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萬千氣象看中國丨退潮後「趕海」撿塑膠瓶 他們撿出了「藍色迴圈」

2024-07-14社會
潮新聞客戶端 記者 黃玉環
溫嶺石塘,三面環海。豐富的海洋資源,養活了世代石塘人,大家逐海而居,在長長的海岸線上,建起了許多村莊,蒼嶴村便是其中一個。
傍晚,蒼嶴村村民林雲琴掐著時間,趕在退潮後來到海邊,觀察洶湧的潮水是否又將海裏的垃圾席卷上岸。
別人趕海抓海貨,她趕海撿塑膠瓶。
年近六旬的林雲琴,身體硬朗,走起路來腳下生風。精力充沛的她,成了蒼嶴村「小藍之家」的家長。
「小藍之家」其實就是一線海洋廢棄塑膠收集點,大家在海灘上撿起的塑膠垃圾,會在這裏臨時存放,然後轉運到專業的公司熔融造粒,重新變回塑膠粒子。這樣的「藍色迴圈」,在這個海邊村莊已經堅持了近2年,林雲琴能明顯感受到由此帶來的好處。「海灘上垃圾少很多了,連潮水都變清了。」
秉承著就地取材的生態理念,「小藍之家」被設在了蒼嶴村的舊村部。這是一幢不太起眼的老舊樓房,林雲琴拿鑰匙開啟了陳舊的木門,就能看到裏面堆滿了各種各樣的塑膠瓶,中間有一台壓塊機。
小藍之家。潮新聞記者 黃玉環 攝
為了方便後續處理,塑膠瓶在這裏要進行分類。
「主要是按透明、藍色、綠色三種顏色分開,再把裝過茶飲透明瓶子剔除出來。」林雲琴一邊介紹,一邊熟練地將分類好的塑膠瓶倒進壓塊機,將它們擠壓成餅狀,以便於儲存和運輸。
看著房間快被堆滿了,林雲琴撥打了藍景科技運維人員毛寧濤的電話,請他過來清運。這家公司正是「藍色迴圈」專案的發起單位。
來到現場的毛寧濤,以每斤5元的價格,回收了這些塑膠瓶,這比市場價要高出不少。拿到這筆錢後,林雲琴會把它分配給參與「藍色迴圈」的村民們,每人每月大概能分到六七百元。
分類標準。潮新聞記者 黃玉環 攝
交接完畢後,毛寧濤向記者介紹了將塑膠瓶分類的原理:「顏色不一樣不能混在一起,因為拉回去重新造粒的話,透明瓶子造出來的粒子,可以調成任何顏色使用,但藍綠色瓶子造出來的粒子,基本只能做回原產品。」
至於為何要單獨剔除裝過茶飲的透明瓶子,這是因為茶葉中一些物質,會影響造粒的工藝,「造出來的粒子成色比較差,所以只能對接第三方單位進行處理。」
藍景科技運維人員毛寧濤。潮新聞記者 黃玉環 攝
毛寧濤說,自己每月會來蒼嶴村,拉走大概兩噸的海洋廢棄塑膠。這些塑膠會被運到湖州的一家公司,經過深度清洗、熔融造粒後,用於包裝材料、工業制造、服裝家紡等領域。
對於這些復雜的原理,蒼嶴村的漁民曾輝法沒辦法全部搞懂,但他十分積極地參與林雲琴組織的回收行動。他對這件事,有另外一種樸素的認識。
「以前大家出海,吃吃喝喝產生的垃圾,雜七雜八的都丟海裏。」曾輝法說,大家從海洋中獲取,卻不懂得保護它,很快就自食苦果。
對於長期在海上漂泊的漁民來說,每天最期待的就是收網時刻。以前,當大家緩慢拉起網兜,最先露出水面往往不是魚群,而是各種各樣的垃圾。大到手臂粗細,二三十米長的管子,小到指甲蓋大小,邊緣鋒利的塑膠碎片,總會出現在漁網裏。
這些海洋廢棄塑膠,不僅增加了分揀的壓力,有時還會劃破漁網,讓人頭疼。
有了「藍色迴圈」以後,漁民撈到這些廢棄塑膠,不再是丟回海裏,會自覺收集起來,送到「小藍之家」迴圈利用。久而久之,生態環保的理念影響著大家,向海裏丟生活垃圾的人也少了。
「這兩年出去捕魚,一網下去上來很垃圾的情況越來越少了,海裏變得幹凈了。」
幹凈的海洋,給大家帶來了另一種收益。漁民們將海邊錯落的房子,塗上了七彩的顏色,當起了民宿老板,增收的路子正越走越寬。
目前,台州、舟山、寧波等浙江沿海城市,已建立「海洋雲倉」「小藍之家」等一線海洋廢棄物收集點位80個。2023年10月30日,「藍色迴圈」獲得聯合國環保領域最高榮譽「地球衛士獎」,為全球海洋塑膠廢棄物治理提供了可持續、可復制、可推廣的中國方案。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