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報道 記者 白雲怡】編者的話:「歐洲經濟增長正在失去動力。」不久前,歐洲央行行長拉加德在一場新聞釋出會上表示。歐洲新聞台也報道稱:「法國和德國的政治危機為歐洲疲軟的經濟帶來更多麻煩。」近期,被譽為歐洲經濟增長「火車頭」的德國、法國等經濟預期不容樂觀:德國央行大幅下調了對未來兩年德國經濟的預測,2025年德國本地生產總值(GDP)可能僅增長0.2%,較先前預測下調了0.9個百分點;而作為歐元區第二大經濟體,法國央行預計2025年該國GDP增長0.9%,低於去年9月預測的1.2%。「是時候采取行動了。」美國彭博社援引德國一名企業界人士的話報道稱。在歐洲央行前行長德拉吉看來,面對日新月異的技術進步和不斷變化的國際形勢,歐洲需要實施「徹底變革」,才能重拾自身競爭力。
德、法、英經濟均令人擔憂
「歐洲最大的經濟體德國正走上一條衰退之路,且可能難以挽回。」彭博社報道稱,高昂的能源成本和出口下滑使德國每個家庭的平均損失達2500歐元(1歐元約合7.6元人民幣)。據德國經濟專家委員會估算,德國的經濟增長潛力——即不引發通脹的情況下經濟能夠發展的速度——已縮小至0.4%。
報道稱,尤其值得關註的是,德國的支柱產業汽車行業正在失去市場份額,並加速把生產環節轉移到海外,德國該行業未來十年可能損失40%的附加值。大眾汽車已計劃削減崗位和減產,其供應商舍弗勒集團、博世公司等也即將裁員。截至2024年底,【財富】歐洲500強中的德企已宣布裁員超過6萬人。
英國【經濟學人】智庫近期釋出報告認為,德國經濟增長模式長期依賴廉價能源輸入和向全球市場出口,在面對結構性挑戰、地緣政治不確定性、保護主義擡頭、能源成本飆升等情況時,增長前景受到大幅削弱。
「過去十年,德國的投資率在西歐國家中居於最低水平。歷屆政府普遍反對公共支出。」上述報告認為,這造成的後果包括基礎設施老化、電子政務服務推廣進展緩慢。德國聯邦政府去年重新開機債務剎車機制,將年度預算赤字限制在GDP的0.35%,進一步縮小了該國綠色轉型、數碼基礎設施和國防領域的投資空間。
「德國不會在一夜間崩潰。」長期為德企提供戰略建議的研究機構未來今日研究所創始人埃米·韋布形容稱:「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每個人的生活都會一點點變糟,而且似乎看不到盡頭。」
歐盟另一大「引擎」法國的經濟表現同樣令人擔憂,其背後的原因與德國既有相似之處,也有不同。據美國【紐約時報】報道,法國面臨增長停滯、高額債務、財政赤字等多項經濟挑戰,這主要是由於高能源成本、高利率、本土工業衰退、消費者信心下降、商業投資放緩等一系列因素。
【紐約時報】認為,此前在政府補貼保護下被人為壓低的法國企業破產率,如今在快速上升。全球輪胎制造商米其林等法國企業去年11月宣布,他們將削減生產並裁減數千名員工。「前兩年就業市場的不確定性,加上生活成本危機,導致法國人選擇儲蓄,而非消費,進一步削弱了經濟活動。」報道稱,法國家庭消費支出的下滑給零售業、餐飲業和酒店業都帶來了沖擊。
法國國家統計與經濟研究所近日釋出的報告稱,2024年法國經濟受到「兩個預料之外的驅動因素」的推動,一是公共支出,二是對外貿易,但這兩台「發動機」正因為不同的原因「熄火」。一方面,公共支出或將因為未來法國政府的預算緊縮政策而減少,另一方面,法國則同時面臨中國產品的競爭和美國可能發起的貿易戰。
「德國和法國面臨的問題也與歐盟自身密切相關。」歐洲期刊【現代外交】認為,歐盟的過度監管是使其全球市場競爭力被削弱的主要原因之一。德、法兩國面對的另一項共同挑戰是對現代創新和技術投資的不足。報道認為,中國、美國等在人工智能(AI)等技術上進行了大量投資,並持續推動創新。而在歐洲,金融市場的不穩定限制了資本的獲取,進一步阻礙了創新和經濟改革。
此外,來自美國的消極影響也不容忽視。據德國【商報】報道,歐洲議會國際貿易委員會主席貝恩德·朗格表示,美國【通脹削減法】從歐洲「吸走」資金超過百億美元,這些打著「美國優先」旗號的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措施給歐洲國家造成產業外遷壓力,減少歐洲獲得關鍵技術和投資的機會。
盡管英國已結束歐盟,但作為歐洲重要經濟體,英國經濟增長同樣被認為影響著歐洲的未來。據【紐約時報】報道,盡管2024年年初英國以經濟復蘇開局,但隨後,通脹上升、消費者信心低迷、經濟停滯等訊息接踵而至。
英國商會日前釋出的數據顯示,該國超過一半的企業計劃在未來3個月內提高價格,勞動力成本上升是主因。同時,僅有20%的企業在過去3個月內增加了投資,24%的企業削減了投資。
總部位於倫敦的經濟研究公司凱投宏觀的首席英國經濟學家戴爾斯分析稱,英國經濟去年下半年陷入停滯源於高利率的持續拖累、海外需求疲軟以及業界對預算案政策的不安。也有觀點認為,工黨政府的執政思路,包括增稅主張,削弱了企業投資和居民消費動力。
不過,【紐約時報】認為,比起其他國家,英國政府較為穩定,「這與法國、德國和加拿大政府形成鮮明對比」。此外,迄今為止,英國似乎不會面臨美國下屆政府可能實施的「最嚴厲的關稅」。
「情況並非全然黯淡」
「德國的情況並非全然黯淡。」彭博社報道稱,德國在七大工業國組織中擁有最低的債務比例,這為其調整財政支出提供了空間,只要政治上願意,就有可能實作。德國紐倫堡工業大學教授、政府獨立經濟顧問小組成員維羅妮卡·格裏姆認為,德國政府應為企業創造更有吸重力的條件,放寬相關勞動法規,為長期經濟擴張鋪平道路。彭博社認為,為趕上其他發達經濟體,德國每年需將基礎設施和其他公共產品的投資增加約1/3,約占其GDP的1%。
此外,德國也是全球近半「隱形冠軍」企業的所在地。「隱形冠軍」企業通常指那些在某一細分領域或行業中做到全球領先、但不為公眾所熟知的中小企業。這些德國中小企業在汽車配件生產等自身所在領域仍是全球領導者,有的已有百年歷史,經受住了戰爭和惡性通脹的考驗。「他們的大多數產品是不可替代的。」長期追蹤這些企業的德國經濟學家赫爾曼·西蒙認為,這能為德國經濟帶來一定的穩定性。他補充說:「但要成為明天的‘冠軍’,首要條件是創新。」
【經濟學人】認為,盡管挑戰重重,但不應低估德國的優勢和機遇。在全球商業環境排名中,德國位居前十。德國也是機械制造、電氣工程、電子、化工和汽車產業集群的總部所在地。此外,德國還在引領歐洲綠色轉型方面具有高技能勞動力和泛區域供應鏈的優勢。
對法國而言,2025年也有一些積極的訊號。據法國國際廣播電台報道,法國的通脹情況正在好轉。2024年,該國的通脹率在2%左右,而2025年這個數碼預計只有1%。「當消費者開始勇於消費,法國經濟有可能在2025年實作增長。」報道分析認為,如果法國人今年能夠以2019年之前的節奏消費,將會向該國GDP額外註入600億歐元。
荷蘭、西班牙等新「發動機」動力有多足?
【紐約時報】報道稱,作為歐元區的基石之一,法國長期與德國共同成為歐洲經濟增長的引擎。然而,自2021年以來,歐洲能源危機和高利率持續削弱這兩個國家的實力。美聯社則援引歐洲經濟學家的話報道稱,德、法經濟疲軟「可能讓權力和影響力轉移到荷蘭或西班牙等目前表現良好的其他歐洲國家。」
那麽被視為新「發動機」的國家經濟動力是否夠足呢?【經濟學人】報道稱,西班牙被認為是2024年經濟表現最好的已開發國家。「西班牙領導著脆弱的歐盟。」西班牙【經濟學家報】去年12月報道稱,彭博社連續數月上調該國經濟增長預期,已將其升至2.1%。相比歐元區其他國家受到法、德經濟停滯的影響,西班牙經濟卻「享受著甜蜜的時刻」。
西班牙媒體【自由資訊】分析稱,西班牙經濟發展亮眼的原因包括其能源供應脆弱性較低、旅遊業增長強勁、移民增多帶來人口增長、勞動力市場擴大、內需強勁以及歐洲基金推動的投資增長。
不過,報道認為,西班牙未來能否替代德、法拉動歐元區的經濟增長,取決於該國能否提升自身生產率。歐盟統計局的數據顯示,過去十年裏,西班牙每小時的實際生產率只增長了不到1%。
不是某國單獨的問題,而是整個歐洲需要深刻變革
在歐洲許多高級官員、商界領袖和學者看來,歐洲經濟「火車頭」失速的背後不只是某些國家單獨的問題,而是整個歐洲需要一場更深刻的變革。據【紐約時報】報道,意大利前總理恩歷克·萊塔認為,歐洲的核心問題在於「競爭力危機」。萊塔說,他曾花6個月走訪了65個歐洲城市,親身體驗了歐洲特有的「競爭力缺陷」。他說:「乘坐高速列車在歐洲各國首都之間旅行是不可能的。這是一個深刻的矛盾,體現了這個單一市場的問題。」持有相同觀點的歐洲央行前行長德拉吉則舉例解釋為什麽歐洲企業常在與美國和中國企業的競爭中落後——歐洲至少有34家主要流動網絡公司,而中國只有4家,美國有3家。
「如果不集中公共資金並建立單一的資本市場,歐洲將無法在國防、能源、超級計算等領域進行有效競爭所需的投資。若不整合小公司,歐洲就無法與那些更有能力占據市場份額和利潤的巨型外國公司相比。」【紐約時報】報道稱。
「我們的組織、決策和融資都是為‘昨日世界’而設計的——新冠疫情之前,俄烏沖突之前,中東沖突之前,大國對抗回歸之前。」德拉吉說,實施改革意味著大幅增加聯合開支、徹底改革歐洲繁瑣的融資和法規以及整合小型公司。
【現代外交】分析認為,隨著世界經濟已從重工業向數碼化經濟轉型,AI、半導體等領域帶來的收入已遠超傳統制造業。接下來,歐盟必須擺脫對傳統工業的依賴,向數碼產業轉型,尤其是投資科技初創企業並建立風險資本行業。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去年10月的報告顯示,歐洲科技生產率自2005年以來幾乎停滯不前,而美國同期增長近40%。歐洲風險投資規模僅為美國的1/4,這也是導致歐洲缺乏商業活力的原因之一。此外,在歐洲,成立5年或更短時間的新公司所占市場份額僅為美國的一半左右。
「德國缺乏能推動下一代增長的新興創業公司。」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報道稱,許多德國初創企業在擴充套件業務時選擇前往美國,因為那裏的風投更普及,稅收也更低。
蒂森克虜伯是德國最大的鋼鐵制造商,也被認為是當初德國工業化最初的推動力之一,該企業也在推動裁員計劃。「我們面臨的主要問題並不是蒂森克虜伯的困境。」德國巴登-符騰堡州財政部長拜亞茲不久前在哈佛大學的一場會議上這樣表示:「(我們面臨的真正問題是)為什麽德國最後一個成功的創業公司距離我們已有50年的歷史了?」
「我們幾十年來所熟知的德國經濟體系的穩定性正在崩塌。」而蒂森克虜伯行政總裁洛佩茲則這樣形容稱:「毫無疑問,是時候采取行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