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親子

為什麽要珍惜帶孩子的頭三年?

2021-07-08親子

在懷孕的時候,就有一個疑問: 3歲定80到底有沒有科學依據?

於是我看了很多文獻、紀錄片和TED演講,最後得出的結論是: 頭三年真的太重要了!

1.神經可塑性的鼎盛時期

我們的大腦運作,是透過很多神經元連線實作的。

關於神經元,我們可以看圖中的黑色圓點是神經元(神經細胞),而黑色的線則被稱為突觸。

圖片來自於哈佛大學兒童發展中心

神經元的主要功能是接收、整合和傳遞資訊,但是單個的神經元極少單獨執行某種功能,大腦進行資訊處理需要透過突觸(即黑色的線)將這些神經元聯系起來,形成神經回路,才能進行復雜的資訊傳遞和加工。

寶寶一出生,每一秒都會產生700-1000條額外的類神經連線,這些連線直接影響我們所有的大腦功能: 包括記憶力memory 情感emotiona 行為控制力behavioral control 等。

在寶寶最初的三年,類神經連線爆炸性豐富程度是非常大的,如果繼續保持爆炸性豐富度,那麽大腦將混亂地超負荷運載著刺激因素以及產生刺耳的噪音,所以要有一個叫 突觸消減 的過程(消減不常用的連線,鞏固常用的連線), 這個過程也是神經可塑的鼎盛時期。

簡單的理解就是:在這個時期,寶寶各方面的能力都是可以被塑造的,只要我們有意識的去加強我們想要的「連線」。

2.語言能力的關鍵期

華盛頓大學認知與大 腦科學研究院院長帕特里夏 庫爾(Patricia Kuhl)教授,她在TED演講【嬰兒的天才語言能力】中提到嬰兒是真正的 「世界公民」

嬰兒的大腦可以辨識世界上任何一種語言,但是這一技能並不是一直存在的,和大腦終究會剪掉沒有使用或沒有充分使用的突觸的情況相似,聽和說任何語言的無限潛能很早就被修剪掉了,只保留我們使用母語的顯著能力。

庫爾教授用一系列實驗證明嬰兒的語言天才。

下圖是他們做的實驗,同時給台灣的嬰兒和美國的嬰兒聽普通話,他們在6-8個月的時候大腦的反應是一樣的,慢慢到了10-12個月,孩子們對語言的感知程度就有了很大的差距。

但是,他們繼續實驗,給美國孩子連續一個月12節中文課(類似於說中文的親戚來家裏住一個月),美國孩子對普通話的感知程度竟然和台灣的孩子差不多了,這完全能夠說明,孩子天才般的語言能力。

接著他們實驗了,用音訊和影片給孩子輸入第二種語言

結果是沒有任何學習效果, 所以結論是只有人,能夠幫助嬰兒統計他們的聲音數據。

這又讓我想起了一本書—— 【父母的語言】 (建議所有新手父母都看一下,這是最便宜的塑造孩子大腦的方法)

這本書的作者薩斯金醫生,經過一系列的研究發現: 早期的語言環境對孩子有決定性的影響 ,也就是,父母的社會經濟地位並不能影響孩子的學業好壞,而父母與孩子交談中使用的語言才是最關鍵的影響因素。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書中介紹的案例---貝蒂·哈特與托德·裏斯利兩位學者的一項長達三年的研究證明:

當孩子長到三歲時,來自腦力勞動者家庭的兒童聽到的詞匯量,比接受福利救濟家庭的兒童聽到的詞匯累計多出3200萬。此外高社會經濟地位家庭相對少地訓斥孩子,多使用積極的、肯定的詞匯,如「你真棒」;而低社會經濟地位家庭偏好對孩子使用禁忌詞和負面詞,如「你錯了」「你真差勁」等。

人類大腦掌握思考和學習的區域在孩子三歲前,便已經開始發揮作用。錯過對兒童早期語言能力的培養,還可能造成孩子以後在學業上與其他人的差距。

3.足夠的安全感

心理學家艾歷森的人格發展理論認為:

0-1.5歲的寶寶處於基本信任感對基本不信任感的階段,這個階段發展的主要任務是: 培養人對周圍世界及社會環境的基本態度 ,這是人格健康的基礎,是有助於塑造成長型的心智模式。

什麽是成長型的心智模式呢?

就是他的安全感得到滿足,他自然就會對世界充滿好奇,敢於探索,有自主性,

更能從做事的過程中享受到樂趣,遇到困難會選擇去解決問題而不是逃避,

這是對世界更積極更靈活的應對方式,是能讓寶寶受益終身的。

怎麽做到給足安全感呢?

母親要讓孩子感受到你給予孩子的是無條件的接納和肯定!

這是他應對這個世界的底氣,

具體做法就是無論寶寶做錯什麽事情,千萬別說不喜歡他的了,得說不喜歡他這個行為。

不知道多少人的童年陰影是周邊的人說:你爸媽不要你了!我們被嚇得哇哇大哭,那些大人卻哈哈大笑。

所以我在盡力給到寶寶最無條件的接納和包容的同時,給周圍人設的底線就是,絕對不能說:你爸爸媽媽不要你了!

所以我很珍惜帶孩子的頭三年,並不是想要她成為人中龍鳳,而是希望她以後學習能夠輕松一點,然後可以更勇敢積極地面對世界、面對挑戰。

@知乎親子

我是 @白羊MAMA,一個愛研究輔食、分享繪本的碩士媽媽,日常分享幹貨,母嬰好物,歡迎關註我,我們和孩子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