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戰國兩個武安君:白起vs李牧,不談功業,只談實力,誰更強?

2017-01-20新聞

這個問題的根本不在於白起和李牧,而在於何為【實力】。

先說一點:

以下的這些內容,我估計有一些年輕的朋友會認為我是在奚落青少年思維,但更多年輕的朋友應該能感覺到這些內容對擺脫青少年思維是有用的。

就實力問題,我們先以另一位秦國名將樗裏疾為例——

其作為秦公室,秦孝公之庶子,秦惠文王之異母弟,在秦國天然占有一定的優勢身位及政治資源——你要是聊「商鞅變法以後秦公室沒特權」的段子當我沒說。

那麽, 公室身份帶來的東西算不算樗裏疾的實力的一部份?

另外,樗裏疾之母出自韓公室,這使得樗裏疾天然占優一定的南韓方面的政治資源,且在秦、韓聯盟或秦對韓的戰爭中常能發揮一定的作用。

那麽, 韓外戚的資源算不算樗裏疾的實力的一部份?

再有,樗裏疾時稱「智囊」,在謀略上有著過人的表現。但稍微有一點社會經驗的朋友應該都知道,像政治、軍事、外交一類的謀劃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的頭腦完成,而是由一個決策者和一批幕僚共同完成。

那麽, 幕僚的作用算不算樗裏疾的實力的一部份?

並作一個極端的假設:

假如,註意是假如,「樗裏疾」本人並沒有什麽過人的謀劃力、決策力、辨別力,完全靠秦公室身份或韓系因素而擁有了一位能力優秀且十分值得信任的大幕僚——比如「樗裏疾」的老師或其母的某位近親——相關的籌劃、謀劃、決策、辨別都是由這個大幕僚完成的,只是對外掛個「樗裏疾」的名字。

那麽, 這個大幕僚的作用算不算「樗裏疾」的實力的一部份?

我估計應該有一些朋友認為這不算樗裏疾或「樗裏疾」的實力,因為這並不是樗裏疾或「樗裏疾」自己的「東西」,而是別人給他帶來的「東西」。

但更多朋友應該已經意識到——

在現實中,無論你是否把這些「東西」視為樗裏疾自己的「東西」,但在事實上都是樗裏疾這個自然人附帶有的資源,而這些資源當然是樗裏疾這個自然人在政治、軍事、外交活動中的實力。

或許,有人會認為叫「樗裏疾的實力」不好聽,還是叫「樗裏疾的資本」更準確一些,但【資本】原本就是最基礎的【實力】的一部份

接下來,再來看一下白起的實力。

第一點,公孫起大概率出自秦公室,公室優勢本身即為其實力的一部份;

第二點,白起與彼時擅權的楚系外戚關系密切,能夠與該政治勢力搭上關系也是其實力的一部份——當然,中二少年一般會認為涉及正常政治運作就是對優秀歷史人物的「侮辱」,這個另說;

第三點,白起作為秦將,其可調動的秦國軍事資源自然也是其實力的一部份;

第四點,白起這個自然人的智謀等能力也是非常傑出的,這更是其實力的一部份;

第五點,在魏冉一派到台後,白起可能與新執政的範雎關系不是很融洽,如果屬實的話白起的各類實力均會受到一定的影響而出現一定程度的折扣。

不出意外的話,應該會有個別朋友說以上是「詭辯」,說我是在混淆「實力」和「政治資本」——想來這些朋友眼中的「實力」實際是指【個人能力】。

就【個人能力】,我們確實要認識它的客觀存在,而且對集體行為有著重要作用——比如,在團體體育專案中,某一運動員的【個人能力】確實能對團體起著關鍵性作用——。

至於在政治、軍事、外交領域中,傑出人物的【個人能力】當然也很重要,但要註意這種【個人能力】實際與【非個人能力】的界限非常模糊

況且,除非我們是為了討論一些過於中二的話題,否則並無必要將政治、軍事、外交領域中的【個人能力】和【非個人能力】的模糊界限嘗試分清楚。

再下面談李牧的實力。

李牧在趙孝成王後期時:

李牧為趙將居邊,軍市之租皆自用饗士,賞賜決於外,不從中擾也。委任而責成功,故李牧乃得盡其智能,遣選車千三百乘,彀騎萬三千,百金之士十萬,是以北逐單於,破東胡,滅淡林,西抑強秦,南支韓、魏。當是之時,趙幾霸。

可見受到了趙廷方面的充分信任,這應是李牧的實力的一部份。

需要說明一點,就【齊人李伯見孝成王】一文來看,趙孝成王本人在位後期有用人不疑之名,李牧本人能得到趙廷方面的信任大概率與趙孝成王本人有關——但能取得趙孝成王本人的信任以及趕上後期的趙孝成王,依舊屬於李牧的實力的一部份。

其後,李牧雖在趙國有一定地位,但主力將領依舊為廉頗、樂乘二人(我也不知道「長平之戰以後廉頗混得一直很慘」的段子是怎麽來的)。

至趙孝成王逝世以後,廉頗、樂乘發生火並,致使廉頗奔魏。之後樂乘也再無事跡,蓋已年老逝世。

就趙悼襄王一朝,接替廉頗、樂乘作為主力武將的重臣應為龐煖,而李牧大抵在其後上位。

在這裏,就存在一個問題:

趙國向來被分類邯鄲系、代郡系兩部份,李牧作為北方武將為什麽能上位?

這個原因不難理解。在廉頗、樂乘、龐煖相繼結束歷史舞台以後,統帥趙軍的重擔大概率會移到趙孝成王、趙悼襄王、趙王遷的這位三朝老將肩上。

但是,李牧的順位是否會很順利呢?

即使不考慮彼時趙廷被秦國間諜網滲透的情況,李牧在邯鄲系和代郡系的矛盾中都未必有多順利,遑論趙廷在此時已被秦國的間諜滲透。

這種情況下,李牧的實力自然會大打折扣。

說到這裏,肯定有一些朋友會說:

「看來李牧的【個人能力】應該是真強,因為本來就是秦強趙弱,再加上趙廷的內部因素會很嚴重的削弱李牧的實力,李牧能打出這樣的戰績應該能挺能說明問題。」

就這一觀點,我個人認為雖能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問題,但不能完全說明問題,因為還會涉及其他因素,比如:

·在長平之戰後,趙人對秦國產生出了極為突出的抵抗意誌;

·秦廷內部在彼時也存在一定的內部問題,另外後方為新占領地也不大穩當;

·秦軍也不只有趙軍一個敵人,彼時魏、楚雖未參戰,但秦廷方面不可避免地會將相當一部份戰爭資源投入到防範魏、楚介入的事務中去。

所以,我們固然要充分肯定李牧的個人能力,但也不應忽視其他因素。

但說一千道一萬,就軍事行為扯主將的個人能力,本來就是一個頗為中二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