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日,是上海虹橋樞紐出租汽車短途模式正式實施的第一天,現場營運情況如何?駕乘人員又有哪些感受和建議?元旦當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在虹橋樞紐進行了現場走訪。
虹橋樞紐作為上海重要的交通綜合樞紐,近年來,隨著附近居民區、商務區的建成啟用,短途打車問題日益突出。一些乘客在虹橋樞紐打車,因為短途遭遇司機拒載、「白眼」,進而引發司乘矛盾。管理部門和相關出租車企業對涉事司機進行了處理,但效果有限。而此番實施的「短途營運模式」,相當於一個快速返場通道,允許前一單裏程≤8公裏且在120分鐘內返場的駕駛員,從短途通道直抵上客點載客。
目前,虹橋樞紐一共設定了3個出租車短途返場通道,分別設在虹橋機場T2航站樓和虹橋火車站南、北出口附近的三個出租車蓄車場。其中,虹橋火車站北蓄車場的出租車短途返場通道入口位於申貴路楊虹路交叉口,南蓄車場的出租車短途返場通道入口則位於申蘭路上。
實測短途返場通道:過閘「絲滑」,1分鐘左右可達上客點
上午9時許,澎湃新聞在申貴路楊虹路交叉口看到,路口豎立著「出租車蓄車場(北)」的醒目藍色標牌。當車輛沿著楊虹路從西向東駛入申貴路時,可以看到正前方的路口懸掛著藍色的「短途返場專用」指示牌,路口也被紅色隔離墩隔出了兩個入口,從左側入口駛入並向左拐彎是前往出租車蓄車場(北),從右側入口駛入並向右拐彎則是出租車短途返場專用通道,可以快速抵達虹橋火車站北出口附近的上客點。路口有兩名身穿藍色制服的工作人員在維持秩序並引導車輛通行。
![](https://img.jasve.com/2025-1/4d79e8c5a58eb5e73bf4749fb81807d1.webp)
在申貴路楊虹路交叉口,豎立著藍色的「短途返場專用」指示牌。本文圖片均為澎湃新聞記者 俞凱 圖
澎湃新聞記者在該路口觀察發現,上午9:23,一輛紅色出租車駛入短途返場專用通道;9:27,又有一輛錦江出租車公司的白色出租車駛入短途返場專用通道。相比而言,從左側入口駛入並向左拐彎前往出租車蓄車場(北)排隊拉客的出租車更多,時不時就有車輛開進去,表明這些車輛今天還沒有在虹橋樞紐接到短途客人。短途返場專用通道入口右側工作用房的外墻上,張貼著【虹橋樞紐地區巡遊出租車短途業務執行管理規則(試行)】的條文,第一條明確了「短途業務」認定的三個條件:始發自虹橋火車站(南、北)出租車上客點和虹橋機場T2出租車上客點訂單裏程≤8公裏的訂單;自上述上客點載客發車後,空車返回原蓄車場用時≤120分鐘;短途補償機制僅對前一單短途業務有效。」符合上述3個條件,每輛車當日可享受一次短途補償。
上海出租汽車行業協會副秘書長李捷告訴澎湃新聞記者,虹橋火車站南北上客點互通,但與虹橋機場不互通。每天每輛車可以在虹橋火車站、虹橋機場T2航站樓上客點分別享受一次短途補償。
李捷提醒,值得註意的是,虹橋火車站與虹橋機場T2航站樓兩者承接的短途業務暫不互認,即上一單在火車站接的短途訂單,短途返場必須要去火車站短途通道;上一單是機場的,必須回機場走短途返場通道。
![](https://img.jasve.com/2025-1/05e2b7b4cd93ae30c9bdbbc71220da39.webp)
短途返場專用通道入口右側工作用房的外墻上,張貼著【虹橋樞紐地區巡遊出租車短途業務執行管理規則(試行)】的條文。
![](https://img.jasve.com/2025-1/50ca1566e696210e6001f61e79232027.webp)
核驗車輛短途返場資格的閘機旁,顯示器上用幾行紅字提醒駕駛員。
澎湃新聞順著短途返場專用通道入口前行幾十米,就看到了核驗車輛短途返場資格的閘機,一旁的顯示器上用幾行紅字提醒著駕駛員:「短途補償需要核驗車輛營運數據,數據無法正常上傳請聯系企業及時維修。短途申訴機制:7日內向所屬企業進行申訴,申訴成功後3日內可使用。」
記者註意到,在這個閘機處也立了兩塊藍牌子,核驗透過後的出租車可在閘機擡桿後繼續沿著「短途出租車專用通道」藍牌子指示的方向前往上客點,核驗沒透過的出租車則需沿著「容錯出口」藍牌子指示的方向右拐,前往出租車蓄車場(北)排隊接客。
在記者觀察的時間內,有兩輛出租車順利透過閘機核驗,幾乎沒有停車就「絲滑」駛入短途出租車專用通道,閘機顯示「核驗透過請駛入」綠色字樣。閘機從掃描車牌、核對出租車計價器上傳在出行平台和上海市大數據中心後台的數據,到擡桿放行,可以以秒計算,整個過程幾乎與高速公路ETC不停車收費一樣「絲滑」。
![](https://img.jasve.com/2025-1/160d8969a6b478396c6c65644c3e09e7.webp)
閘機處立著「短途出租車專用通道」「容錯出口」兩塊藍牌子。
![](https://img.jasve.com/2025-1/3110611d4dce8e28683895138ae3650e.webp)
一輛白色出租車順利透過閘機核驗,幾乎沒有停車就「絲滑」駛入短途出租車專用通道。
過了閘機繼續前行一百多米,就到了短途出租車專用通道與出租車蓄車場(北)的合並道口,路口豎立著「交替通行」的藍牌子,短途返場的出租車在這裏需與出租車蓄車場(北)排在最前面的出租車透過交替通行的方式合並成一根車道,駛入地下通道內的上客點。不過記者發現,由於這裏離上客點已經不足百米距離,基本上不存在長時間排隊現象,一輛短途返場出租車從申貴路楊虹路交叉口的出租車短途返場專用通道入口進來後,大約一分鐘就能抵達地下通道內的上客點。
![](https://img.jasve.com/2025-1/71e3417523c03d509a517e988a6b6b4a.webp)
虹橋火車站蓄車場(北)裏排隊等候拉客的出租車。
![](https://img.jasve.com/2025-1/31c39da70780debc625e956d47139e78.webp)
短途出租車專用通道與出租車蓄車場(北)的合並道口,路口豎立著「交替通行」的藍牌子。
出租車司機、乘客怎麽看?
澎湃新聞在采訪中了解到,目前,虹橋火車站每天出租車發車量在1.2萬輛到2萬輛之間。在地下通道內的北上客點附近,澎湃新聞問了大眾、強生、日升等幾家公司的出租車司機,他們大都是在出租車蓄車場(北)排了兩三小時進來接客的。一位強生公司的司機鄭師傅說,他是今天早上6:40進蓄車場排隊的,排到近10點鐘才排到了上客點,等候了3小時20分鐘。在他看來,虹橋樞紐出租車司機排隊等候時間長已經是常態,即便有短途快速返場的「綠色通道」,但一輛車一天只能享受一次(短途快速返場)。
1月1日上午10時許,剛剛跑了一單3公裏短途的大眾公司出租車透過「綠色通道」駛入了虹橋火車站北上客點。這位司機師傅說,上一單的客人打車去的是滬青平公路上的一家酒店,只有3公裏,沒掙到什麽錢。他覺得,上海虹橋樞紐出租車「短途營運模式」有比沒有好,像他這樣排隊3小時接到3公裏訂單的,心裏的怨氣相比過去也會小點。
但上述司機師傅也提到,這個模式可能還是會有漏洞,比如有的司機會與乘客私下談好一個價錢,車子開到快8公裏時就翻牌停止計費,將乘客送到目的地後再快速返回虹橋樞紐,只要不超過兩小時,就能繼續享受短途快速返場的優惠,這對他這種真正接到短途訂單的司機不太公平,希望能在核驗措施上進一步加強,防止被人鉆空子。
![](https://img.jasve.com/2025-1/e3fa24e498af620b8ea2a7cffa06c07f.webp)
出租車依次駛入地下通道內的上客點。
![](https://img.jasve.com/2025-1/b707d5be00c1684b8320d40ea9004566.webp)
乘客在虹橋火車站北上客點乘坐出租車
![](https://img.jasve.com/2025-1/b3e01b447d1960b1366e54285d15b9d3.webp)
乘客在虹橋火車站北上客點乘坐出租車
元旦當日上午,澎湃新聞記者在虹橋火車站南、北兩個出租車上客點看到,乘客基本上不用排隊就可「隨到隨走」。來自江蘇淮安的一家三口告訴記者,他們是短途,打車前往虹橋商務區的一家醫院。聽說上海今天起實施出租車「短途營運模式」,覺得「挺好的,至少不用看司機臉色了。」
![](https://img.jasve.com/2025-1/656fd7145f1a51323cbca794110cd806.webp)
乘客在虹橋火車站南上客點乘坐出租車
![](https://img.jasve.com/2025-1/e26ddd26df44caefa68b54c663f335a0.webp)
乘客在虹橋火車站南上客點乘坐出租車
一位拖著行李箱打算去河南旅行的上海海洋大學何同學認為,這個措施對司機和乘客都有利。司機等候時間短了,就不會亂要價,服務態度也會好一些。作為乘客,希望不用再看司機臉色,也不用擔心自己短途會被拒載或者繞路。
不過,實際情況也並非完全如乘客所期待的。1日上午11時許,澎湃新聞記者在虹橋火車站出租車南上客點隨機上了一輛藍色聯盟出租車。聽到記者說出要前往「七寶古鎮」,這位吳師傅在手機導航上一查只有5.6公裏,立馬開始發起牢騷:「我今天真是冤死了,上一單剛剛跑了7.6公裏、27塊錢車費,發票還在。剛剛享受了一次短途快速返場通道,結果你這單又是5.6公裏短途,送完你,我就不能再走快速通道了,只能回家了……」一邊說,一邊給記者看上一單的發票。
吳師傅告訴記者,他這輛新能源車一個月租金是7800元,扣去充電費,每天要做到300元以上才能掙到錢。「像我今天這樣連續接到短途訂單的情況,每天只能享受一次短途返場通道就意義不大,還是希望能夠增加短途返場的機會。」
澎湃新聞記者 俞凱 陳逸欣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