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撓晚清工業化行程的主要因素就是「老佛爺」。
這要從鹹豐帝避禍抵達熱河說起,英法聯軍進入北京城,鹹豐皇帝倉皇逃到熱河;
臨死前選擇了「顧命八大臣」輔佐朝政。
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景壽、協辦大學士尚書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八人任命為:
贊襄政務王大臣,輔佐同治帝處理朝政,後世稱之為「顧命八大臣」;
鹹豐帝搞了兩套圖章,一套給了顧命八大臣,一套給了皇太後和皇太子;
在熱河慈禧拿「顧命八大臣」沒有辦法,只好忍讓。
後來和他小叔子奕䜣勾結,到了北京,把「顧命八大臣」全部哢嚓,鞏固了自己的地位。
任命奕䜣為恭親王,啟用大臣李鴻章等,出現了短暫的「同治中興」。
同治帝後來得了天花,光緒帝登基,慈禧二次垂簾,基本上大權在握。
慈禧60歲的時候,甲午戰爭失敗,割讓台灣給日本,還有其他惡心的條款,李鴻章簽訂【馬關條約】。
甲午戰爭以後,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年輕的光緒皇帝太想維新變法,富國強民,這遭到奕䜣的強烈發對。
奕䜣死後,翁同龢上來了,光緒皇帝堅持維新變革,甚至以不當皇帝要挾慈禧,慈溪勉強答應。
光緒釋出了由翁同龢起草的「明定國是」的上諭(即【明定國是詔】),把講求西學,變法自強,作為清王朝的國策,使維新運動取得了合法地位。
維新變法如火如荼,自然幹涉到慈禧的政治權威。
袁世凱告發康有為等的行為,慈禧決定對變法人士開刀,
下詔將張蔭桓、徐致靖、楊深秀、楊銳、林旭、譚嗣同、劉光第革職,
交步軍統領衙門拿解刑部審訊。康有為、梁啟超流亡日本。
103天的戊戌變法宣告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