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寵上天並不是問題的關鍵,比寵上天啥的更危險的是,將來肯定會有管教的困難,簡而言之,最常見的,將來就是他不聽你的。
很多人不知道,孩子的社會性是培養出來的,比如對於父母的愛,是後天習得的。而不是他是我的種,所以血濃於水,肯定愛我敬我,這就是想桃子吃。
而這種愛,是實作管教的前提。
最初,孩子對於父母的愛基於本能需要的被滿足。
0-3歲,在孩子最弱小無力的時候,他絕對依戀那個不斷回應他需求的人。即使眼不能識物,那人的氣味和聲音也是在不斷刺激孩子,讓他逐漸體驗一種基於生存的親密感。
有案例顯示,如果他依戀的主體是母親,有孩子離開媽媽後,睡不著,拿一件有媽媽氣味的衣服給他,能有有效的撫慰效應。
而如果父母在這個時候離開孩子,那這種天然的依戀是建立不起來的,等到他有基本的判斷能力,那就是利於權衡來認知關系了,你的任何不順意的行為,都可以被他認知為,你不愛他。而不會是,你為了他好。
父母之愛的連結,是意識形態建設的一種,在語文課本裏,家庭關系的學習是從小學開始,一直螺旋上升到高中。根據學生不同階段的認知,不斷給學生強化和解析一種概念,父母之愛的天然合理性,我如何理解和處理這對關系。
很多人做現代文閱讀覺得老生常談,但實際上,每一篇你覺得老生常談的東西,都是意識形態的註入。我們在認知中,覺得天然合理的概念,就是靠這個建立起來的。
一般,父母早期不參與撫育,後期青春期的叛逆現象會越嚴重,且父母的管理幹涉會很難,因為孩子對你沒有天然依戀,一般口頭禪是,你沒資格。
一般這種依戀的建立和實踐,就是父母想獲得一個 「聽話」的孩子 。那應該有三個基本面:
此外,這類愛的形式的教學,會把孩子的能力提升和他的願景聯系起來,讓他反向有自我提升的動力,從而形成內生驅動。
3-5歲,還是一個認知的關鍵時期
這個階段,孩子初步對於世界和自己有一些基礎認知,開始積累詞匯,並且用詞匯指認世界。此外,就是邊界的建立。
一方面,要進行連續不斷的詞匯學習,讓孩子不斷開口表述和記憶詞匯,刺激孩子進行對於世界的認知。
很多爺爺奶奶對於孩子的撫育是缺少有意識教學詞匯,指認世界的。
另一方面,孩子這個時候會模仿身邊人,來體驗自我的邊界和一些基本的人際關系處理。
如果他在這個時期,被示範了比較糟糕的榜樣,很有可能他會潛意識認為這種行為是合理的,比如,他實作自己欲望的方式,是撒潑打滾還是合理索取,這些會長久影響孩子的行動。
3-5歲,是一個復雜的認知時期。學習能力,習慣培育,人際關系認知等,這些基礎面都在這個時期建立。
除去教育和教學實踐外,可能就我個人體驗來說,我也不推薦家長把孩子給其他人帶。
我也是爺爺奶奶帶到5歲,然後到父母身邊的。
問題有兩點:
比較幸運的是,我父母對我的愛是非常濃烈,且對於我的要求言聽計從,從來不從我身上索取任何的東西。
所以,我是透過認知的方式,清晰判斷出父母是愛我的,而這個在我記憶裏,有一個漫長的確認期。所以後期才有非常健康的關系。
而不是 很多父母,對於孩子有比較高的要求,這個孩子如果天然沒有對於父母的依戀,那麽他就會判定父母是不愛他的,所以會導致關系失衡和矛盾,父母和子女的關系,就會變成貓鼠遊戲,而孩子青春期的第一件事,就是在感受到自己力量後,立馬對抗父母。
我整體的個人趣味,人際關系處理,甚至一些生活習慣,飲食習慣,都是和我爺爺奶奶相似。
很多孩子的長輩,一方面在生活上並不是好榜樣。另一方面,又因為隔輩親,不會下手管孩子,或者沒有能力管。
比較幸運的是,我爺爺奶奶比我爸媽靠譜多了,是真正的體面人。
對內和對外的事務都處理得很好。我爺爺是老黨員,幾十年如一日看新聞聯播,三觀非常正。奶奶是傳統的主婦,但是善良大方能幹,在家族裏非常有地位。
我爺爺很重教育。
他親自給我做的唐詩啟蒙,然後我的認字卡片,都是爺爺用毛筆給我寫的。我還背過一些戲曲的文本和說書的片段。家裏看的節目,就是新聞,或者聽評書和秦腔。
我的幼稚園入學就是他親自找關系給我辦的,園長是他的老同事,然後一起給我安排了班級。即使是幼稚園,爺爺奶奶對我的學習要求也很嚴格,該學該背的,細致到握筆的習慣啥的,一點沒落下。
後續到了爸媽身邊,我以六歲的年齡,非常看不慣我爸媽過於聒噪和時髦的生活方式,後續經常批評他們或者給我爺爺奶奶告狀。
至今,我的生活方式都非常老幹部,這個很難扭轉過來。
因為搞了教育,接過很多青春期叛逆案例,早期撫育很重要。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我這邊真的將來自己就是累死,也要自己帶,首先就不能把我孩子給我爸媽帶,因為我爸媽肉眼可見的不靠譜,我婆婆那邊估計也夠嗆,沒達成我想要的標準。反正我這邊已經規劃好了自己撫育孩子,職業和資金啥的,已經開始準備了。
父母們真的長點心吧。沒有當父母之前,一定要把家庭規劃和職業規劃一起完成,了解清楚情況,別給自己埋雷,到了孩子人高馬大,才發現自己管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