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國際觀察丨十字路口上的轉型陣痛——德國汽車工業前景展望

2025-01-09社會
02:36
新華社柏林1月6日電 題:十字路口上的轉型陣痛——德國汽車工業前景展望
新華社記者李函林
2025年,德國汽車工業遇到十字路口:一面是汽車零部件供應鏈企業接連破產、裁員潮沖擊以及市場需求疲軟;另一面是歐盟2025年起開始實施新的碳排放法規,未達標企業或面臨高達160億歐元的罰款。
在供應鏈危機、政策壓力升級、國際貿易不確定性加劇等多重挑戰下,如何在電動化轉型變革中保持技術優勢,平衡短期利益與長期發展,已成為德國汽車工業能否順利前行的關鍵。
供應鏈危機蔓延
成立於1796年的德國格哈迪塑膠技術公司近期宣布破產。這家公司以生產奔馳車標聞名,其破產被視為德國汽車零部件供應鏈危機的縮影。
德國聯邦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第一至第三季度企業破產數量同比增加22.2%。制造業,尤其是汽車零部件供應領域,成為破產重災區,暴露出行業在高成本與低利潤雙重壓力下的脆弱性。
2025年,德國汽車行業面臨嚴峻形勢。據德國工商大會調查,預計今年約44%的汽車制造企業業務狀況將進一步惡化。
業內人士認為,資金短缺導致汽車制造企業在電動化轉型中面臨更大阻礙。尤其是早期押註電動車市場的供應商,由於前期投入過高而陷入財務困境。裁員潮由此掀起,預計2025年將持續蔓延。
2024年4月3日,汽車駛過德國首都柏林的一家加油站。新華社記者任鵬飛攝
行業巨頭同樣無法幸免。汽車零部件供應商方面,博世宣布裁減5500個崗位,采埃孚計劃在德國削減超過1萬個崗位。2024年上半年,德國汽車零部件制造行業裁員2.9萬人,裁員規模甚至超過新冠疫情期間水平。汽車制造商領域,大眾汽車宣布2030年前將在德國裁員超過3.5萬人。
此外,經營壓力引發更廣泛的罷工等社會問題,進一步加劇德國汽車產業供應鏈不穩定性。
歐盟新規施壓
自2025年1月1日起,歐盟開始實施新的碳排放法規,將新車平均排放量限制為不超過每公裏93.6克,未達標企業或面臨高達160億歐元的巨額罰款。這意味著多數汽車制造商需要實作汽車總銷量的五分之一來自於電動汽車,才能避免重罰。
德國汽車工業正全力推進電動化轉型,但這一行程充滿挑戰。高昂的電力成本、充電基礎設施不足以及消費者信心低迷,使純電動車市場滲透率增長受阻。歐洲汽車制造商協會指出,現階段,歐盟市場電動車銷量僅占市場份額的13%,比預期水平低了大約10個百分點。
2023年9月5日,在德國慕尼黑,人們在德國國際汽車及智慧出行博覽會上體驗一款小型新能源車。新華社記者張帆攝
為應對歐盟減排要求,德國汽車制造商正在實施電動車降價。然而,新車降價導致二手車市場價格暴跌,租賃公司和消費者面臨巨大財務風險。這種盈利壓力在2024年三季度的數據中得以體現,寶馬、奔馳和大眾的凈利潤分別同比大幅下降84%、54%和64%。
此外,德國汽車工業在電動車核心競爭力——電池技術領域的短板,加劇了其轉型壓力。曾被寄予厚望的「歐洲電池冠軍」瑞典北方伏特公司申請破產保護以及其他歐洲電池專案的擱置,令奧迪、保時捷等品牌的供應鏈承壓。
探尋轉型突破口
在全球範圍內,德國汽車工業的競爭力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美國可能出台的高關稅政策,猶如懸在德國制造商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德國工業聯合會主席西格弗列特·魯斯武爾姆認為,德國出現在美國新一屆政府的關稅名單上只是時間問題,屆時德國產業將遭受重創。
「德國經濟嚴重依賴出口,因此特朗普計劃實施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將對德國經濟造成極為沈重的打擊。」慕尼黑經濟研究所專家尼克拉斯·波特拉夫克說。
面對產業轉型與高關稅挑戰,德系車企正積極探索新的發展模式。寶馬、大眾等車企加大對固態電池技術的研發投入,計劃在2025年實作小規模量產。固態電池以其更高的安全性、能量密度和充電效率,有望顯著提升電動車效能,幫助車企搶占未來技術賽道。從技術研發到商業化套用仍需時間,但仍可能成為產業轉型的突破口。
這是2023年8月28日在德國杜塞爾多夫國際房車展上拍攝的大眾汽車全球正選「加州概念」插電式混合動力露營車。新華社記者張帆攝
與此同時,德國對新簽署的歐盟-南方共同市場自貿協定寄予厚望。若協定獲批,南美市場的關稅壁壘將有所降低,德國汽車出口有望出現新的增長點。
業內人士認為,德國汽車工業當前面臨的困境並非不可逾越,如何在市場變化與政策驅動中實作持續創新與高效協同,平衡短期利益與長期發展,已成為決定德國汽車工業未來發展的關鍵。如果能夠抓住技術創新機遇,並有效應對國際市場波動,德國汽車工業仍有機會在全球汽車產業競爭中保持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