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自信是源於自己的掌控感,而不是單純的鼓勵。
何為掌控感?
對自己和外在有清晰的認知和邊界感,並且明白自己能正確的選擇自己跳躍的範圍,不好高騖遠,也不妄自菲薄。
【終身成長】裏講到了一個關於兩種形式鼓勵孩子心理學實驗。
研究人員挑選了幾名孩子,分成兩個小組,分別放不同的房間,讓他們去玩中等難度的拼圖遊戲。
等孩子們完成拼圖後,研究人員對其中一個房間的孩子們說的話是:
你們真棒,真是聰明。
對另一個房間的孩子們說的是:
剛才我們觀察到,你們在拼圖的時候一直在思考,並且努力嘗試著各種方法,看得出來,你們十分富有不畏困難的精神和探索的品質。所以,你們很好的完成了拼圖。祝賀你們。
再對孩子們表達完鼓勵和贊揚之後,研究人員把這些孩子請到另一個房間裏,並且讓他們坐在同樣也有拼圖的桌子前。
令人驚奇的現象出現了:
那些被表揚是「很棒」和「聰明」的孩子選擇了相對容易的拼圖,甚至是不再繼續拼圖遊戲。而被誇贊富有「不懼艱難」和「富有探索精神」的孩子們大多數選擇了更有難度的拼圖遊戲,至少是選擇與之前難度系數相同的拼圖遊戲。
同樣都是鼓勵和贊揚,為什麽有這麽大的差別呢?
結論是,鼓勵不是一些空洞的形容詞的堆砌,而是必須言之有物。
誠然,作為孩子,他們是對那些「很棒」、「很聰明」「好帥」、「很漂亮」等等正面的詞匯很受用,那一刻也確實是很開心的——就像一個煙民,只有在吸煙的那一刻感到愉悅,卻對人生沒有積極的意義。
最致命的一點就是,這些形容詞就真的像是香煙對於煙民的意義一樣。那些是假象,是虛假的快樂。所以孩子們會去選擇「更容易的拼圖」,因為他們要用這樣的方式來維持自己「很棒」「很聰明」的假象。只不過,世界是變化的,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必然要面對更多的困難,當他們發現自己的「聰明」不足以應對那些困難的時候,他們的價值觀就崩塌了。
而言之有物的鼓勵和贊揚帶來的是什麽呢?
肯定他們的行為,讓他們認識到了自己采取的行為是對問題的解決有幫助的。而之所以這樣,他們背後的支撐是他們擁有良好的精神品質和正確的思維方式。這是決定性因素。
這能很好地讓孩子建立對自己的外在行為和內在精神的認知。這種認知是可以讓孩子受用終身的。
當然【終身成長】這本書的核心價值是讓我們認識到這個世界上的人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固定型思維,一種是成長型思維。
固定型思維的人,認為一個人的才能是固定的,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嘛。我之所以是領導,就是我比你聰明,你就得聽我的,就得尊重我。但凡講派頭的領導,耍大牌的明星,炫耀過往的人都是固定型思維。典型人物就是【終身成長】裏的李·艾克卡。
成長型心態的人,認為一個人是擁有無限可能的,所謂此一時彼一時,莫欺少年窮。我只是暫時沒有成功,或者我只是暫時的成功,我還要探索更多的未知和可能,人生多麽有趣,世界多麽精彩。這裏我想舉例的典型人物是埃隆馬斯克的母親梅耶,具體事例不說了,大家自行百度。
如開頭所述,自信源於掌控感。
而孩子的掌控感就是來自父母給與的言之有物的鼓勵,培養孩子的成長型心態。讓他們明白,遇到困難正是自己成長的機會。
因此,我會很贊同你對孩子使用了正確的教學方法,同時我們還要學習如何更加完善地使用這樣的方法。
鼓勵贊揚時請一定要把具體的事件和背後包含的價值傳達出來——
寶貝,今天你和媽媽一起打掃裏家裏的衛生。你清理得非常認真,連最角落的地方都清理了,媽媽感受到了你對這個家的熱愛。這個家會因為你的奉獻精神變得更好的。寶貝,今晚的宴會上,其他的小朋友都在亂跑亂叫,而你一直保持安靜,說明你心裏非常清楚這樣的行為不合適,並且懂得尊重他人。媽媽要給你的行為點贊。
當孩子能越來越多的建立起對自己行為和內在的認知時,他們的掌控感就會越來越強,也就會越來越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