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能光看面積,得綜合考慮經濟地理政治和外交因素。
1) 當時的阿拉斯加對沙俄來說,並沒有什麽實際的經濟價值。 這是因為之前繁榮的毛皮貿易,已經由於過度狩獵(當地的Sea Otter海獺幾乎滅絕)而難以為繼了。
2) 阿拉斯加本身距離俄羅斯腹地極遠,號稱「西伯利亞的西伯利亞」,當時俄羅斯能維持在西伯利亞的殖民地都已經很辛苦了,更何況阿拉斯加。阿拉斯加本身人也非常少,1867年一共才10000人左右,堪稱不毛之地。
和上述毛皮貿易的衰敗所結合,導致阿拉斯加完全成了塊兒賠錢的殖民地,入不敷出。
3) 在克里米亞戰爭(1853-1856年)中慘敗的沙俄政府非常缺錢,急需籌措資金。 賣地套現也是其中的一步。
4) 克里米亞戰爭更使得沙俄和英國關系急劇惡化,而阿拉斯加恰恰毗鄰當時仍屬英國殖民地的加拿大。再加上當時英國海軍天下無敵,戰鬥力和投放能力明顯遠勝於沙俄海軍。 這都讓沙俄政府意識到如果英俄之間再次爆發沖突,英國可以很輕松的占領並控制阿拉斯加,屆時可就什麽都得不到了。
5) 甚至在沙俄眼裏,如果英國占領了阿拉斯加,兩國之間就只隔個白令海了,英國海軍威脅劇增了,因此還不如把阿拉斯加賣給美國作為緩沖區。
綜上所述,1860年代的阿拉斯加對於沙俄來說,就是一個現在入不敷出,未來則隨時可能丟給死敵的負資產。而正好國家還急需用錢,那賣地給美國就是最合理的選擇了。畢竟當時沙俄的大敵並非美國,而是英國。
這也是為什麽沙俄在1857-1858年間就開始找美國商量賣地了,只不過此時的美國被南北沖突(很快即發展成了內戰)吸引了所有註意力,所以一時沒成交。
等到內戰於1865年結束,沙俄1867年3月再次找到美國的時候,雙方一拍即合,很快就於1867年3月末達成了協定。
追溯前因後果,阿拉斯加購地和1803年的路易斯安那購地有很多相似之處,都是買方美國占了大便宜,但其實賣方也沒虧的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