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jasve.com/2024-9/c34d9b2ae04f0121b950ac85dbe0711d.webp)
直新聞: 當地時間27日,以色列空軍出動戰機轟炸黎巴嫩首都貝魯特並炸死真主黨領導人納斯魯拉。這個標誌性事件有哪些細節耐人尋味,真主黨會從此一蹶不振嗎?
特約評論員 吳蔚: 在半島電視台的鏡頭裏,人們得以目睹以色列空軍名為「新秩序」的轟炸行動是如何撼動貝魯特這座濱海城市的。密集的炸點、夾雜著泥土高聳入雲的沖擊波,我第一反應是:這是激光制導鉆地炸彈,美國貨;我的第二反應是:這座建築應該是高價值目標,真主黨這一次要損失慘重了。
據半島電視台透露,在這場針對黎巴嫩真主黨的「斬首」行動中,以色列空軍一共投射了85噸彈藥。這是什麽概念呢?我這麽說吧,以俄烏戰場為例,俄羅斯空天軍使用蘇-34戰鬥轟炸機投擲一發1噸級的精確制導彈藥摧毀烏軍目標都能登上當天的新聞。以軍這次對單一目標使用了近百噸彈藥,可見其決心之大、殺心之重。
據了解,納斯魯拉遇難時正在貝魯特南部的真主黨總部地下工事裏召開高層會議商討局勢。也就是說,僅就這個現場而言,它是一個時間敏感目標,這場會議也許只持續兩個小時,散會後,真主黨的指揮官們就會回到各自的戰鬥崗位上隱蔽起來,對於以軍來說戰機稍縱即逝。以色列的軍事情報部門顯然把滲透工作做到了極致。
據以色列媒體披露,以軍飛行員直到出發前的任務簡報會上才得知自己要空襲的目標是黎真主黨的總部大樓,足見這場軍事行動的保密層級相當高。我根據現場爆炸影片判斷,以軍應該是動用了F-15I戰機投射多枚美制GBU-28「碉堡克星」激光制導鉆地炸彈。這款武器是海灣戰爭時期,美軍為摧毀伊拉克軍隊地下混凝土工事準備的,全彈重達兩噸,可以侵徹6米厚的鋼筋混凝土工事。如果使用激光引導吊艙照射目標,甚至可以打出多發炸彈落入同一個彈坑的「雜技級轟炸」。
結合近一段時間的資訊,我合理推測,以色列方面針對黎巴嫩真主黨武裝發動了一場綜合情報、資訊與軍事行動的復合型戰役。在戰役早期階段,以無差別殺傷的方式引爆BP機、對講機等通訊終端,造成真主黨內部的指揮系統陷入紊亂。借此促使一度四散隱蔽的真主黨高層聚攏一處開會商討對策。戰役的高潮便是在人力情報的支持下,以戰役級規模的空襲一戰摧毀真主黨的高層體系。
僅就戰役謀劃與戰役執行來說,以色列這一仗確實打得水銀瀉地、一氣呵成。但以暴制暴、以血還血的邏輯,哪怕做到了極致,真能夠換回持久和平嗎?真主黨高層被一鍋端了之後會一蹶不振嗎?
答案其實就在靜靜流淌的歷史長河中。1992年2月16日,以色列空軍發動空襲行動,一舉炸死了黎巴嫩真主黨武裝的最高領袖穆薩維。時年32歲的納斯魯拉作為創黨成員、穆薩維的親密戰友,繼承了黎真主黨最高領袖的位置。又一個32年過去了,64歲的納斯魯拉在美制鉆地炸彈的灌頂打擊下粉身碎骨,悲傷的信徒在廢墟中找到了他碎裂的銀戒指。仿佛一個輪回,他的肉體或許被以色列人以高科技的軍事手段摧毀了,但他的抵抗鬥爭事跡從此在伊斯蘭什葉派各部族中廣為流傳。在十萬真主黨戰士中挑選出下一個領導人真的很難嗎?哪位指揮官不曾是扛槍的戰士,哪位戰士不曾是廢墟中哭泣的孩童?
鮮血或許伴隨著恐懼攝人心魄,但它同樣滋養了復仇的種子野蠻生長。在以血還血、以牙還牙的死迴圈中,以色列親手點燃了一片野草。
![](https://img.jasve.com/2024-9/ef4dcd3504e790cacf01401eef7295d2.webp)
直新聞: 另一方面,真主黨受到重創之後,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繼續發表強硬表態,美國則放話全力支持以色列。此事將如何影響中東局勢?一場擴大化的中東戰爭是否無法避免?
特約評論員 吳蔚: 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這幾天有點狂,他兩手一攤叫囂道:在伊朗或中東,沒有以色列的「長臂」不及之處。是啊,以色列確實是中東地區的軍事強國,建國以來以彈丸之地抵禦強敵環伺。
可我也想提醒一下內塔尼亞胡,不要忘了是誰投餵的防空彈藥讓你守住了耶路撒冷的天空,不要忘了是誰派出的航母戰鬥群為你早早攔截了百裏之外的巡航導彈,不要忘了是誰將先進的隱身戰鬥機交到了你的手中,不要忘了你的軍隊連155毫米炮彈都湊不齊,是誰從澤連斯基的「份額」裏摳出了一部份放任你的軍隊在加沙走廊橫沖直撞。
是美國。是美國軍工復合體的全力運轉供養了內塔尼亞胡手中這台嗜血的戰爭機器得以一路狂奔;是美國拜登政府一邊嘴上勸和卻一邊往以色列空運彈藥;是美國共和黨議員們以起立鼓掌在國會山給予內塔尼亞胡最高禮遇;他們都是手染無辜者鮮血的同謀。
回歸理性討論,這場從加沙走廊外溢開的局部沖突是一場典型的代理人戰爭。對決的雙方是美國-以色列軸心與伊朗為代表的什葉派抵抗之弧。別看台前人物打得頭破血流,掌握「戰爭節拍器」的始終是美國與伊朗兩個主要國家。
客觀地講,從目前的對決態勢上看,美國與以色列正在占據上風,伊朗正處於不利地位。這本質上是綜合國力的差距所決定的,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
退一萬步講,就算雙方徹底撕破臉,局部沖突升級為伊朗與以色列的直接軍事碰撞,在美國不完全軍事介入的情況下,誰也無法徹底摧毀對方。因此,我倒不認為一場全面中東戰爭已經無法避免,和平的空間仍然存在。
正如我上面提到的,以色列國防軍是一支嚴重依賴美國軍援的區域軍事力量。它或許能揮出淩厲的頭三板斧,卻沒有足夠的體力與底蘊去支撐一場曠日持久的全面戰爭。更何況這支軍隊已經高強度作戰超過一年時間,傷亡很大、士氣受挫,以色列軍方與內塔尼亞胡的矛盾早就已經是放在台面上的公開化。
內塔尼亞胡妄圖以一場又一場「勝利」去掩蓋他執政的尷尬現狀。以色列執政集體不能選擇性無視以色列人民對和平的剛需,以絕對的軍事暴政謀求絕對的安全目標是一條走不通的絕路。再兇猛的野獸也有筋疲力盡的一天,以色列軍隊過去一年多的所謂「單方面軍事勝利」放在百年為單位的歷史尺度下不過是一朵小小的浪花。這場歷經百年的宿怨本就是一場「非對稱博弈」,是主戰坦克與火箭筒的對決,是隱身戰機與肩扛式導彈的對決,是155毫米榴彈炮與82毫米迫擊炮的對決。手握利劍的強者如果無法以更高的善意去包容,弱者就只會在一次又一次的應激反應下死磕到底。一定要搞清楚誰是光腳的,誰才是穿鞋的。
中東不穩,天下難安。王毅外長在聯合國提出中方四點主張:一是戰爭沖突不能持續,必須立即實作全面停火。二是「巴人治巴」不能背離,必須攜手推進戰後治理。三是公道正義不能缺席,必須盡快啟用「兩國方案」。四是國際支持不能缺位,必須維護中東和平穩定。
黎以局勢緊張是加沙沖突的外溢表現,痛點在黎巴嫩,癥結在加沙。是時候結束這場慘無人道的戰爭了。
作者丨吳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