別的實戰武術,都繞不開以下四種練習:
1)技術
從空擊(打空氣),到實擊(打實物比如沙袋),再到套招對練(drilling),就是將一個到一組招式,由不受影響到增加不同程度的幹擾,使人逐步適應在壓力下完成動作。
2)反應
拋接球、口令訓練、反應擊靶、閃躲/格擋/運步等防禦練習...我們不是要動態視力和反應上的絕對速度這些生理反應,更重要的是培養出穩定性(平常心)、洞察力(預判)和判斷力(反應後的相應行動)等心理反應。欠缺這兩方面的反應,則任何技戰術都是空談。
3)體能
其實稱為體適能更好,就是肌肉爆發與耐久力、心肺功能、柔韌度、協調和平衡力等。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功」就是體能訓練,哪怕講得再玄乎,來來去去都是那些東西(本來又想噴站樁,不過還是算了)。
4)對抗
上述三種都有一些雙人或多人對練專案,但大多都是有合作性的「順勢而為」。而對抗訓練就在於突出一個「不順」。有時候條件實戰其實屬於技術或反應練習,而不算真正的對抗。一旦是對抗,就要把不穩定/不配合的因素提高。
說完這些,我們可以正式來看看詠春了。
技術有套路、木人樁和定式手法和黐手練習
反應有黐手和離手練習
對抗依然是黐手和離手...
然後體能...八斬刀和六點半棍雖然算是很好的功法訓練,可是不到高級根本沒資格碰它們。
手靶和沙袋等實擊練習,閃躲格擋步法等防禦練習,放開手打(但有足夠護具)的實戰對抗...
估計除了很個別的館,都統統欠缺。
從理念、技術到戰術角度看,葉系詠春是我最喜歡的中國武術系統。而且這個喜歡是經歷了四十多年的高低起跌,多番對比得出來的結果。
我親身體驗過它強大的一面,也親眼見過它平庸的一面。
簡單粗暴的說,練對了自然強大,練錯了自然平庸。畢竟對於業余武者來說,一家館的教法,或一個課的訓練方式,遠比個人能力還重要。
相比起糾結於傳統,我還是更在意效果,所以總往實際的方向想。
我日常練詠春教詠春,但與此同時,我又刻意的把其他東西融匯進去。
比如從李小龍把詠春和拳擊混合起來開始,在過去半個世紀已經有很多人參考他的做法了。對這些武者來說,詠春是不可劃缺的部份,卻又不是全部。
因為他們很清楚,要實戰(包括街頭防身和格鬥運動)就不能死守著門戶之見。正如泰拳高手也會學拳擊強化拳法,巴柔高手也會學摔角提高摔法。
這不僅是增加軍火居里面的武器種類,更意味著我們對多一種武術有親身體會,就會得到更深刻的認知,也就增強了自己的適應能力。
比如上述的例子,泰拳高手學完拳擊可以不用出來,但面對拳法高明的對手他就不會怕了。巴柔高手苦練完摔角後也代表著防摔技術有所增進,就不用被摔到懷疑人生了。
這件事幾乎沒人提過,如果我是第一個,那希望還會有第二第三個。因為這樣傳武才會真正的活起來,活了才有機會進步。一件死掉的東西,再為它怎麽化妝也不過是為了送別它而已。
最後講一點點幹貨,也是「私貨」。
因為這算是我創的...
我的HEK防身術裏,有一縱一橫兩種捶法,統稱為縱橫捶,是HEK最核心的招式。
當初我創HEK的時候,因為主要靈感和參考物件是凱西格鬥術,所以也以抱頭防禦姿勢作為核心。可是我很快就感到不滿意,這種姿勢雖然好用,卻有一個嚴重缺點,就是非常容易讓人陷入被動狀態。
於是我尋思,想到用撐掌、扇掌和削掌三路掌法作為補充,也就是沖拳/直拳、平勾/擺拳和掛捶/背拳的掌法版本。
問題又來了:按照我教這幾個招式那麽多年的經驗所得,要真把它們練好還靈活運用到實戰裏,難度不止一般的高。
相隔多時,終於在今年重新整理HEK(被我戲稱為HEK2.0版本),並且拍成教學影片系列放到B站上的時候,想出了縱橫捶這個「版本答案」。
縱橫捶練習 https://www.zhihu.com/video/1831720460590657538之所以在這個答案裏要寫這招,因為縱捶就是詠春的拍手+枕手,橫捶就是標手+殺頸,而同時它們也是菲律賓武術當中的#1和#2攻擊角度。
熟練了這兩招,就可以跟詠春手法、拳擊拳法、菲武徒手和兵器招式還有摔柔技術都無縫連線。
沒學過詠春的話,我也許依然能想出類似的招式來,卻肯定無法做到這種簡約性和完成度。
所以現在有人問我詠春的實戰性高不高,我都會分兩個說法。
如果是其他館(不管是葉系與否),我會說看怎麽練。
如果是我的版本,實戰性真的算很高。當然硬要來糾結傳不傳統,正不正宗,那就沒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