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電動車撞人頻以糾紛收場,如何讓高額賠償不「逃單」

2024-09-30社會

電動單車意外事故頻發,有關保障騎行安全的政策已在路上。9月29日,北京商報記者了解到,近日,【電動單車安全技術規範(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征求意見稿】)出台,其中擬定,電動單車最高時速不能超過25km/h。限速背後的考量,與電動車撞人事件高發或許不無關聯。「14歲孩子騎共享電動車撞人致十級傷殘」等類似事件屢見報端。

那麽具有風險轉移功能的保險,能否為相關的事故買單?答案是肯定的。北京商報記者了解到,相關意外險最低只需年均繳費數十元或上百元,即可實作對應的風險保障。不過,從市場角度出發,電動單車保險的投保率有待進一步啟用,「‘險’到用時方恨少」的情況時有發生。

在業內人士看來,缺乏保險保障,在發生電動單車交通事故後,對車主或受傷人員都會帶來不小的經濟負擔。而保險可以透過經濟補償的方式,一定程度降低機動車、電動單車意外事故造成的經濟損失。對於提高投保率,單純依靠保險機構,宣傳力度還遠遠不夠,消費者的保險意識也有待進一步提升。

電動車保險待增加覆蓋面

9月19日,工業和資訊化部網站釋出【征求意見稿】,擬嚴格電動單車最高設計車速不應超過25km/h;8月底,廣州市人大常委會釋出【廣州市電動單車管理規定(草案修改稿·征求意見稿)】,擬對電動單車實行總量控制……從國家到地方,正進一步對電動單車加強監管。

近年來,隨著電動單車保有量急劇攀升,隨之而來的事故也呈井噴式增長。需要關註的是,在交通意外事故中,對於部份的受傷群體來說,如果沒有保險機制發揮作用,獲得賠償則充滿了較大的不確定性。

「當時‘嘭’的一聲巨響,腿部傳來刺骨疼痛,120來得很及時,急診、包紮、拍片、辦理住院,最後得知自己的小腿腓骨和脛骨粉碎性骨折了。」宏權(化名)近日與北京商報記者講述了自己在下班途中步行在單車道上遭遇的一起交通意外事故。

宏權同時被告知的還有:「因為涉及第三方責任,此類交通事故的治療不能走醫保。」除了身體遭罪,自費了醫療費,更令其糟心的是,肇事電動單車騎手在入院墊付了一點費用後,留下一句「我沒錢」,從此銷聲匿跡。宏權告訴北京商報記者:「整體治療費用大概2萬多,而且還有康復醫療費用、誤工費用,現在都是我們自己墊的,後面只能透過法律手段向肇事者追償了。」

業內人士分析表示,需要承擔大部份責任的肇事電動單車騎手選擇逃避,顯然存在沒有保險可以使用的情況。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有關電動單車撞人事故糾紛案的背後,因數萬元或數十萬元賠償無法達成一致,最終訴訟至法院的情況並不少見。在相關糾紛案件中,同樣存在沒有保險,相關責任人最終需要自掏腰包承擔高額賠償的情況。

「缺乏保險保障,在發生電動單車交通事故後,對車主或受傷人員都會帶來不小的經濟負擔。如果事故嚴重,則可能會給雙方家庭帶來巨大的不幸。」北京劭和明地律師事務所保險律師李超表示,而保險可以透過經濟補償的方式,一定程度降低機動車、電動單車意外事故造成的經濟損失。

不過,據了解,近年來保險機構雖積極向電動單車保有者推廣電動單車保險,但投保率數據仍明顯偏低。據媒體今年3月的報道稱,東莞電動單車車主的保險意識尚顯薄弱,電動單車保險的投保率不到50%。

投保率待進一步啟用背後,李超分析表示,一方面單純依靠保險機構,宣傳力度還遠遠不夠,應該透過電動單車銷售和服務網點等場景化渠道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另一方面消費者保險意識和教育有待提升,風險管理和保險意識的養成需要時間。

保險能否獲賠存兩類情況

那麽,當遇到電動單車相關的交通事故,哪類保險可以起到保障作用?

北京商報記者了解到,目前市面上可以對騎行風險帶來保障的保險有綜合意外險、電動單車專屬騎行意外險以及騎行三者責任險等。相關保險根據保障責任、保額的不同,每年保費從十幾元到上百元不等。

從保障範圍來看,以騎行三者責任險為例,可以對三者責任意外身故殘疾、三者責任意外醫療進行保障。市面上有的綜合意外險可對交通事故導致的損失形成全方位的保障,並提供不同的版本選擇。以相關保險的至尊版為例,該保險責任涵蓋150萬元的意外身故/傷殘、15萬元的意外醫療、享意外住院津貼和骨折脫臼保險金,保費300元左右,18—50周歲均可保。

值得註意的是,針對電動單車騎行中導致的經濟損失,保險能否進行賠償,通常為兩種情況。慧擇網理賠部門負責人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一種為自己全責,因個人自己駕駛電動單車發生意外,不涉及第三方賠付。在保險齊備的情況下,獲得的賠付基本可以覆蓋經濟損失。如果已經購買了包含意外醫療責任的意外保險,可以透過向保險公司報案,申請意外保險理賠。此外,還需註意甄別社保範圍外的住院醫療費用。這部份費用的理賠需要界定所購買的意外保險,對意外醫療的保障範圍是否不限社保。如限制,則社保外用藥及醫療器械等需要自費。

由於涉及第三方責任的電動單車交通事故醫療費用不在社保支付範圍內,基於此,上述負責人表示,第二種經濟損失承擔辦法就是根據事故責任比例進行費用切割。以上述案例為例,宏利走了電動單車道,需要承擔30%責任。如果事故發生在宏權上下班途中,這部份費用則可以透過工傷保險進行報銷。否則,其中的住院醫療費用,宏利如果已經購買了包含相關意外醫療責任的意外保險或百萬醫療險,可以透過商業保險申請報銷。其余,康復醫療費用和誤工費的部份需要由自己承擔。

「肇事的電動單車騎手逆行,需要承擔70%責任。」上述負責人補充表示,只有肇事騎手購買了包含第三者責任的電動單車騎行意外險或個人意外保險,才可以申請理賠。而如果肇事騎手沒有購買此類第三者責任險,則需完全自費。

免責條款需要關註

截至2023年底,電動單車社會保有量超3.5億輛,鋰電池電動單車保有量約5000萬輛。上路數量多、行駛速度快、不遵守交規成為電動單車交通事故的主要誘因。

日前,據媒體釋出的來自廣州醫院的統計,在急診科接診的所有交通事故中,涉及電動單車的案例高達80%。其中,嚴重車禍傷中,約65%為電動單車相關車禍引發,75%的交通意外死亡事件也源於此。

全國各地的部份城市中,消費者可以透過共享電動單車出行,為出行、旅遊過程帶來了便利。在業內人士看來,臨近「十一」假期,預計不少遊客在相關城市中租賃騎行電動單車,而基於相關潛在的風險,消費者選擇騎行電動單車時,需要進一步增強有備無患的意識。

「電動單車車主或騎行人透過給自己車輛投保電動單車騎行相關意外險,可以提高自己在發生意外事故時的經濟支付能力,降低事故對自身財務的重大影響。」李超表示,騎行電動單車之前,建議給自己選擇涵蓋第三者責任的電動單車綜合保險,或者單獨投保常規意外險和個人/家庭責任險。常規意外險在自己發生各種意外事故時,可以提高對自身的經濟保障能力;個人/家庭責任險可以保障日常生活中各種過失導致的他人的人身傷害或財產損失、監護人責任等,其中就包括了騎行電動單車給他人造成損傷時的賠償責任。

不過,仍需註意免責條款,即在一些特定情況下,無法獲得保險賠償。有法院公布的案例顯示,剛年滿14周歲的小鄭(化名)2022年使用母親黃某(化名)的賬戶掃碼租賃使用共享電動單車騎行上路,不料撞到騎行電動單車的熊某(化名),造成熊某十級傷殘,由於小鄭未滿16周歲,不符合電動單車騎行年齡,其是借用母親黃某賬戶掃碼租賃,因此小鄭不是合法的駕駛人也不是被保險人,出租公司和保險公司對事故發生沒有過錯,不負賠償責任。

針對上述情況,為避免投保後無法獲得理賠,李超表示,投保電動單車相關意外險,依然要註意相關保險的保障範圍、保險責任、責任免除等內容,盡量選擇自己需求的保額較高的產品或套餐投保。消費者在詳細了解保險產品內容的基礎上,盡量避免責任免除範圍內的風險發生,做到事先風險意識普及教育的功能。比如法律禁止未滿16周歲未成年人騎行電動單車,如果孩子騎電動車撞人,即便投保了電動單車相關意外險或責任險,也可能屬於責任免除的範圍。另外諸如酒後駕駛等也可能是相關保險的免責範圍。

北京商報記者 胡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