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高原潮信來①:雪域高原有道生態安全螢幕障

2024-09-03社會

潮新聞客戶端 記者 藍震 楊曉軒

開欄語:9月1日至14日,中央宣傳部會同中央統戰部、國家民委組織中央及部份省區新聞媒體開展「鑄牢共同體 中華一家親」主題宣傳「雪域高原煥新貌」集中采訪調研采訪活動在拉薩啟動。潮新聞采訪團隊從今天起,將陸續推出「高原潮信來」系列報道,講好雪域高原「穩定、發展、生態、強邊」的故事。

晚上8點多,拉薩上空還沒有想暗下來的意思。

潮新聞記者漫步在拉薩河畔的拉薩市重大生態工程「河變湖」專案——環島路西側公園,站在迎親橋不遠處,用手機定格了一幕:清澈的拉薩河奔流而下,遠處若隱若現的山峰透著綠意,如同一幅墨畫般悠遠而神秘。

晚上8點,拉薩河的美景。潮新聞記者 藍震/攝

當記者把這張照片發在朋友圈時,很快收到朋友們的留言點贊,其中一位北京的朋友留言:「這是拉薩?秀水青山呀!」

生態,是國之大者,也是西藏「四件大事」之一。10多年前,眼前這座被拉薩人稱為「南山」的山坡,還是一片荒山碎石,而如今山頭已經披上綠裝,這抹綠色背後是西藏著力建立國家生態高地的決心。

(一)

千年古城拉薩地處高原河谷地帶,這條拉薩河穿城而過,河兩側是連綿不斷的南山和北山。過去,山上缺林少綠,為改善周邊生態環境,西藏自治區實施拉薩南北山綠化工程等重點工程。南山公園正是實施拉薩南北山造林綠化工程的成果之一。

南山公園與布達拉宮隔河相望。潮新聞記者 楊曉軒/攝

潮新聞記者跟著「雪域高原煥新貌」采訪調研團一行,實地走訪了南山公園。

這座位於拉薩河南岸的公園,與布達拉宮隔河相望。沿途郁郁蔥蔥的植被,山坡上綻放的格桑花,置身雪域感受人與自然的美好;但險峻的山路和自動旋轉的灌溉,也好似在提醒著大家:蔥綠來之不易。

險峻的山路和自動旋轉的灌溉,提醒大家這片蔥綠來之不易。潮新聞記者 楊曉軒/攝

拉薩市林草局黨組成員、二級調研員李寶平告訴潮新聞記者,拉薩南北山綠化工程是西藏首個規模化山體造林的重大生態修復工程,也是增進各族群眾生態福祉的重要民生工程。

李寶平介紹,該工程於2021年啟動,規劃期10年,規劃範圍以拉薩河為主線,以山體兩側第一重山脊可視範圍為重點,東起墨竹工卡縣尼瑪江熱鄉、紮西崗鄉,西至曲水縣茶巴拉鄉、浪卡子縣卡熱鄉、貢嘎縣江塘鄉,西北至堆龍德慶區德慶鎮,東西綿延近200公裏。

讓拉薩河兩岸各200公裏的荒山野地披上綠裝,並非易事。

「過去山上都是石頭,樹坑是電鉆鉆出來的,客土、樹苗都靠人背馬馱。」李寶平說。

成活的樹苗,在拉薩人看來,宛如新生的孩子。潮新聞記者 楊曉軒/攝

成活的樹苗,在拉薩人看來,宛如新生的孩子。為緩解西藏苗木生產供應能力不足難題,將青海、甘肅、寧夏3省(區)海拔2000米以上區域劃定作為調苗區域,並將引進的苗木在本地馴化過渡180天以上,提升苗木適應力和成活率,確保造林成效。

路上我們遇到了一位爬山的小夥,姓張,黑龍江人,目前供職於一家央企在拉薩的專案部。南山公園他已是今年第二次來打卡,「上一次過來還是半年前,這次過來樹林又茂盛了許多。」

南山公園一角。潮新聞記者 楊曉軒/攝

雪域高原上的這番青綠,在小張看來,是一種「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的氣概。「上次過來,有一幕讓我印象深刻,兩架無人機分別搭載著兩棵樹苗,投放至陡峭的山腰。看到這一幕,我心中在想,人定勝天。」

再過幾年,拉薩河兩岸將會另一番景象。潮新聞記者 楊曉軒/攝

按照10年規劃期,拉薩河沿岸的百姓也在期盼著那一天:春有花、夏有蔭、秋有彩、冬有綠。

(二)

從南山公園俯瞰拉薩市的西北角,藏著一個世界上海拔最高、中國面積最大的城市內陸天然濕地,它叫拉魯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育區,被譽為「拉薩之肺」。

拉魯濕地被譽為「拉薩之肺」。潮新聞記者 楊曉軒/攝

初訪拉薩,采訪團的部份媒體同行高反明顯,眉頭緊鎖。當下車走進這片濕地廊道時,整個人頓時就放松起來。顯然,讓這座拉薩市民的「天然氧吧」有了具像化。

陪同隨行的阿旺紮西,是個「80後」。2018年,阿旺紮西加入拉魯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育區管理局,目前擔任督查科科長一職。眼前這片濕地,對他來說再熟悉不過,「小時候我就在這裏長大。」

阿旺紮西介紹濕地保護情況。潮新聞記者 藍震/攝

「在黨和政府支持下,把這一片12.2平方公裏的濕地保留下來,特別珍貴。」采訪中,阿旺紮西數次提到生態保護修復不能走彎路,「一步走錯,可能就沒有回頭路了。「

為了保護這片不可多得的高原濕地生物基因庫,2005年7月,國務院將拉魯濕地列為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育區。2010年,西藏自治區專門透過了嚴格規範的管理條例,讓城市發展與這片高原濕地和諧共生。

城市發展與高原濕地和諧共生。潮新聞記者 楊曉軒/攝

但人地沖突是濕地生態破壞的源頭之一。2017年,拉薩市開始著手實施征地拆遷,解決人類活動對濕地的影響;然後,清理完拆遷地後,在該種草的地方種草、該種樹的地方種樹、該設立生態緩沖區的地方設立生態緩沖區——短短幾年之內,居民點沒有了、小作坊消失了,濕地周邊汙染源被徹底切斷。

拉魯濕地開放步道總路程10.65千米。潮新聞記者 楊曉軒/攝

阿旺紮西在管理局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對水源的監測和巡查。

「濕地的補給水源主要來自拉薩河,因為距離城區不遠,所以如何保護這裏的濕地生態系,對我們也提出了挑戰。2000年以來,國家先後投入了大量資金實施拉魯濕地保護工程。」

阿旺紮西介紹,目前管理局專門成立了一個濕地水系統巡邏小組,一方面要對拉魯濕地的生態保護不僅要補水,保護區工作人員還要定期對這裏的外圍水系進行雜物清理。冬天,來這裏越冬的候鳥食物不夠的時候,濕地的保護員還會冒著嚴寒站在水中為候鳥投食青稞種子。

拉魯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育區管理局巡護員旺久正在清理垃圾。潮新聞記者 楊曉軒/攝

「這兩年管理局做了一個生物多樣性文體調查,裏面有一個最明顯的變化,就是保護區出現的鳥類比以往多。有些鳥類在2016年之前還是一個旅鳥,在這裏補充能量就飛走了,但是這幾年就變成留鳥了。」阿旺紮西補充說,「去年開始,我們發現了一種叫彩鸛的國家一級鳥類,首次出現在拉魯濕地。」

濕地越冬的候鳥明顯增多。潮新聞記者 楊曉軒/攝

根據2023年最新調查結果顯示,拉魯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育區有113個野生動物物種被列入【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其中包括哺乳動物4種,鳥類104種,爬行動物3種,以及兩棲動物2種,濕地越冬的候鳥明顯增多。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