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福建這麽低調,不僅能在北方人的搞笑發音(我是胡建人)以及廣東人的食譜(不吃胡建人)裏給大家一點樂子,還秉承著「愛拼才會贏」的精神,一生走南闖北,成為商業浪潮中的弄潮兒。
除此之外,福建人還有一項隱藏技能——讀書。福建人的讀書技能有多強?我們用事實說話——
兩宋時期,福建以6713名的進士數位居全國第一;福建的建陽是全國圖書三大出版中心之一;清代時,福建成為全國第三大私家藏書中心……福建人可謂是把「好讀書」buff疊滿了。
圖源:福建省圖書館
古有諺語:「龍門一半在閩川」,說的是古時全國科考及第的學子,福建、四川就占了一半。
唐神龍二年(706年),寧德福安人薛令之文破八閩之荒,成為「開國第一進士」。自他起,福建人在科舉時代,就成了「屠榜」級的存在。
宋代,113位有籍貫的狀元中,福建籍就占了19位。紹興八年,狀元、榜眼、探花都是福建人。乾道二年至八年,當時的福州府永福(今永泰)縣,短短7年出了3個狀元。
圖源:大美永泰
南宋著名思想家呂祖謙曾在福州遊歷時寫下【送朱叔賜赴閩中幕府】:「路逢十客九衿青,半是同窗舊弟兄。最憶市橋燈火靜,巷南巷北讀書聲。」可見當時福州讀書人數量很多。
福州烏山發現的由南宋年間福州籍狀元、榜眼、探花以及30位閩籍同榜進士聯名的摩崖題刻。圖源:福州晚報
北宋熙寧三年(1070年)考中狀元的葉祖洽是福建泰寧人,他在泰寧【改縣名記】一文這樣寫道:「今其縣北屋連墻,弦誦相聞,有不談詩書者,輿台笑之。」
圖源:劉賢健
彼時,泰寧文風蔚然、文聲鶴起,僅熙寧三年至九年間即出現「七年三科六進士、一狀元」。在這個人口稀少又偏遠的山區小縣,能如此文風昌盛,有如此濃厚的士子文化,無論是在福建科舉史乃至中國科舉史上,都是少之又少的,讓世人刮目相看。
泰寧歷史上第二位狀元——鄒應龍(狀元巖)。圖源:福建日報
南宋乾道二年至八年(1166年—1172年),福州府永福(今永泰)縣作為一個偏遠小鎮,短短七年內出了三個狀元——蕭國梁、鄭僑、黃定。
月洲村是著名的「學霸」村。圖源:東南衛視
明宣德五年,長泰人林震成了新科狀元,榜眼為建安(今建甌市)龔锜,探花為莆田林文。福建考生囊括榜首前三名,「閩中一科三鼎甲」。
圖源:看見建甌
大概就連【武林外傳】的呂秀才來了福建都要感嘆,自己的努力在福建人面前根本不值得一提。
福建歷史上名家輩出,大儒朱熹、名臣蔡襄、天文學家蘇頌、理學家楊時、詩論家嚴羽、法醫學鼻祖宋慈、詞人柳永、民族英雄林則徐等傑出人士都為歷史發展、時代進步以及福建「學霸省」畫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
在歐陽詹之前,福建文人大多無心科舉,不願遠遊出仕。歐陽詹考中進士的訊息傳來後,讓福建士子受到極大鼓舞。
圖源:泉州文旅
為紀念歐陽詹,潘湖村的鄉親們紛紛將巷、道、塘、湖、山等冠以「歐」字為名。
如今,泉州甲第巷歐陽詹故居遺址內,還貼著朱熹的楹聯上書:「事業經邦,閩海賢才開氣運;文章華國,溫陵甲第破天荒。」
圖源:泉州史誌
不僅如此,福建人民以書香充實文化生活,以書香涵養人文精神,以書香潤澤山海大地。
圖源:遇見福州
位於福州北郊皇帝洞有一座狀元廊橋,修建於1811年,是目前福州保存最為完整的木拱廊橋,橋體為風雨橋狀。
圖源:皇帝洞生態旅遊景區
北宋時,福州第一位狀元許將居住的地方,在今福州市水部街道,後人為了紀念他,將此地命名為「狀元境」。
三坊七巷的鰲峰坊裏有一條狀元道。據說,宋朝和明朝的兩位狀元應試前,經常會來攀登這條小道,去於山晨讀,後來高中狀元。因此,這條小道被叫作「狀元道」。這裏曾走出三位狀元,分別是宋代的陳誠之和明代的陳瑾,還有一位是1957年全國高考狀元陳建深。
圖源:平話
於山護國禪院後的「狀元峰」,相傳宋代陳誠之在此讀書,紹興年間考中狀元,由此得名。明代學者楊應韶在此題刻「狀元峰」三字,後來讀書人為應「獨占鰲頭」祥兆,喜歡來此讀書。舊時,峰頂有狀元亭,久已荒廢,今為瞭望台。
圖源:福州史誌
在泉州古城西街,有一條名為曾井巷的古巷,「曾井巷」的「曾」,來自出生於此的南宋慶元五年(公元1199年)狀元曾從龍(公元1175年—1236年)。曾從龍據說誕生於家中水井邊,這口井後被稱為「狀元井」,「曾井巷」也因此得名。
圖源:泉州文旅
在漳浦縣前亭鎮崎沙村境內的火山公園內,有一座火山遺跡島——林進嶼。因為狀元林震曾在此讀書,當地人稱這個島為狀元島。
圖源:邱誌民
泉州府文廟前廣場,有著極受追捧的龍之八子「負屃」,懷中抱著「敖讀冊」,以閩南話祝福大家「龍眾敖讀冊」,意思是「大家都會讀書」……
圖源:海絲泉州文旅之聲
此外,永泰樟城鎮建有「三元祠」。蕭國梁、鄭僑、黃定三位舉人,連續三科先後考中狀元,成為科舉史上難得一見的「連中三元」佳話,於是後人建祠以示紀念。連江透堡鎮嶺兜村還有個「狀元井」。宋淳熙元年(1174年),該村鄭鑒進太學,獲兩優釋褐狀元,後建此井紀念。
宋代的閩都文化極大地傳承了宋學思想,開閩學之先河,呈現鼎盛之勢,對當時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產生極大的推動作用,對後世也具有深遠的影響。
在林浦村頭,有一座皇帝賜建,至今顯赫依舊的「尚書裏」石牌坊,上面記載了明朝林元美及其子孫「三代五尚書」「七科八進士」的榮耀。圖源:福建日報
除了他們,歷史上福建的學霸還有許多,而他們的歷練之路都有一個共同特征,那便是讀書。讀書是一生的修行。一起走進福建,開啟精彩世界的大門。
汀州府文廟
汀州府文廟是汀屬八縣推崇儒教的重要場所。其位於長汀縣汀州鎮兆征路,始建於宋紹興三年(1133年),歷經明、清、民國幾次修葺。
以上2圖源:福建文化記憶
文廟坐北朝南,現存泮池、拱橋、大成門、中齋、東西廡、大成殿等,占地面積2550平方米,建築面積2060平方米。
大成殿,重檐歇山頂,面闊3間,進深3間,擡梁式木構架,十三檁前走廊,柱網布局規整。明間正中為方形藻井,采用出挑三層如意鬥拱承托,四角有雕飾的垂球。次間為三扇井口天花,彩繪龍鳳、花卉。
以上2圖源:中國孔廟保護協會
泉州府文廟
泉州府文廟始建於唐開元年間,北宋太平興國初年(976年)移建今址,南宋初重建左學右廟,歷代均有修繕,現存建築為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重修時的基本格局。主體建築大成殿為典型的宋代重檐廡殿式結構,是最尊貴的宮殿建築形式。
此外,兩群組周邊還分布有明清以來祭祀泉州歷史名人的蔡清祠、李文節祠和莊際昌狀元祠。整個建築面積五千多平方米,是中國東南地區規模最大、規格最高、規制最完備的文廟建築群。
以上圖源:泉州晚報
「八閩形勝無雙地,四海人文第一邦。」宋元以來,伴隨中國經濟中心的逐步南移和海外貿易的興盛,文化中心也隨之南移。作為當時的「東方第一大港」,泉州多元文化空前繁榮,文化教育也迎來了鼎盛時期,科甲成績斐然,各領域人才輩出,泉州也博得「泉郡學甲於天下」「海濱鄒魯」等盛譽。
圖源:人文泉州
如今在明倫堂常年開設的「泉州教育史話」展,較全面地展示了一千多年來泉州教育發展的歷程。
圖源:賴東榮
漳州文廟位於修文西路2號,據清乾隆【漳州府誌】載,北宋慶歷四年(1044年)建,政和二年(1112年)移於州左,南宋紹興九年(1139年)復故址。是為漳州古城最大的古建築群、漳州最早的官辦學府,傳承著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
歷史上,朱熹、鄭成功、黃道周都曾到此廟祭祀孔子;南宋建炎年間(1127-1130年),孔子後裔避兵入漳,居住於此,其子孫世代相傳住於廟內直至明正德年間。明、清兩代及民國時期,屢有修葺。
1988年6月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3月被列為福建省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大成殿(即文物名稱:漳州府文廟大成殿)於2001年6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此在廟的大門東側立著顯示全國、省級、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三塊石碑。
廟的大門南側道路(修文西路廟前段)東、西端分別立著「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兩座古牌坊,氣勢宏偉地守護著漳州文廟的神聖與莊嚴。
如今,這裏還經常舉辦免費少兒教學班,誦讀國學經典名著,學習傳承日常禮儀規範,體驗學習的樂趣,既可學習儒家思想,又可傳承傳統文化。
以上5圖源:漳州市城市展示館
八閩文化與中華文明是一脈相承的共同體。回望千年,福建「文氣」融入中華文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一縷清新之氣。這「文氣」,滋養著生活在有福之地的人。它以儒學文化為紐帶,像撒播種子一樣,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向更大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