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惡性腫瘤已經成為了除意外傷害外,造成兒童死亡的第二大原因。
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球每年約有21.5萬例兒童(0~14歲)惡性腫瘤新發病例。
中國的國家腫瘤監測中心的最新數據顯示,在過去3年,中國有超12萬名兒童和青少年被診斷為癌癥患兒。
且近10年來,兒童腫瘤的發病率正在以年均2.8%的速度增長。
國家衛生健康委兒童惡性腫瘤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趙強教授表示:兒童實體腫瘤發病率已超過白血病,約占總人數的6成,急需引起大家的關註。
01. 40%~50%的兒童腫瘤患者需要放療
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目前多種兒童腫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超過了50%,甚至達到了90%以上。
其中,
約40%~50%的兒童腫瘤患者需要放療[1]。
放療不但可以治療原發腫瘤,而且還可以治療潛在的亞臨床病竈區。
但是由於傳統放療對腫瘤周圍的正常組織也產生輻射,可能導致一系列不良反應。
如,生長和發育異常:身高低、甲狀腺低功能、晚期肺功能低下、心肌病、顱脊髓照射後的認知和行為障礙等,以及可能誘發第二原發腫瘤。
這些放療帶來的晚期反應問題妨礙了其在兒童腫瘤治療中的套用。
相關調查發現,中國兒童的腫瘤發病率低於全球平均水平,但死亡率卻明顯高於美國和日本。
中國跟日本美國的兒童癌癥治療差別在哪呢?
在日本,兒童癌癥患者的質子治療早在2016年就成為了首個涵蓋所有癌癥疾病的醫療保險[4]。
這足以說明日本對兒童癌癥治療的重視,以及對先進的質子治療技術的肯定。
02. 跟X線相比,質子可使正常組織受照劑量減少50%
許多晚期的放療不良反應都和照射劑量有直接關系。
因此,可透過減少照射劑量來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
降低這些晚期不良反應的措施主要有推遲放療時期(推遲到3歲之後),降低放療總劑量,縮小照射範圍,或者使用先進的放療技術來減少正常組織的受照體積。
質子治療就是目前在世界範圍內較先進的放療技術之一。
質子束具有優越的物理劑量分布,可使腫瘤周圍的正常組織免受照射或少受照射。
質子束的深度劑量分布曲線在其末端形成布拉格峰(Bragg peak),可使腫瘤後方的正常組織免受照射。
而對於腫瘤前方的正常組織,可透過使用對穿野或多野適形照射技術進一步降低其受照劑量。
這對可能長期生存的兒童腫瘤患者來說意義重大,
質子治療可不發生或少發生正常組織不良反應,降低第二原發腫瘤的危險
,從而大大提高治療後的生活質素。
跟通常使用的X射線和電子線等外照射技術相比,
質子放療高精度的劑量分布可降低約50%腫瘤周圍正常組織的受照劑量。
因而可在不影響周圍正常組織的情況下,提高腫瘤內的照射劑量,提高腫瘤控制率。
尤其是當腫瘤靠近重要的危及器官時,質子治療保護正常組織的優點尤為突出。
如圖2案例所示,A為質子治療,B為光子治療。
質子治療跟光子治療相比,當靶區照射劑量相似時,質子治療70%以下劑量線包繞正常組織的範圍明顯縮小,且左側腮腺和腦幹,脊髓的受照劑量都較低。
03. 質子治療兒童腫瘤生存率可高達93%
質子治療兒童腫瘤的臨床效果究竟如何呢?
Hug等治療了27例無法手術的或部份手術切除的低階別星形細胞瘤患兒,平均年齡8.7歲。
其中15例腫瘤鄰近腦中線,7例位於大腦半球,5例位於腦幹。
治療的平均劑量為55.2 CGE,分次劑量1.8 CGE。
中位隨訪期3.3年。
結果顯示,近腦中線腫瘤的局部控制率為87%,生存率則為93%;
大腦半球腫瘤的局部控制率則為71%,生存率為86%;
腦幹腫瘤的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都為60%。
Eaton等比較光子放療和質子治療小兒髓母細胞瘤的治療結果。
結果顯示,光子放療組43例患者中有3例出現了二次腫瘤,而
質子治療組45例患者無一例出現二次腫瘤[4]。
此外,他們還調查了77例患者的光子放療和質子治療的內分泌結果。
光子放療和質子治療的甲狀腺功能減退的比例分別為69%和23%,性激素缺乏為19%和3%,接受任何內分泌替代治療的比例分別為78%和55%。
由此可得,跟光子放療相比,質子治療可顯著降低二次腫瘤風險,以及降低某些內分泌異常的風險。
我們應該提高對兒童腫瘤治療的重視,有條件的情況下優先給孩子選擇毒性反應更小的質子治療。
參考資料[1]周潔,譚自明,茹涼.1990年與2019年中國0~14歲兒童腫瘤疾病負擔分析[J].預防醫學,2023,35(03):205-209.DOI:10.19485/j.cnki.issn2096-5087.2023.03.005.[2]穆向魁.質子放射治療兒童實體腫瘤[J].實用腫瘤雜誌, 2007, 22(6):3.DOI:10.3969/j.issn.1001-1692.2007.06.004.[3]高麗,楊陽. 發病率超白血病,兒童實體腫瘤不容小覷[N]. 中國婦女報,2023-02-21(008).DOI:10.28067/n.cnki.ncfnb.2023.000685.[4]Matsumoto Y, Fukumitsu N, Ishikawa H, et al. A critical review of radiation therapy: from particle beam therapy (proton, carbon, and BNCT) to beyond[J]. Journal of Personalized Medicine, 2021, 11(8): 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