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綜合報道】編者的話: 2024年12月14日,環球時報社舉辦2025年年會。本屆年會以「合作前行:中國與世界的價值共鳴」為主題,邀請百余位來自國內外政界、學界和商界的知名人士、專家學者,圍繞4個重大議題,從不同視角探討中國與世界攜手前行、共築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路徑與努力方向。本版將連續4天刊發相關內容,以饗讀者。今天刊發的是2025年年會的第一個議題「探索大國相處之道:差異與共識」。
明年大國關系有三個看點
朱鋒(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院長): 大國之間的相處之道始終存在。問題是在何種背景和國際格局下相處,以及為滿足國家自身發展戰略需求,我們需要推動實作何種價值。
今年世界大國關系有三個特點:一是國內政治因素發酵為大國外交政策帶來新的不確定性;二是在核心戰略議題上的分歧和爭議持續深化;三是美國利益中心主義和保護主義可能加劇為全球經貿形勢帶來挑戰。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對世界秩序、規則的認識和理解,正在發生變化,尤其世界和中國的關系。大國相處之道的本質,一方面是基於我們和世界關系的改變,另一方面是在這個改變中明確中國最重要的國際利益是什麽。一個崛起的中國要去影響和改造世界的行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們需要長期持續的努力。
吳心伯(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 明年大國關系有三個看點。第一,中美進入新一輪博弈,戰略上挑戰很嚴峻,但戰術層面存在一些機遇。第二,圍繞結束俄烏沖突,美俄關系可能會發生松動和調整。第三,中國與其他大國的關系會迎來機會,我們的整體外交環境會有顯著改善。
在中美關系問題上,兩國關系發展有自己的歷史邏輯。在某一個階段,中美關系合作的方面多一些,這是由兩國力量對比和利益關系決定的。當下,中美進入了美方所謂「戰略競爭」階段,實際上就是美國對中國進行遏制打壓的階段。這個階段並非我們希望的,但在某種意義上是符合大國關系邏輯的。
在我看來,無論是民主黨還是共和黨執政,美國對中國的基本定位和其對華政策的基本設計短期內不會改變。而從更長的周期來看,中美戰略博弈也呈現階段性的特征,未來美國可能認為對中國的遏制打壓沒有達到效果,且對其自身利益也犧牲太大、難以為繼。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對華政策也會有調整。
黃靖(上海外國語大學特聘教授): 關於大國關系格局,在當今中美印俄四個世界性大國中,中印俄都屬於「全球南方」,而且都在金磚和上合組織之內,這是自工業革命以來國際格局最具根本性的結構性改變。在這個難以逆轉的國際格局變化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個「道」,就是和平穩定發展,這是全世界絕大多數國家追求的共同目標,也是發展大勢。中國在國際事務和大國關系中,將維護和平、促進發展作為自己大國擔當的首要任務。這樣一來,中國擔當和作為會得到正面回應和支持。
當今國際秩序有三個根本的支撐點:第一個是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政治秩序;第二個是以世界貿易組織、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等為框架的世界經貿秩序;第三個就是以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亞投行、亞洲開發銀行等機構為支撐的國際金融秩序。這三個支撐點的共同特點就是基於多邊機制,不是哪個大國做的,是大家一起做的。正因如此,中國在國際事務中堅決奉行多邊主義,促進基於多邊機制之上的全球治理。
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
楊毅(海軍少將): 當前是冷戰後最危險的時期,中國在大國互動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如今,全球各個地緣政治板塊都不安定,各種沖突很多,有失控的風險,在此背景下,人類社會確實到了一個十字路口。中國提出的三大全球倡議,就是中國的作為,中國的主張。
中美關系非常復雜,具有戰略結構性、難以逆轉性、長期性和互動作用性等特點。中國的發展是為人民謀幸福,為世界做貢獻。但美國有人認為中國是挑戰,要進行打壓。美國的基本戰略是不允許有潛力的國家發展。盡管中國提出基於共同利益的合作,但美國對中國的遏制策略很難改變。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應專註於自身發展,同時朝著最好的方向努力、為可能發生最壞的情況做好準備,爭取中美關系的健康發展,為世界做出更多貢獻。
楊希雨(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 中美關系涵蓋非常廣,可以概括為政治安全、經貿科技和意識形態三大領域。接下來中美關系將迎來更加嚴峻的時刻,會出現激烈博弈甚至是驚濤駭浪的局面,中國應該做好準備。
中美關系出現越來越嚴峻的局面,有兩個背景:第一,中美兩國的綜合國力對比正在發生深刻的結構變化。美國對中國的戰略焦慮在上升。第二,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政治安全秩序面臨越來越大的挑戰,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經濟金融秩序越來越難以為繼,甚至失靈。當前,國際社會最根本的結構性矛盾是現有秩序失靈,新的秩序無法建立。在同中國的關系上,美國現在要戰略競爭,競而勝之,直白地說,就是競爭中國、打敗中國。但中國要遵循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這三個原則。雙方的差異很大,怎麽辦?中國只有一條路,就是集中力量辦好中國自己的事情。
王在希(海峽兩岸關系協會原副會長): 在台灣問題上,中國的方針非常明確,就是繼續爭取和平統一,但也會做好「台獨」分子鋌而走險的充分準備。
過去四年中,拜登政府在處理中美關系方面有一個特點:一方面,對中國采取全面的強硬遏制戰略;另一方面,一直保持同中國政府高層包括軍方的密切接觸。用他們自己的話說,確保兩國關系在競爭的過程中避免出現對抗。所以這四年,中美關系有時會比較緊張,但總體上可控。美國新政府上台後,普遍觀點認為美方在對華遏制力度上可能加大。在我看來,中美兩國關系還是有合作的領域和空間。
中美關系的核心問題之一是台灣問題。未來美方在這一問題上的政策有不確定性,但中國在台灣問題上,完全掌握著主導權,美國即使想幹預,也存在顧忌,民進黨當局確實是想「倚美謀獨」「以武謀獨」,不過註定失敗。中國經過數十年發展,特別是近十幾年來綜合國力,尤其是軍事實力的增強,完全有能力、有條件遏制住「台獨」。
中美「雙核驅動」更加有利世界經濟
房寧(四川大學講席教授): 盡管現在有很多的問題,接下來中國與美國之間最終能否達成一種共識,即中美還是要回到穩定合作的方向上來,尤為關鍵。我們都有一個知識或者一個共識,一個國家的外交政策、對外關系受到本國國內政治的影響很大。我研究了4次美國大選,也有十幾年了,這一次我有個收獲,咱們老說原問題、底層邏輯,美國國內政治有什麽底層邏輯、原問題?大概就是這個大選,就是選票。現在觀察美國的外交政策,有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深入了解美國政治特點,特別是選民的結構、態度等,現代政治科學是美國大選催生的,反過來也是為美國大選服務的,所以說這是關鍵問題。
美國共和黨和民主黨這兩黨是不一樣的,具體來說,共和黨的「新政」,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重振美國的制造業、工商業,實作美國復興,來重塑美國的國際競爭力,而前提是要調整世界的產業鏈、供應鏈及價值鏈,這是它的根本問題。
屠新泉(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WTO研究院院長): 經貿關系堪稱中美關系的基礎,過去我們形容經貿關系是中美兩國關系穩定發展的壓艙石。我認為經貿關系確實既有競爭又有合作,這是一直都存在的,只不過在不同的階段,哪一個方面占據主導可能不太一樣。過去的多邊貿易體制能夠運轉主要以美國市場為核心,但當下美國市場和自身經濟出現了問題,曾經的核心已無法單獨帶動世界經濟,中美「雙核驅動」才更加有利於世界經濟發展。在我看來,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仍然主要是作為生產者,作為消費者的地位還沒有得到充分體現。
全球貿易體系的關鍵問題在於如何協調各個生產者的經貿利益沖突。對此,我個人的理解是,主要是透過兩個途徑解決:一是要透過吸引新成員加入、技術進步、制度改進等方式創造一個更大的國際市場;二是在生產者之間創造一種更加相互依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