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寒意漸濃,溫暖卻從未遠離。近日,新華社記者踏著冰雪,走訪了受今年汛情影響的京津冀和東北等地,一個個溫暖瞬間,傳遞寒冬裏的民生溫度。
「群眾的事,就得多上一份心」
16日臨近傍晚,養殖戶李生家門外,響起一陣急促的停車聲。
來人正是河北省涿州市農業農村局畜牧水產股負責人管艷慶。接到李生的求助電話,聽說其經營的郁升養殖服務有限公司飼料棚被雪壓塌,管艷慶立即撂下手頭工作,開了近一個小時汽車,迎風踏雪匆匆趕來。
一進門,管艷慶就舉著手電筒、圍著飼料棚轉了好幾圈,了解倒塌具體原因,拍照並詳細記錄。
涿州市農業農村局畜牧水產股負責人管艷慶(左)在郁升養殖服務有限公司進行現場指導。(受訪者供圖)
「安全這塊可得多註意,明天把大棚尺寸發我,我幫忙爭取一下,看有沒有相應政策補助。」管艷慶安慰道。
說話間,看到寒風從牛棚北側呼呼地往裏灌,管艷慶眉頭一緊:「老李,保溫措施要跟上,西北風一吹,牛的生長速度就受影響。」
郁升養殖服務有限公司所在的涿州市碼頭鎮,是今年汛情重災區。洪水來襲時,當地幹部預警及時,李生將牛群趕往地勢高處,避免了損失擴大。洪水過後,管艷慶等農業技術人員全程指導無害化處理及消毒流程,解了燃眉之急。
涿州市養殖場戶有110家,他們建了兩個微信群,管艷慶是群裏的「靈魂人物」:做好保溫、路線整改、加固牛棚……管艷慶時時在群裏釋出各種提示,線下還經常走村入戶進行指導。
既是防汛救災的「排頭兵」,又是恢復重建的「貼心人」,受災地區基層幹部一直沖鋒在前。
19日,李生已經把積雪和坍塌的飼料棚清理完成,在管艷慶的提示下,李生又添加了適量的能量飼料來增強牛的抗寒能力。
「苦點累點不怕,群眾的事,就得多上一份心。」管艷慶說。
「等麥子熟了,生活更有奔頭」
望著門外的積雪,天津市靜海區台頭鎮和平村村民郝有華和妻子坐在家中,盤算著莊稼的補種情況。
受今年海河流域性特大洪水影響,位於東澱蓄滯洪區的台頭鎮部份地區農作物受災,其中就有郝有華承包的114畝土地。
「沒想到會下這麽大雨,還差一個月,種的花生就能收獲了。」回憶起幾個月前的情形,郝有華充滿無奈,「當時心疼得吃不下飯。」
9月底,在各方力量的努力下,海河流域東澱蓄滯洪區完成退水。政府調集各方排水力量,晝夜不歇用水泵將田裏的水排出。
天津市靜海區台頭鎮和平村村民郝有華(左)與妻子在家中。新華社記者 白佳麗 攝
11月初,農田終於達到了種植的條件。考慮到退水地比較潮濕,適合冬小麥生長,在當地農業技術人員的指導下,郝有華選擇了80畝條件比較好的地,種上了冬小麥。曾以為「顆粒無收」的郝有華,看到了希望。
經過一個多月的精心打理,一場大雪的到來讓他更加「喜出望外」:「我們這兒的冬小麥最怕凍壞秧苗,大雪覆蓋著,麥苗就不怕凍啦!」
郝有華說,現在最盼著的,就是明年6月中旬的麥熟時節,「等麥子熟了,生活更有奔頭。」
「坐在新家裏吃上熱乎的餃子」
盡管戶外最低溫度已降到零下二十攝氏度,在黑龍江省尚誌市龍王廟村村民楊春貴的家裏,新砌的火炕燒得滾燙,屋裏暖意融融。
記者到來時,楊春貴正張羅著幾位鄉親,包起了餃子,慶祝入住「新家」。
回想幾個月前,洪水沖上了炕頭,家被淹了、田被泡了,楊春貴直呼「心裏堵得慌」。
讓受災群眾入冬前住進暖屋子,成為尚誌市災後重建工作的重中之重,經過幾個月的恢復重建,一棟棟嶄新的磚房在受災鄉鎮紛紛建成。尚誌市還幫助受災戶升級改造老式火炕和傳統取暖鍋爐,讓受災群眾屋暖、心更暖。截至10月10日,尚誌市4240戶受損房屋恢復重建工作已全面完成。
尚誌市龍王廟村村民楊春貴在家裏和鄉親們一起包餃子。新華社記者 王鶴 攝
滿屋通鋪的地磚、新換的門窗、新打的家具……楊春貴也趕在入冬前住進了暖屋子。
「洪水退後,在黨和政府的幫助下,房子翻修一新,新鋪的地熱特別暖和,三層玻璃的窗戶保溫性更好。」楊春貴說,家裏暖和有陽光,綠植也長出了新枝。
說話間,熱氣騰騰的餃子端上了飯桌,鄉親們圍坐在一起,暢談對新一年的規劃。
楊春貴家的新居連著倉房,他把今年地裏收獲回來的稻谷存放在那裏,等待價格合適再出售。楊春貴說:「倉裏有糧,咱心裏不慌。」
「幾個月前哪想到,還能坐在新家裏吃上熱乎的餃子。」看著滿桌子的飯菜,楊春貴高高舉起酒杯說,「餃子酒,餃子酒,越吃越富有。」說完,一屋人暢快地笑起來。
記者:王鶴、白佳麗、杜一方、馬曉成
策劃/編輯:姜瀟、李明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