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最佳生育年齡」,應該從生理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來區分。而現在催婚催生的大爺大媽都會傾向於支持生理因素上的「25歲左右」,可從女性自身的社會經濟條件來說,30歲左右結婚可能會更加從容。
什麽才是「最佳」?
在對最佳生育時機下定義之前,我們需要明確一個無所爭議的事實,那就是 女性的生殖能力是有期限的 。我們可以在任何年齡談戀愛、結婚,但生孩子這件事,不會給我們女性太多的太多等待的時間。
一個女性可用卵子只有300-400顆,一旦釋放完畢,就再也難以自然懷孕。所以,在科學家眼中,女性體內都有一個「生育能力倒計時鐘」,幾乎每個女性都需要做出何時生育的權衡和抉擇。
正如在任何一項有預算的消費中,我們需要找到滿足最多需求的消費點,女性也要在有限的生育期限中,找到對自己來說最合適的那段時間。而正是這個「最適合」的生育時間,才會引起科學家和大眾無休止的爭議。
近些年來,生殖學家、生物學家都在孜孜不倦研究著女性的最佳生育時間,然而在近百年的研究中,我們發現由於「最佳」標準不同,計算方法、被試人種也存在差異,因此科學家計算出的各種「最佳」生育年齡之間有很大的跨度(從19-34歲)。
這些研究結果,都有各自堅實的科學依據和嚴密的計算過程,我們不能說哪個結果就是錯的,這還要看尋找答案的女性,她們心中最在意的是什麽。
所以,接下來我們會站在孩子、母親的角度,從生物學、社會經濟兩個方面,來分別闡釋不同標準下最好的生育時機,供有需要的讀者權衡。
生物學角度:25歲左右最佳
所謂生物學角度上「最佳生育時機」,就是指單純從生理上來說,女性生殖能力最強,並且對孩子、母親健康最有利的時機。
大多數生殖學家都相信,25歲左右是生理上的「最佳」生育年齡,這也是我們長輩催婚催生的最大依據。
總得來說,二十多歲的女性,具備「 卵子數量多、卵子活力高、懷孕難度低、身體機能強、恢復周期短,以及流產風險小、妊娠疾病少、胎兒存活率高、畸形率低、早產率低、遺傳病少 」的優勢。
從卵子數量變化角度來說,曾有一個2010年的研究得出結論,女性在30歲的時候,女性體內只剩下12%可用的健康卵子;而到了40歲以上,只有3%的健康卵子可用。
而從女性懷孕容易程度,也就是生殖能力來說,根據多數生殖學家,女性的生育能力在25左右達到頂峰,從27-30歲下降,在28/29-38/39歲這十年中,生育能力會下降三分之一,到了40歲以上,生育能力已經下降一半。
所以,女性二十多歲時,在排卵期規律備孕的情況下,每個月經周期內如願懷孕的機率在33%,而到了30歲,這個機率就變成了20%,40歲時只有5%。
再從胎兒健康程度來講,母親二十多歲懷孕,孩子罹患唐氏症候群的機率是1個/每2000人,而到了30歲,唐氏兒的出現機率成了1個/每900人,40歲,這個機率就高升到了每100個中就有一個唐氏兒出現。此外,美國一項研究就以「嬰兒健康程度」為標準,測算出對嬰兒健康風險最小的生育年齡是26歲。
而且,25歲左右懷孕不會很辛苦,媽媽的身體、身材恢復也更加快速,且由於家中老人年齡不是很大,年輕夫婦還能夠得到很多育兒幫助,這也是早婚早育的好處之一。
當然,也並非所有20多歲的生育都能萬無一失,在一些先天疾病和後天病變的情況下,哪怕很年輕的孕婦都會面臨很高風險,所以還需要大家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制定生育計劃。
而且,以上的種種好處,也僅僅存在於生理上,然而從經濟狀況、事業發展和心理成熟度來說,早育可一點也不占優。
一個剛從大學畢業的女孩子,如果還沒在職場立好足就匆忙懷孕,倘若再加上家庭背景不硬、經濟條件不足、育兒幫手不夠,就會很容易面臨許多經濟、事業上的損失,以及由此帶來的內心失衡、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
一個孩子讓兩個年輕人陷入貧困的例子,也是不勝列舉。
國外有一本叫做The price of motherhood的書,就將這些損失叫做「mommy
tax(媽媽稅)」。
也就是說,二十多歲生孩子的女孩子,雖然有種種生理上的好處,但由此造成的事業晉升緩慢(或放棄事業)、收入增長受限、工作機會減少等問題,會讓她們付出很多的經濟、事業上的代價。研究也表明,即使生完孩子立即回到職場,媽媽們的收入也很可能比單身未育的同事少。
曾有一項來自華盛頓大學的研究,在對丹麥160萬名25-60歲的女性做了關於工作經歷、生育經歷、收入水平等數據收集後發現,孩子來臨得越早,母親的畢生收入損失就越多。也就是說,25歲之前生孩子的女性,會在整個職業生涯中損失掉2-2.5年的全職收入,30歲以後生孩子的女性,其終生收入損失最小。
所以說,要想讓自己的畢生收入損失最小,那就 將生育計劃推遲到30歲以後 。
除了經濟損失,在二十多歲心理未完全成熟的時候就迎來孩子,對於年輕人的內心平衡、婚姻質素也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孩子必然會帶來很多生活、心理上的措手不及,也勢必會讓年輕媽媽失去個人時間和空間。尤其在同齡人還在周遊世界、肆意玩樂的時候,如果你整天面對的是無休止的尿布、餵奶和走樣身材,這種打擊會讓年輕媽媽倍感失落、內心失衡,繼而增加產後抑郁的風險。
如果丈夫同樣不甚成熟,無法充分體諒妻子的情緒變化和內心需求,那麽兩個人就無法從容、耐心地享受孩子帶來的幸福,從而影響到夫妻關系。
因此,有很多研究說,夫妻的婚姻幸福感會在第一個孩子來臨之後迅速下降,離婚機率也會陡然上升。
如果一對年輕人還沒有做好成為父母的準備,就貿然聽從催促生育的老人,那麽由此帶來的經濟壓力、內心失衡和夫妻矛盾,恐怕只有自己買單。
而如果年齡稍大一點再生育,夫妻雙方就可能因為心智成熟、閱歷豐富,從而能夠坦然接受自己和生活的變化。盡管無論何時生育的女性都會在意失去的逛街、聚會時光,但30多歲的女性,可能就不會像20出頭的女孩子那般在意和郁悶。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了,縱使二十幾歲(尤其25歲之前)生孩子,有萬般生物學上的好處,但從整體事業發展、生活質素、婚姻幸福度來說,太早生孩子恐怕好處並不是很多。
在這個女性擁有充分自由做出決定、追求自我的時代,生物學上的「最佳生育年齡」已經有些落伍,我們更需要考慮社會經濟學意義上的「最佳生育時機」。
社會經濟角度:34歲之前即可
既然社會經濟角度傾向於建議女性晚一點生育,那麽在這一部份,我們就來看看女性的生育計劃可以推遲到多晚。
近幾年中,越來越多的科學家開始對前人所做的研究進行反思,他們發現,那些說「30歲以後女性生育能力開始下降」的論斷,實際上是基於很久以前的歷史數據得出的結果。
這種測算結果本身就具有很大局限性,因為哪怕是十年以前,也和現在的醫療條件、經濟狀況、生活水平有非常大的差距。
現在人們營養更充足、健康意識更強烈,經濟條件也更加寬裕,所以如果以發展的眼光看待這個問題,現在30歲女性的生育能力應該是高於曾經的測算結果的,高齡女性的懷孕機率也應該更大。
而科學家也透過縝密研究,得到了佐證。
首先,關於30歲以後的生育能力,有一項新研究發現,28歲和37歲女性之間的懷孕機率差異,其實只有4%。
生育能力的確會隨著年齡增長而下降,但下降的振幅和速度,事實上並非人們想象的那般嚴重,也並不意味著快四十歲的女性就失去了做媽媽的機會。
很多人都覺得,三十多歲的女性很難自然受孕,不過很多研究否認了這種觀點。
有一項Boston大學的研究,在對2820名丹麥備孕女性做了研究以後發現,在規律進行性生活的女性中,78%從35-40歲的女性可在一年內順利懷孕,而20-34歲女性懷孕機率是84%,這個比率差異也並非很大。
研究者還說,30歲以上的女性並非受孕能力弱,只是她們懷孕的時間可能會比二十多歲時更久,如果給她們更多時間,依然會有絕大多數30歲以上的女性順利懷孕。
在身邊長輩催促生育的理由中,還有一項,那就是晚生孩子對身體損耗更大、更容易得產後病。對於這個理由,科學家又是怎樣反駁的呢?
人們都覺得高齡生產對媽媽的健康不利,為了驗證這個論點是否有道理,科學家就以「產後女性長期健康程度」和「生育後女性壽命」作為研究標準,探查了晚育是否真的傷害女性健康和壽命。
事實證明, 晚育並不會對女性身體造成多大傷害,反而會對健康和壽命有益 。
在第一個關於「生育如何影響女性健康程度」的研究中,科學家對一批45-95歲女性進行了調查,發現那些自述在中年、老年感到十分健康,且沒有慢性長期疾病的女性,擁有第一個孩子的年齡平均是34歲。
也就是說,34歲生孩子,並不會給健康帶來什麽損失。
在第二個針對「生育如何影響女性壽命」的研究中,科學家對1890名媽媽做了深度訪談,詢問了她們當前的健康狀況(慢性疾病、身體靈活性、自測健康程度),並取得了一系列數據。
在對社會經濟地位、學歷水平做了調整後,最終得出結論,第一次生育年齡在34歲的女性,要比18-20歲生育的女性,擁有更長的壽命和更健康的身體。
這是因為,前者的身體年齡比後者的身體年齡,反而要整整年輕14歲。 後者因為過早生育,從而造成了對身體的過早、過多損耗,所以健康程度會比較差。
這就說明,過早生育其實是對健康沒有好處的,34歲左右再生孩子,反倒更加健康和長壽。
不過,這是不是在說,一個女人越晚生孩子,她就越健康長壽呢?
自然不是,因為能在34歲及以後還能自然懷孕的女性,說明她自身生殖系統老化就比較慢,所以身體整體機能也會比同齡女性更強,同時高齡產婦往往經濟條件更好、學歷更高、生活習慣更好。這種先天身體優勢和後天經濟優勢,本身就能增強健康程度,從而讓她們更容易獲得長壽。
所以,所謂的「34歲生孩子的女性更健康、更長壽」,可能是自身身體機能、經濟生活條件和高齡懷孕共同作用的結果,所以不能被單純誤讀為「越晚生孩子,就越長壽」,也不應該被當做延遲生育計劃的理由。
如果有人自身身體條件就不允許,還因為上面這個結果就貿然決定35歲以後生孩子,那科學家可不背這個鍋,而作為科學理論的搬運工,我也不背哦。
還有研究說,19-26歲時,女性在排卵期內懷孕的機率是50%,27-34時是40%,到了35歲以後,這個機率就變成了30%。
而且,年齡在35歲以上,伴侶年齡更大的女性,在排卵期內懷孕的機率就變成了20%,因為男性的生育年齡也會隨著年齡而下降。
同時,35歲以後生第一個孩子的女性,她們的心臟可能更脆弱、血糖更高、健康評估分數更低,年齡大了以後的身體靈活度也更低。
所以,如果將「社會經濟角度」部份的研究結合起來看,倘若你計劃晚點生育,那麽比較適合的生育年齡, 應該是在34歲或者之前,並在35歲前完成所有生育計劃 。
而如果只想要一個孩子,那麽34歲可能是最好的「最晚生育年齡」,如果想要兩個或者以上孩子,就需要將第一次生育年齡提前。
結語
現在,想必你已經十分清楚,所謂「最佳生育時機」,根本不可能有一個精確年齡適用於所有女性。就連科學家都在數十年中的爭論中得不到定論,我們更無法從任何一個人口中得到適合自己的生育計劃。
所以,生育完全應該是根據自身生理、經濟狀況、事業追求和生活方式、婚姻狀況,來綜合做出的私人決定。任何人給你的生育建議,只能當做參考建議,不應失去自我立場、一味依賴和聽從。
我也已經在文章中呈現了不同標準下的「最佳」時機,而最終的具體選擇,還是要看你最在意的是什麽。
如果希望孩子健康萬無一失、自己懷孕輕松順利、產後身材恢復快速,同時家庭有穩定的經濟來源,你也為自己產後的生活變化做好了心理準備,那麽20多歲懷孕完全無可厚非。
而倘若你更希望先獲得經濟獨立、事業發展,並且想趁著年輕多享受豐富生活、充實自身,只要維持身體健康、減少不良習慣、保持穩定體重,並定期去醫院體檢,那麽只要在35歲之前懷孕,應該都沒有什麽問題。
即使你決定35歲以後再生孩子,只要有優越的經濟條件,也做好了多次嘗試的準備,那麽現在的凍卵技術、試管受精也可以考慮。
只是需要事先知曉,女性到了40歲,生殖能力必然不如20、30歲,即使借助生殖技術,體外受精的單次成功率也只有10%,在美國,也只有24%的凍卵被成功轉化為生命。
所以,凍卵也不應被作為唯一的「後悔藥」,如果計劃40歲以後懷孕,除此之外你可能還需要一個plan B.
至此,文章就要結束了,無論是否打算結婚,是否計劃要孩子,也無論早生還是晚育,誰也不應因為外界壓力而做出違背內心的選擇。
正如我們在媽媽們的工作家庭平衡話題中所說,每個女性的決定都應該得到理解和尊重。
早生孩子並不意味著喪失女權,晚生孩子也不應被解讀為自私自利。
希望年輕女性,都能勇敢追求令自己內心舒適的生活,希望長輩們少一點對兒女的催婚催生,也希望遭遇催婚催生的少男少女,能從這篇文章中,得到抵禦流言蜚語、說服長輩的一份底氣。
本文正選自微信公眾號「家長進化論「(id:parentsup),高冷、嚴肅、名校控,一個致力於探索新知的教育研究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