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庚欣:哈裏斯對陣特朗普,勝算幾何?

2024-07-25新聞
直新聞: 拜登退選後,哈裏斯將成為對陣特朗普的民主黨候選人,您覺得她有機會勝出嗎?
特約評論員 庚欣: 由於拜登退選過於遲緩,哈裏斯成為了民主黨內不得已的候選人選擇。她與拜登或特朗普相比有明顯的弱點,第一就是人們一直詬病的,她缺乏行政任職的經驗。而美國現在正處在明顯的「治理赤字」的困境之中,如果不是一個很有行政經驗和手段的人,明顯和現在美國內政外交的需求是不相適應的。
第二,哈裏斯的觀點和形象過於左傾,甚至比拜登還左,這對於爭取中間選民是不利的。現在民主、共和兩黨由於極端對抗,所以選票呈剛性結構特征,各自都擁有46%-48%的選民支持。而中間的4%-8%的搖擺選民就成了微妙的決定勝負的因素。
第三,哈裏斯來自加州,而加州並不是搖擺州,這在選情膠著的情勢下,明顯不利於民主黨的選情。而且民主黨內很有號召力的加州州長紐森,則可能會因為哈裏斯出山,而喪失「更上一層樓」競選正副總統的機會,這也是一個負面因素。
但是必須看到,哈裏斯與拜登或特朗普相比,也有明顯的優勢。
第一是年輕,這是不言而喻的。這次美國大選,在選民中有一個超黨派的共同擔憂,就是「參選人歲數太大了」,而哈裏斯占了這個優勢,一下子扭轉了「特拜競爭模式」中民主黨的劣勢,反而占據了優勢。所有特朗普幾天前調侃拜登「老邁年高」的話,一下子就可以回贈給特朗普了。
第二是哈裏斯少數族裔的出身以及在難民等相關政策上的背景。這對於「白人至上」的特朗普來說,可謂針鋒相對。
第三是哈裏斯是女性,以及堅持爭取女性權益的一系列主張。這當然會反襯出特朗普歧視女性的負面習性特征。
第四是她從事檢察官工作的經歷與特朗普的官司纏身形成相對有利的對照效果,這不僅是人品操守上的差異,而且涉及選擇總統的基本人格及政治信用等的認定,自然會有利於哈裏斯。
第五是哈裏斯作為現任副總統,而且還有100多天的任職,她有一定的體驗做「實習總統」的難得機會。而且作為現任副總統並得到現任總統的提名,表明哈裏斯具備了可以直接任總統的基本資格。美國歷史上有八位副總統,在任內因總統死亡而直接繼任總統,並不需要另行選舉。如果拜登近期因各種綜合壓力不僅退選而且還選擇退職的話,哈裏斯就可能會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九位直接「由副轉正」的總統。
第六,哈裏斯接替拜登出馬前,民主黨的基點過低,所以會給哈裏斯一個比較大的反彈空間。這幾十個小時她的民調急速攀升,甚至有超過拜登的勢頭,這是選戰開打以來很少見的。盡管選情還會有起伏翻轉等,但至少表明特朗普也不是不可戰勝的,哈裏斯會取得一些比她出山前更多的機會。
但是,事情都是一分為二的,哈裏斯的弱點可能也恰好源於她的這些優點,比如美國的多數選民,是否已經做好了這樣的心理準備,用自己的選票去選出一位印度裔的、也有不少爭議的女性作為自己的總統,而且是面對特朗普這麽一位各種社會經驗豐富、有四年總統任職經驗、讓很多對手望而生畏的政治對手?確實需要今後一百天的實踐來予以檢驗。
最後,我還想指出,現在絕大多數的人們,包括美國政界的一些選戰當事人,仍然是以「特拜競爭模式」來做「刻舟求劍」式的定型觀察,還沒有從舊的模式走出來,盡快轉入「特哈博弈」的新格局中來。現在選戰的主角已經換了,博弈的矛盾重點也變了,哈裏斯上位前,特朗普是攻勢,拜登處於守勢,特朗普是「光腳的不怕穿鞋的」,很有魄力,敢說敢幹,而且是以一個相對年輕的形象展現在人們面前。而現在呢,反而是哈裏斯輕裝上陣,反正局面已經是這樣了,造成這個局面的責任也不在自己,所以哈裏斯反而是「光腳的不怕穿鞋的」,特朗普的定位反而轉到了要保住自己優勢的守勢上。共和黨和民主黨可能會在選戰中不斷出現換位的態勢,至於會不會出現顛覆性的變化,我們還需要拭目以待。
直新聞: 最近中日高層互動不少,似乎台灣問題越發突出,您怎麽看?
特約評論員 庚欣: 近年來,因美國錯誤的對華戰略定位和認知,將牽制中國的戰略不斷延伸,重要一環就是不斷渲染「中國威脅」「台海有事」的論調,強力推行「拉日挺台制華」戰略。而日本由於與台灣的特殊關系以及上述焦慮等,一方面鼓吹「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逼美國在涉台涉日問題上更明確表態,另一方面緊隨美國加緊調整相關政策,仿效美國,推行「以台制華」,打造日本式「台灣牌」,借機介入台海問題。
首先是跟隨美國,弱化「一中」政策。 近年來,日本政府也采取兩手策略與「言行分裂」方式,在外交場合表態堅持「一個中國」政策,但在行動上提升日台實質關系,例如最近啟動的所謂「日台執政黨2+2外交防務對話機制」等,就是在提升日台關系位階,強化「準盟友關系」 ,弱化「一個中國」政策,使中日關系的政治基礎有所動搖。這與近年美國政府對華對台政策的調整十分相像。
其次是借台灣問題「依美抗中」,在涉台問題上完全追隨美國。 拜登這幾年來,一直以維護既有世界秩序、民主價值、應對中國威脅以及建立新的供應鏈等為名,特別以台灣為話題,建構「抵抗中國威脅」的聯盟,力圖最大限度發揮盟友在地緣戰略競爭及台灣問題上的對華遏制作用。基於美日核心盟友關系及日本在亞太地區的重要國際地位,美國要求日本就加強美日聯盟協作作出承諾,並對華采取強硬姿態。而日本也不願看到中國的迅速強大,並且感受到伴隨中日實力變化似乎日本被邊緣化,因此也出現要逐漸偏離長期推行的「安全靠美國、經濟靠中國」的平衡戰略,積極配合美國戰略的意向。
雖然上述種種操作始終都是美國在主導,但是日本的主動性、配合度都明顯在增強。而這些又伴隨著近來俄烏沖突、俄朝走近、韓日與美國準結盟等,形成了不斷加速的效果。
其實,從中日關系實際定位及東亞現實的力量及利益格局來看,中日之間互為近鄰,也沒有根本的對立沖突關系,還是應該像習近平主席同岸田首相去年在舊金山會晤時確認的要全面推進兩國戰略互惠關系的定位,應該致力於構建契合新時代要求的建設性、穩定的中日關系。這在「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RCEP)等地區合作中已經在展現可持續的生命力。中日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相互幫助才是鄰國正確的相處之道。中國從來就不是什麽「前所未有的戰略挑戰」,在台灣問題上也是如此。
我們確實應該在涉台問題過去主要關註美國因素的同時,也要註意日本因素的日益強化。同時在中日構建相處之道過程中,在關註歷史認知等問題的同時,也要特別註意台灣問題比重的不斷增大,並且始終把中日相處之道的構建與中美相處之道構建有機結合起來。
最近美國大選引人關註,特朗普強勢復歸,對日本刺激很大。當年特朗普上台伊始就結束「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TPP)的做法等,讓日本難以忘記且充滿擔憂,這當然為中日改善關系提供了一個機會。但是拜登等在今後的幾個月執政期間,一定會竭力以「不可逆」的意圖強化美日及「印太」等戰略格局。可是,無論美國選情及政策如何調整,中日作為搬不走的鄰居,構建正確的相處之道才是勢在必行的。
作者丨庚欣,深圳衛視【直播港澳台】特約評論員
編輯丨賴晨璐,深圳衛視直新聞主編
排版丨陳翩翩,深圳衛視直新聞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