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想「捆綁」老人到大城市來幫忙養娃呀?
但又有什麽辦法呢?
- 人 力安排:難以接送的學校安排
0-3歲的娃還沒有上幼稚園,3-6歲幼稚園孩子5點放學,6-12歲小學孩子3點半放學,能每天都請假去準時接孩子嗎?所以,從人力上來講,一定需要有一個人專門負責養娃、看娃、接送娃。
2. 經濟壓力:難以辭職的雙職工家庭
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輕家庭通常都背負著房貸、車貸,還需要為孩子支付昂貴的教育(培訓)費用及生活開支;加之大家都處在職業上升期,還想再堅持到下一個層級,普遍不會選擇辭職。
老人來了吧,再租一套房子是在太貴了,也就湊合下,一起生活吧。
3. 安全焦慮:其他人帶娃能放心嗎
在家帶娃的保姆會不會對孩子不好?在學校上課的老師會不會對孩子不好?
4. 父母心聲:上班可比帶娃輕松多了
最重要的是,自己在家帶娃實在太累了,1歲前就像對著空氣說話,孩子除了會哭會拉什麽都不會;1歲以後天天彎腰屈膝跟在後面爬,又怕他受傷,又要照顧他的飲食起居;年齡越大,脾氣還越大,說了不聽,聽了不做,做了又做不好;拿著手機娃要搶,在家也歇不踏實——搞得放假就像加班,上班才是放假!
最終決定:還是請老人過來帶娃吧!
為什麽以前的父母能自己帶娃呢?
上世紀60-80年代,當時產婦的產假從42天變為56天,基本都會去「國家分配」的工作崗位繼續上班,然後孩子就交給「托兒所」或者托付給老媽子們餵養和照顧。
當時的托兒所,一歲左右的孩子也可以接收,而且一般都是機關單位直屬的,就在單位大院裏,中午父母能去看望孩子,托管的時間也比較長,通常和單位職工下班時間是匹配的。當時我外婆就是這樣生了三個女兒,然後丟在托兒所裏慢慢帶大的。
鄉下來的老媽子也算善良吧,當時我的保姆除了會偷喝我的牛奶,然後將我喝的牛奶兌得很稀,讓我每天喝不飽嗷嗷哭以外,至少不會虐待我、打我、把我拐走——都是一個村裏的親戚,互相之間也算知根知底,經濟水平也都差不多,湊合養下來也就好了。
關鍵是,當時「托兒所」和「鄉下老媽子」都值得信任,而且花費也不算很高!
為什麽歐美的父母能自己帶娃呢?
首先,一些已開發國家對生娃是有補助的,再不濟當媽的也可以領低保,或者靠著短時的打工來賺取基本的生活費用。
其次,歐美一些「托兒所」(Child Care)可以接受出生僅 2 個星期的嬰兒!只要媽媽把母乳或者奶粉準備好了,這裏的老師是可以完全照顧好孩子的。
第三,強調個人自由的西方社會,通常父母也會堅持有自己的生活。如果孩子需要幫忙,可能會去幫忙,也見過一起住的,但更多都是靠夫妻雙方自己搞定的。
周圍有很多父母,在孩子滿3歲上幼稚園以後,就會讓父母回老家了:
一是父母其實並不習慣、也不喜歡大城市的生活。這裏沒有自己的社交圈、適應的語言、適合的休閑娛樂活動(例如我媽就多次詬病北京都沒什麽麻將館,而且北方麻將打法和四川麻將也不一樣),狹窄的小房子和家裏寬敞且精裝修的房子和小區也不能比。
二是不需要額外人力,會重新權衡利弊。一旦娃不需要一個額外的人力隨時盯著了,很多年輕父母就會重新權衡讓老人住家裏的利弊了。畢竟,隔代養育的思想觀念、教育習慣和生活方式差異還是挺大的,有時候家長和老人會把對孩子的養育變成權力之爭,也是很痛苦的。
三是出現了越來越多的課外培訓機構。座標北京市海澱區,小學生下午3點半放學後,可以選擇在學校上自習課到5點,也可以選擇每個月花1000多請專人接送,還可以選擇報2個輔導班贈送專人接送,正好就能對應好父母下班時間,也滿足了家長「雞娃」的需求。
當然,還有那種本來自己不想生娃,也不想帶娃,老人非要催催催的——你想要孫子,那你就來帶孫子好了!
身邊也有這樣的老人,本來一直特別想抱孫子,堅持要年輕夫妻生二胎;結果到北京帶孫女到三歲以後,主動和小夫妻說:「我們沒有精力帶第二個了,你們要想生,就自己帶!」
我家算是個例外。
在生之前,我和隊友做了很詳細的經濟方案,將養娃的大筆費用盡可能壓縮到最低,包括:母乳餵養代替奶粉餵養,提前規劃海淘便宜又安全的衣服和用品,盡量給孩子簡單耐玩的玩具(樂高、積木、書),讓孩子隨著我們一起吃飯(盡量少額外買零食),以自己帶娃做遊戲和出門外代替早教班等等——堅持了三年,然後出於經濟壓力,我仍然需要在孩子午睡/夜睡以後做課題或者撰稿來補貼家用。
我家確實是自己帶娃,沒有老人幫忙;但我家的情況有特殊性,而且確實很辛苦。
有時候我也很羨慕那些有老人幫忙帶娃的家庭。
偶爾閑下來的時候,三世同堂,兒孫繞膝,這一刻老人心裏大概也是很幸福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