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國男籃和男足的問題,我曾經談過一個觀點,要發展體育必須得把基礎打牢。這個基礎是什麽?一是教育二是經濟,這兩點做好了才能提高國內競技體育的整體水平,尤其是「大球專案」的發展。如果這兩點做不好,籃球和足球是不可能發展好的,即使你再怎麽努力,方向也不對。
為什麽我會這麽說?因為從本質來講,籃球和足球是成材率很低的運動,不是那種人人都能參與的專案。要想打出名堂,獲得高薪被人關註,你得付出非人的努力,才能有機遇被人熟知。
但是並不是每個人都有這麽好運氣,一次傷病或者重傷,就有可能讓人的職業生涯前功盡棄,職業賽場上失敗的例子數不勝數。電視上我們看到的球星個個星光閃耀,但是又有誰清楚那些踢不上球的球員如何生存?
為此這就需要足球籃球這些專案要有極好的保障體系,也就是照顧到所有低階別運動員的出路。能踢上球,他們能去頂級的職業聯賽去進行發展,如果踢不上,也得讓他們退役或者中途離開之後找到出路。
此時教育的作用就能得到體現了。
日本為什麽足球發展那麽好?很大程度上他們的足球人才發展體系是來自「校園足球」。從學校起步,再進行選拔,從而從中選取好的苗子進行培養。那些踢不上球的,可以繼續讀書,上大學,學職業技術,以後去職場上上班養活自己。
這套體系非常成熟,教育+體育的模式讓他們解決了運動員成材率的後顧之憂。
中國這邊,就缺少這方面的「體教結合」之路,很多人看問題往往非常膚淺,沒有把最基礎的東西給打好,覺得運動員搞體育,就應該只專註體育,其它的事啥也不做。你要是踢球,就老老實實去踢,不要去想其它的。試問一下這種職業的發展道路能成功嗎?
歸根結底,足球籃球它始終只是競技,本質上是遊戲和比賽。踢得好我們固然會感到高興,但是也要盡情享受體育所帶來的樂趣。
如果無法當足球、籃球運動員,我們還可以當教練,或者去學校當足球、籃球老師,培養人才。甚至也可以從事體育媒體的工作,評論員、編輯等道路,讓喜歡足球、籃球的人有更好的發展空間。
可惜這些在國內都沒有得到良好的發展。許多行業都比較急功近利,像足球、籃球這種不容易出成績,花費時間長的專案很難讓人提起興趣,這也導致了國內足球、籃球的人才會很容易陷入斷檔的層面。
除了教育,還得發展經濟,經濟也是體育的風向標。一個國家綜合體育強不強,看它經濟就可以了,特別是籃球、足球等大型專案。投入的人越多,越能說明大家的生活是幸福的,也很快樂。
然而這幾年國內經濟怎麽樣,大家都能感受得到。隨著國際形勢的嚴峻以及疫情等方面的影響,現在國內經濟衰退得特別厲害,許多人的生活質素都不如以往。別說踢球打球了,就連養活自己都成問題。買不起房、看病看不起、孩子讀書沒有錢,各種生活煩心事就讓人苦不堪言,活下去就很不容易。
經濟不好的前提下,又有誰會去從事足球籃球運動?之前剛剛講過這兩個是成材率很低的專案,要培養人才先前會需要一筆投資,要是投資失敗,又有哪個家庭能負擔得起這筆開銷?相比讀書,培養運動員的成本太高了,不是所有的家庭能夠承受,砸錢還不一定能夠取得成功。
既然生活不穩定,那麽從發展的角度來看,走上學、上班的道路會是最穩妥的道路。運動員當不起,我們可以老老實實地上班賺錢養活自己,錢是低了點,倒也可以生存。如果去搞足球、籃球,沒搞出來暫且不提,萬一弄得全身都是傷,留下一堆後遺癥,後半生就沒辦法過了。
經濟低迷,踢球和打籃球的人自然就少,這是必然的,沒有人會選擇這條崎嶇、困難的道路,長期如此,這也會給籃球和足球帶來影響。都沒人踢球和打籃球了,人才那麽少,能出成績嗎?這是不可能的,只能越踢越差,與對手拉開差距。
所以從國情來看,教育經濟不上來,中國足球和籃球是很難發展的。短期內可以出成績,但是從長遠來看根本沒法把這兩個專案給提上來,抓問題必須得從源頭抓起,這也是足球籃球發展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