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學習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 狠抓落實推動高質素發展
中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黨組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全面總結2023年經濟工作,深刻分析當前國內外形勢,系統部署2024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任務,為做好下一步經濟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上來,紮實做好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
一、全面看待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進展成效
2023年,中國外部環境變亂交織,經濟工作的復雜性、挑戰性多年未有。在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中國頂住外部壓力、克服內部困難,經濟執行回升向好,高質素發展紮實推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邁出堅實步伐。
宏觀經濟主要指標平穩執行。前三季度,中國本地生產總值同比增長5.2%,呈現前低、中高、後穩態勢,明顯快於2022年全年3%的經濟增速,也快於新冠疫情三年年均4.5%的增速,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居於前列,對全球經濟實際增長的貢獻超過30%,仍是全球增長的最大引擎。就業物價基本平穩,前11個月,城鎮調查失業率平均值為5.2%,比2022年低0.4個百分點;居民消費價格上漲0.3%,與全球其他主要經濟體高通脹形成鮮明對比。國際收支基本平衡,外匯儲備規模穩定在3萬億美元以上。內需拉動作用進一步增強,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83.2%。
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取得重要進展。突出體現為一產穩、二產增、三產快,結構趨優、走勢向好。農業生產形勢良好,全年糧食總產量13908.2億斤,再創歷史新高,連續9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工業生產穩步恢復,前11個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3%,其中制造業增長4.7%,電氣機械和汽車行業增加值均實作兩位數增長;全年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預計均在940萬輛左右,汽車出口有望突破500萬輛,成為汽車出口第一大國。服務業對經濟增長支撐作用較強,前三季度,服務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63%。
科技創新實作新的突破。重大科技創新捷報頻傳,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順利返航,神舟十七號成功發射,C919大型客機實作商業營運並進入產業化發展階段,全球首台16兆瓦海上風電機組並網發電,全球首座第四代核電廠正式投入商業執行。新動能加快成長壯大,集成電路、高端芯片、儀器儀表器材等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紮實推進,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發展加快。
2023年,中國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取得重要進展,工業經濟穩中有進。圖為2023年11月4日,中國國產首艘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命名交付。 新華社記者 丁汀/攝
改革開放向縱深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持續深化,國有企業發展質素效益持續提升,民營經濟發展活力有效激發,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持續推動市場準入放寬,外資外貿結構趨優。以人民幣計價的貨物進出口總額同比持平,新優勢產品出口較快增長,前11個月,電動載人汽車、鋰離子蓄電池、太陽能電池「新三樣」產品出口合計增長41.7%。一批外資標誌性專案落地,實際使用外資規模在2022年創歷史新高的基礎上保持基本穩定,其中,高技術制造業實際使用外資增長9.5%。高質素共建「一帶一路」紮實推進,雅萬高鐵正式開通營運,前11個月,中歐班列累計開行1.6萬列、運送貨物175萬噸,同比分別增長6%、17%。海南自由貿易港加快制度型開放步伐,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出台實施。
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持續深化。區域重大戰略深入實施,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三大動力源地區引擎帶動作用得到加強,規模經濟效益、創新要素集聚、人才高地建設、對外開放開發等走在前列。長江經濟帶、黃河流域等重要功能區關鍵作用進一步發揮,生態環境質素顯著提升。雄安新區進入大規模建設與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並重的階段。區域板塊發展平衡性進一步增強,支持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發展的政策體系持續完善,各地區比較優勢進一步發揮,區域經濟布局更趨最佳化。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持續推進,新型城鎮化戰略深入實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加快建設。
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居民收入穩步提高,前三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5.9%。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持續完善,社會保險覆蓋面穩步擴大,保障水平進一步提高。生態環境治理持續加強,前11個月,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濃度不超過30微克/立方米;Ⅰ—Ⅲ類水質斷面比例為87.8%,同比上升0.6個百分點。碳達峰碳中和有序推進,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占比超過50%,歷史性地超過煤電。
安全發展基礎鞏固夯實。著力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風險挑戰,努力實作高質素發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動。耕地保護持續強化,糧食等民生商品量足價穩。能源礦產等初級產品保障有力,用能高峰期間能源供應總體平穩。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工程紮實推進,產業鏈供應鏈抗沖擊能力持續增強。數據基礎制度體系初步構建,數據安全能力不斷提升。
總的看,2023年中國經濟頂住了來自外部的風險挑戰和國內的下行壓力,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圓滿實作,特別是經濟轉型升級深入推進,轉方式、調結構、增動能取得新突破。取得這樣的成績,是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運籌帷幄、堅強領導的結果,是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科學指引的結果,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一致、不懈奮鬥的結果。
二、準確把握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形勢和趨勢
綜合起來看,中國發展面臨的有利條件強於不利因素,經濟回升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我們要深刻理解、全面認識,既增強憂患意識、直面問題和挑戰,更增強信心和底氣、充分認識中國經濟發展的韌性和潛力。
一方面,外部風險挑戰有所增多。地緣政治風險加大帶來外部不確定性,國際原油天然氣供給可能進一步緊張,大宗商品市場價格波動加劇,對世界經濟和通脹走勢帶來不利影響,對中國保障能源資源安全帶來壓力。全球經濟增長動能不足,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2023年世界經濟增長3%,2024年增長2.9%,明顯低於疫情前(2000—2019年)3.8%的平均水平。全球金融市場風險持續累積,一些發達經濟體政府債務規模屢創新高,持續加息下基準利率水平升至歷史高位,部份發展中國家貨幣貶值加劇、資本持續外流、償債難度增加,可能引發國際收支危機和主權債務危機。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加快調整重構,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本地化、區域化發展將更趨明顯,區域價值鏈體系加快形成,中國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地位面臨削弱風險。
另一方面,國內周期性、結構性矛盾並存。有效需求不足,外需恢復仍存在較多不確定性,穩定出口壓力較大;居民就業增收預期偏弱,消費能力受到抑制;投資增長面臨制約,房地產開發投資呈下降趨勢,後續投資還將繼續承壓。部份行業產能過剩,一些領域存在重復建設,受訂單不足、庫存偏高、成本高企等影響,企業生存發展面臨較大壓力。一些領域風險隱患仍然較多,局部地區地方政府隱性債務存在風險隱患;個別行業金融風險跨國境、跨市場、跨領域傳導的可能性明顯增強,可能加劇國內股市、債市、匯市、期市、樓市波動。國內大迴圈存在堵點,制度型開放還需加力,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隱性壁壘仍待破除,要素有序流動仍受到制約。
同時更要看到,我們所面臨的是前進中的問題、發展中的煩惱,中國發展仍然具備良好支撐基礎和許多有利條件。
政治保障堅強有力。「兩個確立」是我們戰勝一切艱難險阻、應對一切不確定性的最大確定性、最大底氣、最大保證。前進道路上,堅持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指導,我們一定能夠匯聚起萬眾一心、共克時艱的磅礴偉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行程不可阻擋。
2023年,中國糧食總產量再創歷史新高,連續9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圖為2023年10月12日,在遼寧省燈塔市東古城子村,水稻收割機將收割的稻谷裝車。 新華社記者 楊青/攝
制度優勢日益彰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續寫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在外部環境復雜嚴峻的背景下,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持續顯現,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中國經濟展現出抵禦風險、應對考驗的強大韌性,並將不斷釋放高質素發展的強勁動力。
物質基礎更為堅實。中國擁有全球最完備的產業體系,制造業增加值占全球制造業增加值的比重為30%左右,規模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一,糧食、能源資源、重要產業鏈供應鏈安全保障能力不斷提升。中國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高速鐵路網、高速公路網和世界級港口群,建成全球規模最大、技術領先的5G網絡,還有海量數據資源和豐富套用場景等優勢,將助推傳統產業數碼化轉型和新興產業加快成長。
發展活力不斷增強。中國擁有14億多人口、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是全球超大規模且最有增長潛力的市場,居民衣食住行和精神文化需求潛力巨大,短板領域、薄弱環節和開辟產業新領域新賽道投資還有很大空間,促進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協調發展也將為需求擴大註入活力。運用改革的思路和創新的辦法,用好超大規模市場和產業體系完備優勢,中國經濟增長的潛力和活力必將不斷釋放。
調控政策空間較大。黨的十八大以來,在有力有效應對一系列困難挑戰的鬥爭實踐中,中國宏觀調控經驗更加豐富、體制更加完善、手段更加充足。中國政府債務水平顯著低於世界主要經濟體,通脹水平近年來保持低位,具備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和穩健貨幣政策的充分空間。同時,中國儲蓄率遠高於世界平均水平,為進一步擴大投資提供了堅實基礎。
總之,中國發展面臨的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總體上機遇大於挑戰。在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們有信心、有能力、有條件、有底氣,不斷推動經濟結構持續向優、增長動能持續增強、發展態勢持續向好。
三、深刻領會新時代做好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
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五個必須」,體現了對發展規律認識的守正創新,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經濟思想,對做好新時代經濟工作、以高質素發展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指導意義。
深刻領會必須把堅持高質素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硬道理,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經濟實作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發展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也是中國共產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中國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的關鍵階段,新的使命任務和發展環境對經濟發展提出了更高、更為緊迫的要求。只有持續提升經濟發展質素、壯大經濟實力,才能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才能充分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在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中牢牢把握戰略主動。新征程上,必須牢牢把握高質素發展這個首要任務,確保完成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目標任務。
深刻領會必須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著力擴大有效需求協同發力,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和強大生產能力的優勢,使國內大迴圈建立在內需主動力的基礎上,提升國際迴圈質素和水平。供給和需求是經濟發展的一體兩面,也是經濟實作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的重要著力點。越是面臨復雜形勢和不確定性因素,越要堅持系統觀念、更好統籌供給側和需求側,不斷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持續擴大釋放消費新潛能,在推動供給與需求雙升級行程中暢通經濟迴圈。新征程上,要進一步深化對經濟規律的認識把握,統籌推進擴大內需和最佳化供給,打通兩者結合的斷點堵點卡點,增強國內大迴圈的內生動力和可靠性,形成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的良性迴圈,促進經濟持續回升向好、長期向好。
深刻領會必須堅持依靠改革開放增強發展內生動力,統籌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激發和增強社會活力。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前途命運的關鍵一招,是中國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推動高質素發展、加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強大動力。深化高水平對外開放特別是制度型開放,既是中國打造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需要,也是主動作為彰顯大國擔當、為全球經濟治理作出中國貢獻的需要。新征程上,要以更大的決心和力度推進市場化改革、擴大高水平開放,不斷增強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動力活力。
深刻領會必須堅持高質素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以高質素發展促進高水平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質素發展,發展和安全要動態平衡、相得益彰。發展是安全的基礎,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和安全是一體之兩翼、驅動之雙輪。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個重大原則。面對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挑戰,既要透過高質素發展不斷壯大物質技術基礎,增強維護國家安全能力,又要透過高水平安全為高質素發展營造有利環境,增強發展的安全性穩定性。新征程上,必須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不斷增強中國的生存力、競爭力、發展力、持續力,確保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行程順利推進。
推動高質素發展,需要著力擴大國內需求,激發有潛能的消費。圖為2023年10月3日,遊客在貴州省安順市黃果樹瀑布景區遊玩。 新華社發 陳熙/攝
深刻領會必須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為最大的政治,在黨的統一領導下,團結最廣大人民,聚焦經濟建設這一中心工作和高質素發展這一首要任務,把中國式現代化宏偉藍圖一步步變成美好現實。中國式現代化是具有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實際的現代化,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最集中最具體體現,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中心任務,是最大的政治。新征程上,要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牢牢把握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目標任務,咬定青山不放松,擼起袖子加油幹,不斷創造新的歷史偉業。
四、有力有效推動黨中央決策部署落實落地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了2024年經濟工作的總體要求和政策取向,系統部署了9個方面的重點任務,強調要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後破。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我們要始終保持幹事創業、開拓進取的精氣神,不折不扣、雷厲風行、求真務實、敢作善為抓落實,確保黨中央決策部署落到實處、見到實效。
加強經濟分析和政策研究,鞏固和增強經濟持續回升向好態勢。強化經濟監測預測預警和政策預研儲備,推動政策工具創新和協調配合,加大宏觀調控力度,強化宏觀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調節。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加強財政、貨幣、就業、產業、投資、消費、價格、區域、科技、環保等政策的協調配合,把非經濟政策納入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確保同向發力、形成合力。加強對重大戰略規劃、重大政策、重大改革、重大工程的評估和督導,充分發揮應有效能。做好經濟形勢和政策宣傳解讀,及時回應市場關註和社會熱點,講好中國經濟發展故事。
發揮中長期規劃和年度計劃的導向作用,切實推動國家重大戰略部署有效落地。結合中期評估推進「十四五」規劃落實,研究提出「十五五」經濟社會發展基本思路。編制實施好年度計劃,積極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新型城鎮化、鄉村振興等重大戰略年度重點工作。把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擺到更加突出位置,統籌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和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把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有機結合起來,促進各類要素雙向流動,形成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促進新型工業化城鎮化協同發展,以城市群、都市圈為依托構建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格局。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加快城中村改造、保障性住房、「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等建設,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
用好各類資金加強專案建設,更好發揮有效投資關鍵作用。加力提效用好2023年增發1萬億元國債、中央預算內投資、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等政府投資,支持交通基礎設施、能源、農林水利、區域協調發展、現代化產業體系、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基礎設施、節能減排降碳、災後恢復重建和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安全能力建設等領域,按照「資金跟著專案走」,嚴格資金使用監管,進一步提高投資精準性有效性。更大力度激發民間投資,建立重點產業常態化專案推播機制,推動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新機制實施,鼓勵更多民間資本參與國家重大工程專案和補短板專案建設。強化專案謀劃儲備,分級分領域持續儲備一批既利當前又利長遠的高質素專案。加強專案用地、用海、環評等要素保障,推動重點專案盡早形成實物工作量。同時,更好統籌消費和投資,推動消費持續擴大,促進綠色、智能消費,打造消費新場景,培育更多消費新業態新熱點,增加教育、醫療、「一老一小」等領域服務有效供給、提高供給質素。
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強化創新驅動,持續激發經濟發展動力活力。堅決落實「兩個毫不動搖」,深化國資國企改革,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從制度和法律上把對國企民企平等對待的要求落下來,高標準落實好外資企業國民待遇,讓國企敢幹、民企敢闖、外企敢投。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著力破除各種形式的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有效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實施營商環境改進提升行動,抓好招商引資領域突出問題整治。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落實高質素共建「一帶一路」的八項行動,統籌推進重大標誌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專案,提升中歐班列發展水平。鞏固外貿外資基本盤,推進自貿試驗區高質素發展,加快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落實好全面取消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措施,持續推進服務業領域擴大開放。加快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發展數碼經濟,深入實施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工程,培育壯大未來產業,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
強化綜合統籌和綜合平衡,推動統籌發展經濟與改善民生、發展與安全、降碳減汙擴綠增長取得新成效。在高質素發展中增進民生福祉,更加突出就業優先導向,促進高校畢業生、退伍軍人、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就業。大力促進居民增收,加大困難群眾社會救助兜底保障力度。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發展銀發經濟,推動人口高質素發展。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牢牢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強化糧食、能源資源、產業鏈供應鏈、數據等領域安全保障,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風險。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建設美麗中國。加強資源節約集約循環高效利用,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加快推動節能改造,擴大可再生能源消費,推動能耗「雙控」逐步向碳排放「雙控」轉變,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來源:【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