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友們,聽我一言!我剛看完一本讓我徹夜難眠的小說,每個情節都緊張刺激,角色一個個鮮活得像是你身邊的朋友。它帶來的閱讀體驗絕對不止是打發時間那麽簡單,而是一場深度的心靈之旅。不看這本書,真的會錯過很多精彩!趕快加入我,一起沈浸在這個非凡的世界中吧!
第一章養育最優秀的孩子,就這麽簡單
1.優秀的父母都是最高明的「騙子」
「騙」這個字不太好,生活裏誰也不想受騙,當然也不能去騙別人,那麽為什麽說優秀的父母都是高明的騙子呢?其實「騙」並非欺騙,而是讓父母發現孩子身上的亮點,或者說是給予孩子鼓勵和希望,這是一種教育的智慧。
一位媽媽去學校開家長會,老師建議她帶孩子去醫院檢查下。她問:「怎麽了?」老師說:「我懷疑你的孩子有多動癥,他在凳子上連三分鐘都坐不住。而且,他的成績在班裏是最差的。」
媽媽聽了老師的話雖然很難過,但當兒子問她老師都對她說了什麽時,她笑著說:「老師特別表揚了媽媽一個人,老師說你以前只在凳子上坐一分鐘,現在能坐三分鐘了,而且你的成績進步最快,別的媽媽可羨慕我了。」孩子聽了非常開心。
從此,孩子似乎一下子長大不少,接下來的一次考試果然進步了好幾名。當然,每次開家長會,媽媽還是會被老師批評,但她從未責備過她的孩子。相反,她每次都告訴他說老師又表揚他了。到了初中,他已經擺脫掉了差生的頭銜,成績穩步前進。一次家長會後,媽媽又「騙」他說:「老師說只要你再努力一點兒就能考上重點高中。」
後來,這個男孩果然考進了重點中學,媽媽就這樣一路將他「騙」成了22年江西省的理科高考狀元,他就是任樂。當他拿到清華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回到家裏「撲通」一聲跪在媽媽面前說:「媽媽,我知道十幾年來沒有一個老師相信我是個聰明的孩子,只有媽媽您在一直鼓勵我支持我,沒有您就沒有我的今天。」母子喜極而泣,緊緊擁抱在一起。
心理學家曾經研究得出結論:想讓別人變成什麽樣的人,就以他是什麽樣的人來對待他。這句話換一種方式就可以這樣說:「想讓孩子成為什麽樣的人,就要‘騙’他是什麽樣的人」。比如用盡方法告訴孩子他是熱愛學習的,並且平日裏也把他當成是愛學習的孩子對待,那麽孩子就會去嘗試一下愛學習的感覺,在這個過程中,一旦孩子有任何愛學習的表現,我們就立即予以肯定,那麽孩子的積極性就會越來越高,長此以往,孩子給你的驚喜也一定會越來越多。
這種方法不用責罵、不用體罰,就可以將孩子逐步引導成熱愛學習的人,因為孩子會在這樣的環境下開始認為自己就是這樣的人,愛學習是他本來就有的狀態。當然,我們要註意這種方法並不適用於一切情況,孩子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個性,我們不能用此方法「綁架」孩子,比如孩子喜歡音樂,卻偏偏告訴孩子:「你是個繪畫天才。」那是不行的。
「騙」是一種教育的智慧,教育的成功與否就在於你能不能恰如其分地「騙」孩子。如果希望你的孩子優秀,那麽就「騙」他說:「你是非常優秀的。」如果希望孩子是做事努力的,那麽就「騙」他說:「你做任何事都很努力,我希望你保持這個優點。」我們遵循這個方法,就意味著先把孩子定位為優秀的、聰明的、有愛心的,等等,說到底是一種對孩子的期許,並鼓勵他相信這種期許,以鼓勵孩子逐漸地往這方面靠攏。
一個學生語文只考了13分,媽媽問他為什麽考不好,他說對語文不感興趣,上課沒認真聽。媽媽騙他說:「你不感興趣,沒認真聽都能考13分,說明你太厲害了。如果稍微花一點兒時間的話,一定會考得更好的。」
接下來這個孩子考了20分,媽媽又說他很聰明,稍微用點兒力就進步這麽多,如果努力再多一點兒,那真是不可思議。在媽媽的「騙術」下,他一直不斷努力,成績越來越優秀。
這種「騙」並不是哄騙或者欺騙,「騙」的本質是愛。其實這是一份相信,相信孩子,並讓這種相信的力量感染到孩子,當孩子沮喪無力的時候,當孩子自信缺失的時候,我們可以「騙一騙」,點亮孩子生命裏那團向上的火焰,讓孩子一往直前,毫不畏懼。家長做高明的「騙子」,就會有優秀的孩子。
2.為什麽這種「騙」會有如此巨大的威力
「騙」的教育方式在某種意義上就是給孩子賞識教育。賞識教育是一種非常神奇而又威力驚人的教育方法,賞識教育並不僅僅是簡單地贊美孩子,而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欣賞和鼓勵。我們都會在孩子做得好時給予恰當的贊揚,其實當孩子做得不好的時候,更需要真誠的贊揚。因為如果批評打擊,可能會讓孩子自暴自棄,而贊揚,則會激發孩子內在的巨大潛能。
周弘被譽為「中國第一位覺醒的父親」、「第一位發現孩子沒有錯的教育家」,他提出「賞識教育」。他的女兒一歲多的時候因發燒而服藥,不幸藥物中毒,導致雙耳全聾,醫生說孩子只能上聾啞學校了,但是周弘用自己的方法教育女兒,奇跡出現了:女兒八歲即可以背出圓周率一百位,小學中學連續跳級,十六歲成為少年聾人大學生,二十歲留學,被美國兩所名牌大學錄取讀博士學位。
周弘說他教育女兒有一招:翹大拇指。他女兒無論幹什麽他都翹大拇指,講到孩子的學習問題,周弘說道:「現在孩子沒有學習興趣,也是我們錯了,我們老是強調「難難難」,孩子充滿畏難感。反過來如果總是「易易易」,教孩子說話這麽難的事,都可以完成,整個事反過來就可以了。」
周弘說希望孩子勤奮就別老說孩子懶惰,他的原話是這樣的:「所有孩子都是想做好孩子的,那我們哪壺開就提哪壺。我的女兒動作慢,所以我老說她動作快,說她她就快,慢慢就快起來了。我的女兒粗心,說她細心她就細心,粗心就是為了細心。我的女兒膽小,說膽大就膽大。我們要善用方法,我們不能進行揭短教育,越難越糟糕。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非常的簡單。」
我們總是習慣使用挑刺的方式要求孩子不斷改進自己,習慣於「揭短教育」,滿眼都是孩子的缺點和毛病,整日數落孩子的不是。雖然每個父母的出發點都是好的,但我們忽略了一點,那就是孩子的感受。打擊會極大地傷害孩子幼小的心靈,讓孩子變得越來越自卑,結果與我們期望的結果背道而馳。
某年春晚的一個小品裏有句流行語:「一句話能成事,一句話也能壞事。」賞識教育顯然是能「成事」的,因為對孩子賞識其實是對孩子信任,這種感受將會傳遞給孩子,讓他鼓起足夠的勇氣來面對一切,然後越做越好。
有時候,孩子可能會淚眼汪汪地問我們:「我為什麽做不好?」難道我們要責怪孩子太笨嗎?當然不能,不妨「騙一騙」他:「你已經很努力了,但是還差一點點,你完全可以做好的,加油,孩子!再做一遍試試。」這就是賞識教育的作用。
我們要記住孩子有時是很脆弱的,很無助的,他們非常需要父母的支持與信任,一句「你怎麽老是做不好」就會讓孩子感受到語言裏的惡意,對父母的愛產生懷疑,這無疑是對孩子的心靈成長不利的。所以,我們要運用賞識教育讓孩子無時無刻不受到鼓舞,無時無刻不感受到最強有力的支持,這不僅會讓孩子充滿信心,還會幫助孩子進步。
女孩的學習成績一直在班級裏名列前茅,但是有一次很不小心考了第四名,她惴惴不安地回到家中。沒想到爸爸得知後居然滿意地點點頭:「嗯……告訴爸爸,你跟第一名差多少分?」
女孩回答:「5分。」
「5分,下次一定超過他。」爸爸接著說道,「我女兒這麽聰明,想重回第一名並不難,只要你更加努力一些,一定沒問題的。」女孩堅定地點點頭,下次考試果然重回第一的位置。
一位詩人說:「如果一朵花不美,就請欣賞它的葉子;如果葉子不美,就請欣賞它的枝幹;如果它的枝幹不美,就請欣賞它的根基;如果根基不能使你產生情感的沖動,那麽你總該為它是一株蓬勃的生命而謳歌!」孩子就像一棵小小的向日葵,他需要朝著光明、美好的方向發展,要時時刻刻向著太陽,而我們的賞識就如同太陽散發出的光芒,能讓孩子感受到溫暖。孩子總有優點,即便是在缺點中也有值得賞識的地方,我們要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看到他們的閃光點,引導孩子一步步向著光明前進。
3.神奇的暗示:倒數第一的孩子也能出類拔萃
暗示教育,就是透過旁敲側擊的方法來激勵一個孩子,分為積極暗示和消極暗示。運用積極暗示能夠達到激勵孩子的目的。對於孩子來說,用「鞭子」驅趕他前進和用「繩子」拽著他前進,都不如給他一股力量,讓他自己奮發向上,這股力量就是積極的暗示。
王金戰,全國優秀教師,他曾經帶過一個55人的班,其中有37人考進清華、北大,10人進入劍橋大學、耶魯大學、牛津大學等世界名校,並獲全額獎學金,其余8人考入復旦、南開等大學。王金戰曾經說過:「我的眼裏沒有差生。」
有一年,他當班主任,轉來一個人人見了都搖頭的差生。他把該男生叫到辦公室,沒長篇大論說一些大道理,只是給了他一些特權:「我容許你每周違反兩次紀律,每天早上你來了之後,能聽懂的課就好好聽,聽不懂的隨時都可以回家自學。」
第一次考試前,男生不想考,王金戰笑著說:「反正你鐵定倒數第一,你還顧慮什麽?」公布成績,男生果然倒數第一,對此他也只是淡淡地說:「別人千辛萬苦地學了這麽多年,你才學了這麽短時間,這樣的結果很正常。」
後來的幾次考試,男生還是倒數第一,但是與倒數第二的差距開始慢慢縮小。王金戰老師又說:「你現在每次能縮小30分的差距,高三總共要經歷8次大型測驗,照這樣下去,那就不是考大學的問題了,而是考清華、北大的問題了!」
男生一下子熱情高漲,說道:「下次我一定不考倒數第一了!」第二年的高考,男生果真考上了北京大學。
王金戰老師的鼓勵就屬於「旁敲側擊」的暗示,他並沒有講什麽人生、前途之類的話,也沒有加油打氣說「你一定能考上大學」。他只是透過一步步的暗示,激發出了那個男生的學習熱情和奮鬥精神,讓他主動努力,最後如願以償。
也可能有人會有疑問,暗示真的有那麽神奇的效果嗎?有這樣一個故事:有兩個人去醫院檢查,其中一人得了癌癥,但是醫院把兩個人的檢查報告混淆了,沒得癌癥的那個人回家就開始郁郁寡歡,有癌癥的那個人則以為自己沒病,每天快快樂樂的。幾個月後再復查才發現當初的失誤,而復查結果卻令人吃驚,沒有癌癥的人真的長出了腫瘤,原本有癌癥的人卻痊愈了,由此可見暗示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上面這個故事是自己給自己心理暗示,而在家庭教育中,孩子需要外部的暗示——父母的暗示,會激勵孩子越變越好。這種方法在生活裏的很多地方都可以套用,比如孩子不愛吃飯,我們可以在飯菜端上來的時候誇張地說上一句:「哇,好香啊!一定很好吃。」孩子可能就吵著要吃飯了。
再比如孩子偶有感冒發燒的小癥狀,可以這樣說:「這幾天天氣變化大,你身體這麽壯實,休息一下就好了。」這就是積極的心理暗示,讓孩子增強對抗疾病的信心。有個孩子害怕跟陌生人說話,他的媽媽想了一個辦法,每次跟人聊天的時候都要特意提一句:「我家的寶寶特別大方,從來不怕生人,叫叔叔阿姨什麽的可甜了!」多次暗示後,孩子終於擺脫了膽小不敢叫人的心理。
愛因斯坦小的時候非常古怪,學習成績也不好,也不跟其他孩子多說話。他總是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如指南針為什麽總是指向南方?什麽是時間?什麽是空間?同學們都看不起他。他小學畢業時,校長對他的父母說:「您的孩子,將來從事什麽職業都一樣沒出息。」
一次,母親帶著愛因斯坦到郊外玩,這是一次家庭聚餐,親友家的孩子一個個活蹦亂跳,有的爬山,有的釣魚,小愛因斯坦卻默默地坐在河邊,凝視著湖面。這時,親友們悄悄地走到他母親身邊,不安地問道:「小愛因斯坦為什麽總是一個人對著湖面發呆?是不是智商上有點欠缺?不如趁早帶他到醫院看看!」愛因斯坦的母親十分自信地對他們說:「我的兒子沒有任何毛病,你們不了解,他不是在發呆,而是在沈思,在想問題,他將來一定是一位了不起的大學教授!」
聽了這句話的愛因斯坦如飲甘霖,母親不僅透過語言鼓勵他去盡自己所能探究、質疑世界,還用實際行動給予支持。愛因斯坦5歲時的一天,母親給了他一個指南針玩。他對針的擺動感到很好奇,對探究事物背後隱藏的世界發生了濃厚的興趣。可以說,愛因斯坦後來取得的成就與母親的賞識教育是分不開的。
有的時候孩子會失掉信心,或者會因為挫折而停滯不前,作為家長的我們要及時站出來,透過一些暗示的方法來表達自己對孩子的信任,比如給予支持,如同愛因斯坦的媽媽一樣,她不僅對愛因斯坦說激勵的話,同時用實際行動給予支持,最後達到了更好的效果。
4.管教從來不缺技巧和方法,但內容永遠是健康、向上的
英國著名的哲學家和教育家約翰·洛克早在3年前就提出:要尊重孩子,要精心愛護和培養孩子的榮譽感和自尊心,反對打罵孩子。他斷言:「打罵式的管教,其所培養的只會是‘奴隸式’的孩子。」打罵孩子絕對是一種消極、具有強烈副作用的管教方式,在家庭教育裏不允許「不教而誅」,也就是說不要在孩子犯了錯後,直接拽過來先打一頓再說,打完也不跟孩子解釋。有時候適當懲罰是可以的,但是不要打罵孩子,也不要過於嚴厲地對孩子進行諷刺、挖苦、抱怨等消極的批評方式。
周末,小新的爸爸午睡後來到小新的臥室,被所見的一幕驚呆了:衣櫃裏的衣服扔了一地,大大小小的書籍都攤在地上,小新卻不見了。爸爸趕緊找小新,結果在一個空蕩蕩的衣櫃裏找到了他。小新笑嘻嘻地看著爸爸,說道:「爸爸,來玩捉迷藏吧。」爸爸哪有心思玩遊戲,指著地上的一片狼藉問道:「這是怎麽回事?」小新回答說:「昨天老師說讓我們回家整理房間,整理房間一點兒也不好玩,我們還是玩捉迷藏吧。」
爸爸生氣地揚起手要打小新,嚇得小新往後縮了縮,爸爸見狀收回了手,但是怒氣難消,把小新從衣櫃裏抱出來,帶著他在室內走了一圈,然後蹲下身子說道:「小新,我知道你是出於幫家裏做家務的好心,我很高興你有這份心意,但是你把家裏弄得亂糟糟的,爸爸媽媽要收拾好久的,你知道嗎?今天爸爸不會批評你,但是你要跟爸爸一起把家裏收拾幹凈,讓它變回原來的樣子,好嗎?」
小新看到爸爸嚴肅的表情,又看了看亂成一團的房間,答應和爸爸一起把房間整理好。
有些家長認為,只有批評和嚴厲的責罵,小孩子才會聽話,無所謂信任與尊重,不然他們會不服管教。這是一種錯誤的觀念,看上去孩子可能會老老實實地改正錯誤,實際上他們不是發自內心地想改正錯誤,而是懼怕大人的權威。管教的目的是讓孩子認識並改正錯誤,而不是讓孩子怕我們,而且怕父母的孩子將會與我們產生距離。
我們在管教孩子的時候要有一股正能量,內容要以健康、向上為主,這樣才能引導孩子進步,而不是使孩子在嚴厲消極的管教下喪失更多的信心。我們要學會找到孩子自身的優點,透過關註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去了解他,而不是僅僅停留在行為的表面來實作管教,給予孩子充分的尊重與理解,讓孩子在改正錯誤的同時又獲得了做得更好的信心。
首先,溝通永遠都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方法。當我們面對孩子的錯誤時不要火冒三丈,要用理智、冷靜的頭腦分析事情的來龍去脈,然後明確告訴孩子哪裏錯了,為什麽錯,要怎麽改。這遠比氣急敗壞地一頓斥責要有效得多,並且我們還要充分地給孩子說話的機會,讓孩子把自己的感想說出來。
如果孩子的情緒不穩定,可以透過擁抱的方式讓孩子先穩定情緒,再解決問題。如果我們情緒不穩定,那麽就冷靜幾分鐘再處理,切忌使用「沒出息」、「傻瓜」等侮辱性語言,更不要冷嘲熱諷、漠視孩子,那樣會給孩子造成極大的心理壓力,先來看下面的事例。
趙瑩女士的兒子非常優秀,熟人總誇獎她教子有方,而趙瑩則不好意思地笑笑說:「沒什麽,我只是從來不罵孩子。」
趙瑩說,她懷孕時看到有位家長在草坪上批評孩子,批評得聲嘶力竭,把那個孩子嚇得坐在地上不敢起來。趙瑩提醒自己,孩子將來出生了可千萬不能被這樣教育。後來在兒子的成長過程中,自然也有調皮搗蛋的時候,他曾經把家裏的百元人民幣都剪成了心形。趙瑩每次都強忍住憤怒,盡量用溫和的方式來教育孩子。
懲罰孩子可以有很多種方式,比如取消帶他出去玩的計劃,暫時禁止孩子看電視等,這些都是積極向上的處罰方式,不會讓孩子的心靈受到傷害,還可以讓孩子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從而認識到錯誤。我們要嘗試著讓孩子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然後再給予孩子一個好的指導,達到教育的目的,讓孩子一直有顆健康向上的心靈,才是最重要的。
5.發自內心的認同、欣賞,會讓孩子更加積極
杜魯門當選了美國總統,有客人來拜訪他的母親,問她:「有哈裏這樣的兒子,你一定感到十分自豪吧!」
杜魯門的母親微微一笑說:「是這樣的。不過,我還有一個兒子,他同樣讓我感到非常自豪。他現在正在地裏挖薯仔呢!」
杜魯門的弟弟是一位農夫,但母親並沒有覺得他無能。在她眼裏,每個孩子都令她感到自豪,無論兒子是總統還是農夫。
杜魯門的弟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我為哥哥感到驕傲,他將是美國最優秀的總統之一。但我同時也為自己感到驕傲,我是一名農夫,用自己的雙手養活了自己,照顧了父母。」
這是何等的自信和樂觀,而他的這種達觀心態則正是來自於母親的欣賞。
可見,對孩子發自內心的認同和欣賞的力量是無窮的,就像一種催發劑,能把孩子內心深處潛藏的力量發掘出來,從而表現得更加優秀。賞識是一種積極的刺激,我們可以用它去激發孩子的信心和能力,從而達到成就孩子的目的。
著名作家二月河幼年時憨厚、訥言,在某些時候還有點兒反應遲鈍。二月河的父母都是從戰爭年代過來的人,對孩子的要求不那麽苛刻。他們下了班在門前空地上洗衣、種菜、栽樹,十來歲的二月河壯實有勁,一手提一桶水,每天都要幫忙幹很多活兒,而且他是越幹越高興。
但是常有小朋友欺負二月河,再加上二月河的學習成績差,所以他很懊惱,問母親:「我是不是天生就比別人笨?」
母親說:「兒子,你有力氣,能幫助爸爸媽媽提水、澆花、洗衣,這就是你的優勢,你比別人健康、強壯。」這句話讓二月河受益終身。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部隊,無論是鉆山洞建國防工程還是下煤窯挖煤,他都沒怨天尤人,從不抱怨任何事情,而是擦亮心中的理想,堅持不懈,最終厚積薄發,成為有名的作家。
對孩子的認同和賞識一定要發自內心,反之,所有的贊揚都是虛偽的,孩子會覺得父母是假惺惺的,贊揚的目的就達不到。
知心姐姐盧勤說:「小時候,媽媽給我的鼓勵是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的,我覺得媽媽給我的愛,就表現在對我的鼓勵上。我做的每一件事情,媽媽並不是刻意贊揚,而是發自內心的賞識。我5歲的時候,有一次一個人在家收拾屋子,媽媽一回來,就說:‘哇,是誰這麽勤勞把屋子收拾得這麽幹凈!’於是我就從門後邊站出來。媽媽說:‘真想不到是你,你可真能幹!’就這一句話,我便愛上了收拾屋子的活兒,總想給媽媽一個驚喜。」
發自內心的賞識,需要我們用孩子的視角來看待他們遇到的問題和困難。比如孩子費了好大的勁兒把玩具車修好了,我們最好不要以「不過給玩具車換了個輪子,有什麽大驚小怪」的漫不經心的態度來對待他。在孩子的世界裏,給玩具車換個輪子,絕不亞於成年人獨自給爆胎的汽車換備胎。當孩子有了很微小的進步,或者克服了一個也許並不起眼的困難,我們都要給予他真誠的贊揚和鼓勵。
被譽為「教育聖經」的【慢養】一書的作者黑幼龍說,他最大的成功不在於自己所取得的名望、地位和金錢,而在於自己用‘慢養’的方法,教育出4名優秀的孩子,讓他們擁有好性格好情商。他總結自己養育孩子的秘訣是:不批評、不責備、不抱怨,取而代之的是父母對孩子最真誠的贊美和關愛。黑幼龍講了一個自己親身經歷的故事:
一位媽媽有個很靦腆的女兒,講話一著急就會口吃,班裏的老師同學愛取笑她說話,搞得她很是自卑,特別害怕當眾說話,從不敢主動與人交往。
一次,女兒被選作班代表去參加一個詩歌朗誦賽,媽媽陪她到了現場,發現來參加比賽的都是智障兒童。她驚呆了,女兒竟然被認為是智障兒童!
後來,她把女兒送去參加「卡內基訓練」,訓練班裏的同學和老師,事先都不知道她口吃,只把她當作普通孩子看待。更重要的是,她女兒每次登台演講,台下的人都及時給她鼓勵,真誠地贊美她的每一個優點。慢慢地,她逐漸有了自信,說話不再口吃了,後來還考取了台灣大學。
黑幼龍還曾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他讓6個孩子在5分鐘內背誦19個看似毫無關聯的詞語。電鉆、鉆頭、肥皂、越野車、百科全書……有6個孩子完成了這項看似不可能的任務,這真讓人驚嘆。當人們問這幾個孩子是怎麽做到的,他們說了兩個原因,一是老師教了特殊的記憶方法,二是老師時不時地鼓勵和贊美。
真誠的贊美和認可並不是空泛的對孩子說「你很棒」和「你真聰明」。這類泛泛的贊揚只會讓孩子覺得虛偽,不可信。真正的贊揚是發自內心的,也許並不需要太多美麗的詞匯,有時一個肯定的眼光,一個表示佩服的手勢,一個溫暖的擁抱,都會讓孩子感到鼓舞。
6.相信嗎?孩子的勇氣和自信是被你鼓勵出來的
孩子在成長之路上要去嘗試很多事情,才會對這個世界更加了解,孩子對於未知的事情充滿了好奇,同時又會恐懼,家長的鼓勵就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孩子並不能做好對自己能力的評估,他的勇氣、信心都是要靠我們激發的。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可以對孩子的勇氣進行鼓勵,比如鼓勵孩子嘗試冒險,會讓孩子在嘗試中不斷進步。
爸爸帶著孩子蕩秋千,他把孩子放在秋千上,秋千搖晃起來,孩子害怕得抓著爸爸不肯放手:「爸爸,我害怕,我要掉下去了!」
爸爸說道:「不會的,你抓住兩邊的繩子就可以了。」孩子仍舊不放開爸爸,要求下去。爸爸只好把他抱下來,自己坐到了秋千上說:「你不玩的話,我可要玩了。」爸爸開始蕩秋千,爸爸越蕩越高,孩子開始羨慕了:「爸爸你真厲害!」
爸爸問道:「要不,你再來試試?」孩子點點頭,爸爸再次將孩子放在秋千上,孩子仍舊不敢用力蕩,爸爸就慢慢推動秋千,並安慰他:「第一次玩都是這樣的,只要你抓緊繩子就不會掉下來,放心,我在旁邊保護你。」
聽了這話,孩子膽大起來,秋千越蕩越高,歡笑聲飄揚在半空中。
一個孩子能做到什麽程度,往往取決於我們給予他多大的信心與勇氣。孩子就是這樣,告訴他能行,他就能行;說他不行,他行也不行,這就是孩子,他需要的是觀眾,能為他喝彩的觀眾。為孩子打氣加油,他就會還給我們一個又一個的驚喜。所以當我們想要孩子做成某些事情的時候,記得多給他鼓勵,告訴孩子我們相信他能完成,孩子不會讓我們失望的。
我們不要給孩子消極的希望,比如在鼓勵孩子的時候說:「我相信你能做到這一點。」而不是說:「你能做得到嗎?」後一種表達方法充滿了懷疑,不僅不能帶給孩子信心,甚至還會把孩子僅存的信心給磨滅掉。
想給孩子信心就不要對孩子「萬事包辦」,或者粗暴地告訴孩子「這件事你做不了」。比如孩子想學遊泳,如果我們直接告訴孩子:「不行,你現在還小,學不會遊泳,萬一被淹著怎麽辦?」孩子的自信心或許就被「澆滅」了。其實,每個孩子都很優秀,如果有適當的機會和條件,家長應該讓孩子多實踐,並鼓勵他們解決問題,戰勝困難。
有一位兒童心理學家曾經說過:「每一個孩子都是天才。」因為每個孩子都在某一些方面與眾不同,或優勝於他人。生命賜給每個孩子以巨大的潛能,等待我們去發現,去開發,我們要相信:孩子能行。
史帝芬·金是美國著名的暢銷書作家,他在31歲的時候就成了億萬富翁,他以作品產量高而著稱,被稱作最會說故事的鬼才。那麽他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呢?
史帝芬·金自述道:「小時候,我很喜歡寫故事,有一段時間我的手特別疼,需要年復一年地躺在床上,但是這也沒有阻止我寫故事,我每天都寫,然後寄到【希區柯克推理文學誌】。被退回來的文章我就把它掛在墻上的釘子上,後來到我14歲的時候,釘子已經承受不了退稿的重量,這個時候我產生了放棄的念頭。媽媽走過來並沒有多說其他的話,她只說:「你可以把它們掛在勾點上,繼續寫。」
有了媽媽的鼓勵才讓史帝芬·金有勇氣繼續寫下去,否則世界文學界可能就會少了一位懸疑推理大師了。
每位家長都不希望孩子變得自卑和退縮,那麽在孩子嘗試冒險的時候,只要在可控的安全範圍內,就不要強行阻止,而應該適度鼓勵他,鼓勵的方式大致有以下三種:
(1)對孩子想要嘗試的行為予以肯定和鼓勵
一般來說,孩子總是要嘗試很多事情的,比如想幫我們洗碗、掃地等,做家長的不要因為擔心孩子幫倒忙就阻止他,即便孩子真的把事情做得非常糟糕也不要計較,反而要告訴他:「你真能幹,知道幫大人的忙了!」然後再悄悄替孩子「打掃戰場」,別讓孩子發現。
(2)孩子嘗試失敗的時候要給予安慰和支持
過多的挫敗感可能會導致孩子放棄嘗試,可能會滋長他的自卑心理,這種時候我們要鼓勵孩子「走一步,再走一步」,給他一個信任的眼神,告訴孩子:「嘿,你已經做得很好了,再做一次或許就成功了。」要記住,別在孩子失敗的時候可憐他,無視他,要充分重視起來,給予孩子重新站起來的勇氣。
(3)給孩子啟發式的建議
當孩子做某些嘗試一遍又一遍都做不好的時候,當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與正確結果背道而馳的時候,我們就要站出來給孩子一個「啟發式」的建議,不要直接講方法,而是引導他找到正確的方向。比如孩子把玻璃杯摔碎了,粗暴地告訴他以後遠離玻璃杯的效果並不好,我們可以問問孩子:「有沒有什麽辦法讓玻璃杯不被摔壞?」「你覺得怎麽拿杯子才會比較安全呢?」然後完全可以遞給孩子一個新的玻璃杯,跟孩子「約定」不摔碎,這同樣能夠達到鼓勵的效果。家長們要記住:只有我們相信孩子,孩子才會相信自己。
7.成績優異很關鍵,但更要讓孩子獲得心靈的成長
每個家長都對孩子寄予厚望,這可以理解,好成績固然重要,但是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如果他沒有一個健康積極的心靈,那麽考再高的分都無用。對孩子的未來來說,健康成長比成績更重要。
有個小女孩在校園裏撿到一只手表,便藏在書包裏準備帶回家。結果被班主任發現了,班主任問她哪來的表,女孩狡辯道:「我媽告訴我撿到的東西就是自己的!」班主任聽後就隨著她去找家長。
來到女孩家裏,班主任說:「孩子平時的一言一行都要非常註意,我們要共同努力才能培養孩子誠實守信的好品質。您女兒今天撿了一塊手表卻說是自己的,這事不能不重視。」
班主任說完,等著孩子的父母表態,女孩爸爸象征性地警告孩子:「你給我聽老師話,把手表還給老師。」隨後老師又跟家長談了談孩子在學校的表現,這一談就談到了孩子最近課堂表現不太好,成績有所下滑。沒想到爸爸勃然大怒:「小孩撿東西不還不算問題,學習不好可就是大問題了,我一定要好好教訓孩子,老師,您一定要給我看緊她!」
班主任很驚訝,沒想到家長居然這麽重視成績問題,而毫不在意孩子的思想品德問題,連忙跟兩個人談起了心,告訴他們:「學習是很重要,但教育孩子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更重要……」最後夫婦倆接受了班主任的觀點,表示以後一定更加重視孩子的全面培養,班主任才放心地離開了。
現在很多家長把對孩子的關註點放在學習上,認為只有成績好才能考入一個好學校,將來才能有一個好工作,好前程。教育孩子並不是為了追求表面的榮光,或者單純享受成功帶來的瞬間喜悅。因為成功只是剎那的燦爛,而心靈的成長卻需要千錘百煉。
沒有人希望馬加爵、藥家鑫之類的案件再度發生,也沒有人希望自己的孩子患上恐懼癥、兒童抑郁癥等心理疾病。有教育專家說:「教育孩子,最重要的任務是要塑造孩子的心靈品質。如果把心靈品質塑造好了,孩子一定會成為優秀的人才。」所以,重視孩子心靈的成長,讓他成為一個心智健全的人,有良好的為人處世的智慧,有積極健康樂觀的人生態度,比什麽都重要。
在社會競爭愈來愈激烈的情況下,父母們在工作和生活的重重壓力下,也會提高對孩子的期望值,特別是在學業方面。這種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更多實踐告訴我們,不能忽略孩子的心靈成長。
1976年7月28日,那一場震驚世界的災難——唐山大地震,相信很多人都不會忘記。
當時,趕到唐山的北京醫療隊的工作人員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在寬闊的操場和馬路兩側有許多青壯年的屍體,但他們並沒有受重傷,或者只是輕微的擦傷,但是面目猙獰。心理學家說,他們的死因只有一個,那就是被突如其來的地震嚇死了。
而也有一些人,卻在地震的廢墟中堅持了八天、九天、十多天,最長的生存了十四天,直到被成功救出。
同樣在大的災難面前,不同的心理狀態、心理素質,導致了截然不同的結果。所以,有人說,心理素質決定一個人的一切。要想孩子擁有一個美好的未來,我們從小就應幫助其擁有一個健康美好的心靈,讓他有過硬的心理素質,有良好的心理狀態。
一個孩子的成長,從大的方面來說,主要包含了兩個方面:一是身體的成長,二是心理的成長。就像身體需要各種營養一樣,孩子的心靈也需要攝入各種營養元素。
首先,肯定是孩子心靈成長的「蛋白質」,做父母的要看見孩子每一個細微的進步,給他們贊美和認可。尤其不要拿自己孩子的缺點同別人家孩子的優點相比較。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獨特的潛質,常給孩子肯定的表達,等於給孩子強有力的心理支持。
其次,自由是孩子心靈成長的「水分」。什麽都限制,什麽權力都不給孩子,不僅限制了孩子的行為,也會限制孩子的想象力。給孩子一點兒自由空間,比如時間安排的自由、零花錢的自由、閱讀的自由、選擇興趣愛好的自由,不僅能培養他的時間觀念,更有助於激發他做事的積極主動性,還能讓他從小就懂得為自己負責。
再次,化解負面情緒,教孩子學會心理自助是孩子心靈的「陽光」。每個人的人生都會面臨大大小小的挫折,教孩子學會在不傷害別人和自己的前提下,將內心的負面情緒發泄出來,千萬別讓孩子流著淚過夜,別讓負面情緒長期在孩子內心淤積。給孩子一些積極的心理暗示對孩子的受挫能力的培養非常關鍵。孩子只有學會應對挫折,才能支撐起自己未來的那一片天空。
最後,快樂的能力是孩子心靈成長的「氧氣」。這裏說的「快樂」可不是給他買一件新衣服、一個新玩具那麽簡單。真正的快樂可以滋養心靈,讓他對周圍變化繁雜的世界有足夠的抵禦能力。擁有快樂能力的孩子一般都比較開朗樂觀,有自制力,而且非常自信。培養孩子發現快樂、享受快樂、傳播快樂的能力,對孩子心靈的健康發展十分有利。
孩子心靈成長所需的營養,看你到底給了沒有,還欠多少,如果欠的太多,從今天開始逐一補充還來得及。
8.從今天開始,請把你的孩子定義為聰明的、優秀的
古希臘神話裏有一個皮格馬利翁的故事,講的是皮格馬利翁愛上了自己雕刻的少女像,他日思夜想,沒想到雕像居然活了,變成了美麗的少女,與皮格馬利翁結為了夫婦。
不要以為這只是神話故事而已,這個故事在心理學研究上非常重要,我們再來看一項著名的實驗:
1960年,哈佛大學的羅森塔爾博士來到一所學校,他讓校長表揚了幾位教師,稱贊他們是學校最好的老師,之後指出了幾個班上智商最高的學生。等到一年之後,羅森塔爾再次來到學校,發現被表揚的老師教的班變成全校成績最好的,而那幾位所謂的「智商最高」的學生的成績也突飛猛進,躍居班上前幾名。
其實這幾位教師並不是學校最好的老師,那幾位學生也不是智商最高的學生,他們都是被羅森塔爾博士隨機選出來的實驗物件。但是稱贊卻產生了巨大的效果,讓教師更加努力教學,並且對那幾位學生更加器重和用心,學校對教師的期待,教師對學生的期待變成了一個強大的動力。
羅森塔爾將這種效應命名為「皮格馬利翁效應」,也稱「羅森塔爾效應」,意思就是說人心中怎麽想、怎麽相信就會取得怎樣的成就,你期望什麽,你就會得到什麽。只要充滿自信地期待,只要真的相信事情會順利進行,事情一定會順利進行。
這種「期望」的力量運用在家庭教育中,就會產生巨大的效果。肖伯納在他90歲壽辰時說過:「要記住,我們的行為不是受經驗的影響,而是受期待的影響。」聰明的家長是懂得給孩子設定一個期望值的,就像羅森塔爾效應一樣,我們要將自己的孩子定位為優秀的、聰明的,不僅我們對孩子有信心,孩子也會對自己產生足夠的信心,促使他向好的方向發展,走向我們期待的方向。
用句簡單的話來解釋,就是把孩子當成天才來對待,他才有可能成為天才。如果每當孩子表現不好的時候我們就對孩子大呼小叫,這會反饋給孩子一個「我很笨」的觀念,使之從此產生自卑心理。所以我們不能罵孩子「愚笨」「差勁」等,用一種「你很優秀」的眼光看待孩子,孩子就會變得很優秀。
1961年,羅傑·羅爾斯在上小學,住在紐約的一處貧民窟,學生們沒有一個對未來的打算,他們逃課、打架,甚至砸爛教室的黑板,讓人頭疼不已。這一年,來了位皮爾·保羅校長,據說他能透過人的手看出人的命運。
給羅爾斯「看手相」的時候,皮爾·保羅校長說道:「我一看你修長的小拇指就知道,將來你是紐約州的州長。」這把年幼的羅爾斯嚇了一跳:「我能當紐約州州長?」皮爾·保羅笑道:「當然了,我這麽多年來從未走過眼!」
羅爾斯記下了這句話,並且相信了。從這以後「紐約州州長」就像一面旗幟引導著他,他不再說臟話、不再偷東西、不再撕毀書本……50年後,羅爾斯真的成了紐約州州長。
在他就職州長的記者招待會上,有記者問羅爾斯想感謝誰的時候,羅爾斯只說了一個名字:皮爾·保羅。
除了羅爾斯,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帕瓦羅蒂也是在這種期待中長大的。小時候他坐在祖母的膝上時,祖母就對他說:「你將會成為一個了不起的人物,你不久就會明白的。」而父親則不斷告訴他:「你唱歌非常有潛力。」就這樣,帕瓦羅蒂逐漸走上了舞台,走上了歌唱生涯的巔峰。
上面的故事都在提醒著我們,任何孩子都有可能成功,這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用什麽方式對待他、教育他。舉個例子,比如有些家長為了激勵孩子努力學習,就嚇唬孩子:「再不好好學習,你以後就要去大街上要飯。」這分明是消極的期待,這樣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會讓孩子平添煩惱和負擔。我們要給予孩子的是積極的期待,如「你將擁有一個美好的未來」「你將來一定會很厲害,我會以你為豪」等,這樣的積極期待會刺激孩子向好的方向發展,因為不想讓我們的期待落空,所以就會努力去做到。
對孩子最積極的期望,不是溺愛,也不是盲目贊美,而是發自內心的信任,相信孩子能行,相信他們能做好,羅森塔爾效應的關鍵點就在於這種信任的傳遞,這種信任會帶給孩子巨大的能量,所以孩子就不會讓我們失望。
(點選下方免費閱讀)
「騙」出最優秀的孩子
盧芩
親子少兒
免費閱讀
關註小編,每天有推薦,量大不愁書荒,品質也有保障, 如果大家有想要分享的好書,也可以在評論給我們留言,讓我們共享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