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日報】;
9月12日是預防出生缺陷日。咨詢、義診、科普……當天,各地衛生健康部門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引導適齡人群了解出生缺陷三級預防策略,學習掌握和正確運用防治知識,促進科學健康孕育。
出生缺陷是指嬰兒出生前發生的身體結構、功能或代謝異常,是導致早期流產、死胎、嬰幼兒死亡和先天殘疾的重要原因。目前已知的出生缺陷超過8000種,其中的先天性心臟病、肢體殘疾、唇腭裂、唐氏症候群、地中海貧血等,公眾相對比較熟悉。據統計,中國出生缺陷總發生率約為5.6%,與世界中等收入國家水平接近,但由於人口基數龐大,每年仍新增出生缺陷幾十萬例。生育一個健康的孩子,是每一個家庭的期盼。出生缺陷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沈重經濟負擔和精神壓力,已成為影響中國人口素質和群體健康水平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
出生缺陷幹預的關鍵是預防。近年來,國家大力推進出生缺陷綜合防治,實作了從「被動防禦」到「主動預防」的轉變。統籌推進健康教育、婚前醫學檢查、孕前檢查、補服葉酸服務,全國婚檢率、孕前檢查率分別達到76.5%、96.9%。同時,做好產前篩查和產前診斷等預防服務,釋出產前篩查和產前診斷質控指標體系,加強服務落實和質素管理,減少致死和嚴重致殘的重大出生缺陷,全國產前篩查率達到91.3%。對新生兒,強化疾病篩查診斷和治療幹預,預防和減少先天殘疾。國家衛生健康委的數據顯示,經過不懈努力,中國出生缺陷防治工作取得明顯進展和成效,與5年前相比,出生缺陷導致的嬰兒死亡率、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均降低30%以上,神經管缺陷、唐氏症候群等嚴重致殘出生缺陷發生率降低23%。
一些針對出生缺陷患兒的幹預救助專案也在積極推進,比如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專項支持出生缺陷幹預救助;不少省份擴大了功能性出生缺陷救助病種,讓救助福利覆蓋到更廣泛人群。可以說,中國已形成中國特色的出生缺陷綜合防治策略。
也應看到,預防出生缺陷面臨新的形勢和困難。例如,眾所周知,女性最佳生育年齡為25(±3)歲,但近年來,由於工作壓力等社會因素,大中型城市平均生育年齡已推遲至30歲左右,35歲以上的孕產婦占比增高,導致出生缺陷發生風險顯著增加。同時,流動人口出生缺陷預防工作進展較慢,個別地區出生缺陷發生率呈上升趨勢,這些問題也亟待破解。
為適應新形勢,國家衛生健康委去年印發【出生缺陷防治能力提升計劃(2023—2027年)】,要求出生缺陷防治服務更加普惠可及,三級預防措施覆蓋率進一步提高,並提出各項工作具體的數據指標,為進一步降低出生缺陷發生率提供了方向和指導。中國幅員遼闊,各地情況千差萬別,只有因地制宜,才能有針對性地提升能力,為更多家庭擁有健康寶寶打牢基礎。目前,各方主動作為,積極為降低出生缺陷發生率付出努力。比如,最近,江蘇將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服務納入第十輪耗材帶量采購,這將有效降低產前胎兒三體症候群(染色體21、18、13)高通量基因測序檢測服務的價格,更好實作篩查廣覆蓋。
預防出生缺陷,守護生命起點健康,是人口高質素發展的第一道關口。加強知識普及和健康教育,提高育齡人群防治知識知曉率;強化服務機構建設,解決服務資源不充分不平衡問題,最佳化防治服務,我們就能夠把出生缺陷發生率進一步降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