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動機
「沒想到生孩子想打無痛,卻被貼上了‘吃不了苦’‘自私’的標簽。」前不久,重慶市民朱珠(化名)預產期在即,怕疼的她早早決定了要在生產時打無痛,沒想到卻遭到了母親和婆婆的雙重反對,怕往身體裏註射藥會傷到孩子。
朱珠說,好在丈夫堅定地站在她這邊,支持她打無痛的決定,「不然得多受多少苦」。
順利生產後,她和多名新晉寶媽交談發現,她們有的認為無痛分娩會對孩子產生不良影響,有的覺得無痛分娩一針就要上千元舍不得花錢,有的甚至不知道可以透過無痛分娩減輕生產時的疼痛。十幾位寶媽中僅有兩三個選擇無痛分娩。
目前無痛分娩在中國發展情況如何?相關制度建設存在哪些不足?帶著問題,記者展開了調查。
生娃當天,經歷宮縮開指的疼痛時,張萌感覺自己馬上要被撕成碎片,「每分每秒都是煉獄」。無數次,她都覺得自己就快堅持不下去了,可想到肚子裏的寶寶,她又咬牙堅持住。
張萌住在北京市昌平區,她在當地一家三甲醫院生產,醫生提醒「如果實在受不了可以打無痛」。在和家人達成共識後,張萌決定進行無痛分娩。終於等到宮口開了兩指,她如願打上了無痛,很快感覺自己「從地獄回到了人間」。
順產被很多產婦形容為「這輩子最痛的經歷」。中華醫學會的統計數據顯示,大約50%的初產婦經歷了明顯的疼痛感,44%的初產婦遭遇了難以忍受的劇烈疼痛。分娩鎮痛(無痛分娩的醫學用語)作為一項成熟的醫療手段,能為產婦極大減輕分娩時的疼痛感,已在中國推行多年。
相關數據顯示,中國整體分娩鎮痛普及率仍然偏低,截至2022年年底僅30%。【法治日報】記者在采訪中發現,普及率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公眾認知存在誤區、麻醉醫師和助產士人員短缺、收費標準不明確等因素,阻礙了分娩鎮痛的進一步推廣,很多女性依然要面對難以承受之痛。
受訪專家指出,目前中國相關部門和各地方已透過多舉措助力普及分娩鎮痛服務,包括將分娩鎮痛單獨立項、把無痛分娩納入醫保等。此外,麻醉醫生、麻醉護士等專業人士的數量亟待增加。建議出台相關政策,加大對分娩鎮痛專業人士的培養力度。在最佳化服務的同時,透過正面宣傳扭轉部份公眾對分娩鎮痛的錯誤認識,進一步提升分娩鎮痛的普及率。
家屬對無痛有顧慮
擔心影響腹中胎兒
能接受無痛分娩的張萌是幸運的。但記者近日采訪發現,不少孕產婦在生產過程中,即使疼痛難耐,也不選擇無痛分娩。
「生孩子哪有不痛的,都是這麽過來的」「別打無痛,把孩子腦袋打壞了」「針頭又長又粗,打的時候也會痛,還不知道會不會影響孩子」……采訪中,不少孕產婦及其家屬對無痛分娩持懷疑態度,認為註射麻藥可能會對產婦和孩子產生不良影響。
也有孕產婦想要無痛分娩,但因為各種原因沒能實作。四川網友「平常心」去年國慶期間生產,由於值班麻醉醫生去了急診室,沒有其他人手為她打無痛,她疼了18個小時。
「做了無痛咨詢,自費部份要花2000多元。太貴了,我猶豫之後覺得還是不要打了。」一福建泉州孕婦對無痛分娩的花費望而卻步,決定「咬牙硬抗」。
采訪中,有部份孕產婦選擇了無痛分娩,但因為生產時仍能感到疼痛及術後出現腰痛等原因,對分娩鎮痛技術產生了質疑。
山東濟南的孟麗在分娩過程中註射完無痛分娩的藥物後,「當下感受很好,立馬不痛了,但是過兩個小時左右又開始疼得厲害了。無痛分娩難道不是真的‘無痛’嗎」?手術後,她開始覺得打了無痛有不少副作用:「目前是產後第四天,感覺腰疼,針眼那兒疼,只能躺著。」
多名業內專家表示,當前公眾對於分娩鎮痛技術仍存在大量認識誤區,如覺得非必須不用打藥、會傷到嬰兒、術後有副作用等。但實際上,目前中國的分娩鎮痛技術已十分成熟,較為主流的椎管內阻滯分娩鎮痛能夠幫助大多數產婦減輕60%至90%的疼痛,並且適用範圍很廣,經產科和麻醉科評估合格的絕大多數產婦都可以使用。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婦產醫院北京婦幼保健院麻醉科主任徐銘軍介紹,通常所說的「無痛分娩」,醫學術語為「分娩鎮痛」,旨在透過各種技術手段顯著降低甚至消除分娩過程中的疼痛感。「公眾可能有誤解,實際上,無痛分娩並非意味著生產過程完全無疼痛感,更多的是希望在減輕產婦疼痛負擔的前提下,保留一點宮縮痛和宮縮的感覺,這樣等到宮口開全以後,產婦就可以更好地主動配合助產士、產科醫生,拼勁用力順利分娩胎兒」。
「分娩鎮痛不會影響胎兒的發育成長,分娩鎮痛使用的藥物濃度及劑量僅是剖宮產麻醉的1/10到1/5,藥物透過導管註入產婦腰椎的椎管內,進入血液迴圈或經由胎盤吸收的藥物量微乎其微,所以對胎兒無不良影響。」徐銘軍解釋說,實際上分娩鎮痛對胎兒還有保護作用,規範化的分娩鎮痛能促進胎盤血管的擴張,進而使得胎兒的供血供氧更充分,降低胎兒宮內窒息的可能性。有調查數據顯示,分娩鎮痛比無鎮痛自然分娩的胎兒宮內窒息率基本上低10倍左右。
至於有些產婦提到的產後腰椎痛是否與分娩鎮痛有關,徐銘軍說:「孕婦生產時往往是長時間保持強制的被動體位,分娩短的幾個小時,長的十幾個小時,甚至長達20多個小時。產婦的被動體位、產後哺乳等容易導致腰疼,分娩鎮痛又恰恰是在腰上做了一個穿刺,所以導致很多人會認為是因為分娩鎮痛的穿刺所引發的。」
專業隊伍數量短缺
收費標準仍不清晰
記者梳理發現,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近年來為推動分娩鎮痛工作,先後出台了多部政策性檔。
2018年,國家衛生健康委釋出【關於開展分娩鎮痛試點工作的通知】稱,在具備產科和麻醉科診療科目的二級及以上綜合醫院、婦幼保健院或婦產專科醫院中遴選試點醫院,開展分娩鎮痛試點工作。該通知發出後,全國先後有913家醫院設立了分娩鎮痛試點基地。
2022年8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7部門印發【關於進一步完善和落實積極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導意見】,專門提出要擴大分娩鎮痛試點、提升分娩鎮痛水平。國家醫保局表示,指導地方綜合考慮醫保(含生育保險)基金可承受能力、相關技術規範等因素,逐步將適宜的分娩鎮痛和輔助生殖技術專案按程式納入醫保基金範圍。分娩鎮痛服務目前均有對應的醫療服務價格專案,多數地方將椎管內麻醉專案按次收費,未區分麻醉時間長短,與產婦分娩時長較高、麻醉操作較長的特點確實有差距。一段時間以來,國家醫保局指導地方適應分娩鎮痛的臨床實際需求,完善相關麻醉類專案價格政策,主要是透過調整計價方式、按時長加收等調整完善收費政策,更好匹配麻醉操作的技術勞動價值。
根據國家衛生健康委釋出的數據,與2015年相比,2022年913家試點醫院分娩鎮痛率從27.5%提升到60.2%。近年來,浙江、江西、上海、貴州、廣西等部份地區已將無痛分娩相關費用納入醫保範圍,河南鄭州等地也釋出檔,明確將調整分娩鎮痛等醫療服務價格,降低生育醫療成本。
但為何現實中中國分娩普及率仍然較低?
業內專家表示,無痛分娩的普及,離不開麻醉醫生的辛勤付出。然而,現實中麻醉醫生數量嚴重不足,成為制約無痛分娩推廣的一大瓶頸。無痛分娩需要經驗豐富的麻醉醫師進行操作,但目前中國麻醉醫師的數量遠遠不能滿足臨床需求。有些醫院因為麻醉醫生短缺,無法為所有產婦及時提供無痛分娩服務。
徐銘軍介紹,調查數據顯示,美國每萬人口擁有麻醉醫生2.5名,英國每萬人口擁有麻醉醫生2.8名,中國每萬人口擁有麻醉醫生0.4名。麻醉醫生人手極大不足,是中國分娩鎮痛率低的一個重要因素。
在他看來,麻醉醫生數量短缺,導致麻醉醫生連續加班,精力不足、嚴重透支。尤其是綜合醫院的麻醉醫生常規的手術麻醉、急危重患者的搶救等壓力較大,無法保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兼顧好分娩鎮痛,「分娩鎮痛的手術數量少,容易陷入麻醉醫生無法只專註分娩鎮痛、產婦想打分娩鎮痛又打不上的惡性迴圈」。
「除此之外,分娩鎮痛通常需要產科醫生、麻醉醫生和助產士三方協作,在分娩過程中,為了確保產婦的安全與舒適,需要一個由麻醉醫生、產科醫生、助產士等多個專業領域醫護人員組成的團隊進行持續監護與協助,這一過程可能持續數小時至十幾小時不等。考慮到這種長時間、高強度的團隊協作所需的人力成本,從經濟營運的角度來看,部份醫院可能會面臨動力不足的問題,進而限制了分娩鎮痛的廣泛開展,對此應健全麻醉醫生的獎勵機制,在待遇層面上下功夫。」徐銘軍說。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協和醫學院麻醉學系主任黃宇光在調研中發現,分娩鎮痛專項收費專案執行不夠完善,將分娩鎮痛與自然分娩或剖宮產打包收費的形式,使得醫院分娩鎮痛工作開展越多,賠付就越多,客觀上造成院方不願意積極開展分娩鎮痛醫療服務。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正視女性分娩之痛
今年6月,國家醫保局印發【產科類醫療服務價格專案立項指南(試行)】(以下簡稱產科類立項指南),明確將「分娩鎮痛」「導樂分娩」「親情陪產」等專案單獨立項,支持醫療機構提供以產婦為中心的人性化分娩服務,鼓勵積極開展鎮痛分娩服務。
國家醫保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從一線調研的情況來看,目前臨床實踐中對產科發展的需求,其一是希望新增新的醫療服務價格專案。隨著醫療技術發展、人口政策最佳化、生育觀念進步,近年不少醫療機構陸續推出一些更加人性化的產科醫療服務,如「分娩鎮痛」等。實踐中,一些地方按照原來的椎管麻醉專案收費,醫療機構因無獨立的價格專案減少了提供分娩鎮痛的積極性;一些地方則是因麻醉醫生數量有限,無法提供服務,不能很好地滿足此類生育醫療服務需求。因此,醫療機構希望明確有關價格政策方向,充分發揮價格調節資源配置的功能,引導醫療機構提供相關服務,更好滿足無痛分娩等多元化生育服務需求。
根據第三方機構調研數據,13%的女性青年存在對懷孕和分娩過程的懼怕心理。本次產科類立項指南單獨設立「分娩鎮痛」「導樂分娩」「親情陪產」專案,旗幟鮮明支持醫療機構提供以產婦為中心的人性化分娩服務,鼓勵積極開展鎮痛分娩服務,支持有條件的醫療機構向孕產婦提供專業化的陪伴分娩和導樂分娩服務。
黃宇光曾在兩會期間送出提案,建議加大對麻醉科醫生的培養,並在醫學院校本科階段開設麻醉學,同時建議加強基層醫療機構麻醉專科護理隊伍建設,增設麻醉護理編制,提高基層麻醉專科護士的待遇和晉升機會,以此提高麻醉專科護理專業隊伍的吸重力。
「無痛分娩的普及仍需要政府繼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相關制度和收費標準,在政策上為無痛分娩的普及保駕護航。」徐銘軍說,應盡快制定並在各個省市落實獨立的無痛分娩收費立項標準,或者將無痛分娩納入醫保後提高生育保險配額,否則一旦使用無痛分娩,占用了保險配額,會導致醫保超標,限制無痛分娩的推廣。
「醫生應致力於向孕產婦及其家屬普及分娩流程知識,幫助樹立關於分娩鎮痛的正確觀念。」徐銘軍說,一方面,持續擴大分娩鎮痛的普及範圍,深化科普教育,澄清諸如「無痛分娩危害胎兒」等誤解,以科學為依據,消除公眾的疑慮與偏見;另一方面,積極推廣先進的分娩鎮痛技術,並不斷提升其服務質素,構建一個更為人性化、舒適的醫療服務環境,透過實施24小時全天候的分娩鎮痛服務,加強對整個分娩過程的精細管理,從而更加全面地響應並滿足多元化生育服務的需求。
徐銘軍還提到,醫療機構應合理規劃麻醉科的人力資源配置,確保有足夠的麻醉醫生和麻醉護士來支持無痛分娩等臨床服務的開展,增加麻醉團隊的人員數量,並最佳化排班制度,確保醫護人員能夠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復。透過提高麻醉醫生的薪酬待遇、改善工作環境、增強職業榮譽感等措施,提升麻醉職業的整體吸重力。「成立分娩鎮痛團隊,形成產科醫生、麻醉醫生、助產士三位一體的有效協作模式,並引進麻醉護士以緩解麻醉醫生的人力問題,是建立更加完善的無痛分娩服務體系的有效途徑。」
他期待,未來借助先進智能化的器材,設立中央站即時觀察多產房產婦的生命體征數據,智能監測產婦的宮縮排程,在麻醉醫生的專業管控、操作之下運用AI智能實作無痛分娩的自動把控給藥,提高工作效率,減輕麻醉醫生的工作負擔,讓更多產婦享受到無痛分娩服務。
(文中受訪孕產婦均為化名)(作者:文麗娟 馬子煜)
來源:法治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