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當代育兒方法, 觸及了他們知識的盲區;同時增加了養育的難度和成本。
先說知識盲區。
老人缺乏對安全座椅的認知,男人缺乏育兒的專業知識。
老人撫養我們這一代時,大約是上世紀80至90年代,車少不說,即便有車以後,關於兒童安全座椅的知識也少得可憐。
受過高等教育的男人,術業有專攻,也未必知道育兒知識。即便是專業的內科醫生,也未必了解新生兒的內科病癥處理,所以才會有專門的兒科。
再說養育難度。
安裝上兒童座椅以後,不建議也不方便隨時拆卸——平時用車運載成人時極其不方便。
我家後排安裝一個安全座椅時,後排坐兩個人就很困難了,靠著安全座椅的那個人總蹭得很難受;後來我家裝了兩個安全座椅後,每次把副駕讓給別人坐,我自己坐後排,都常常卡得髖骨疼。
嬰兒很少出遠門,坐車也少,裝個安全座椅占座,老人會覺得不方便也不實用。
在懷裏抱著哄,以及放在安全座椅(提籃還好一點)在旁邊幹哄,安撫難度不言而喻。
最後說養育成本。
安全座椅不便宜,還得換。0-6個月(0-9個月)安全提籃;6個月-2歲後向式安全座椅;2歲以後前向式安全座椅;隨著身高體重不斷增加,還需要去掉增高墊,只用增高墊(booster)等等……
一言以蔽之:都是花錢。
當你做出的育兒抉擇,和家人認知不符,同時帶來生活不便,增加養育難度和成本時,肯定會遭到大家的一致反對;加之部份家庭因為經濟地位和利益交錯等微妙的夫妻關系、婆媳關系;再加上家庭內部每個人的性格、信念不同——當然容易出現育兒矛盾。
在是否給孩子買安全座椅這事上如此,別的問題上也同樣如此。
我們在情緒激動的時候,確實容易有過激的想法,例如題主說:
所以現在就開始出現育兒觀念上的矛盾了嗎?心裏很煩躁,甚至想什麽都不管,他們愛怎麽養孩子就怎麽養。人生就是在不斷地遇到問題和解決問題。所謂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正是如此——我們總是在和別人求同存異中,不斷前進的。
煩躁就想辦法,正常發泄掉情緒;但煩躁和生氣都無法解決問題。
呼籲就安全座椅事宜立法固然最好,但短時間內也難以實作。
那麽,現在可用的建議就是改變家人的認知。
首先,拉攏自己的老公。
在和婆家的斡旋中,拉攏自己老公是最有效的——男人一旦缺位,婆婆就容易變本加厲。
既然他受過高等教育,那你就給他看看歐美的立法、指南,給他看看相關的科普影片——尤其那種模擬測試中,模型受重傷的情況。
然後根據你老公的性格行事——他若愛面子,你就不要嘮叨,哭著看他;他若認理,就伺機甩出道理,再說說自己的無助和擔心……需要你自己把握。
其次,改變老人的認知 。
讓男人和他父母溝通是最有效的,有時候不一定有理,但他父母也會由他去。
軟的不行就來硬的,開車帶出去,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一腳踩停——沒有這種切身的體驗和經歷,很難改變他們的信念。
然後多找點新聞,放給他們看。
這些事,你老公能做最好;老公不能做,就自己去做。
這裏有一個技巧——邀請他們來幫你的忙。 例如邀請老人來一起挑選安全座椅的型號和顏色——當他們參與其中,就不會輕易否定你了,屢試不爽。
最後,再次品了品題主這句話:
甚至想什麽都不管,他們愛怎麽養孩子就怎麽養。潛意識裏,難道題主覺得自己是幫他們家生孩子和養孩子,實在不行就撒手不管嗎?
這種觀念怕是需要及時調整——不管孩子姓什麽,始終是你的DNA、你的子嗣;孩子不是婆家的孩子,是你和你老公共同的孩子。
別人可能因為不知道,所以不在意孩子的安全問題;但你知道、你在意,所以在原則問題上(當然,不要無限擴大),一定要守住底限 。
管他們理解不理解,自己賺錢給孩子買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