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電影【歐本海默】有哪些看似不經意,但卻很重要或別有深意的細節?

2023-08-29新聞

在周六完成了二刷,真的太爽了!講真的,每看一次都有新的發現和體驗。

第一次觀影的時候,我驚嘆於諾蘭對於IMAX技術的套用,於是寫下了這篇文章

二刷之後,我對於電影中的許多細節問題有了更多的理解,特別是對於文戲對白,我本人簡直愛到不行,並不覺得冗長、枯燥,反而是回味無窮!所以,二刷之後的我回到家,立刻在互聯網上「掘地三尺」終於找到了【歐本海默】的劇本。

於是,本篇內容我將結合劇本和印象深刻的點來談談電影中的細節:

1.第一人稱創作

諾蘭在【歐本海默】的劇本中故意打破傳統的編劇規則,精妙地采用第一人稱敘事方式,為故事增添了獨特而積極的影響。 這種敘事風格讓觀眾不僅僅是觀察者,而是沈浸在電影主角J·羅拔·歐本海默的世界中(包括外在環境和精神世界),完全以第一視角體驗故事。

導演本人也曾在接受采訪時,詳細解釋了選擇這個創意原因:

「事實上,我是以第一人稱寫的,這在我以前從未嘗試過。我不知道以前有沒有人這樣做過。但其中的要點是,在彩色鏡頭中,也就是電影的主要部份,一切都是從歐本海默的角度敘述的- 你實際上就像透過他的眼睛在看。

我在閱讀劇本時,被深深地被震撼,被打動,它完全顛覆了我以往對於劇本的認知。

在其他劇本中,我們經常看到的是「 Oppenheimer從陳述檔上擡起頭,看向檢察官羅傑·羅布。」在這裏,變為了「我從我的陳述檔上擡起頭,看向檢察官羅傑·羅布。」 並且是 以一般現在時進行敘述 ,時態運用會對讀者產生一種非常直觀的「震動」和影響,為讀者們提供了一個令人難忘且身臨其境的體驗,超越了書面文字的局限,將我們直接拽入事件當中,讓我們與Oppenheimer的內心思想、動機和情感困擾緊密相連。

使我們能夠更理解他在人類歷史上最關鍵時刻之一——「三位一體試驗」中所做選擇的後果,在情感上體驗到了他的行動所帶來的深遠影響。

不愧是學文學出身的諾蘭,劇本寫得真的好好!
我們所能聽到的只是我顫抖的呼吸聲,光線變得不再那麽刺眼,分解成一個火球,像太陽一樣明亮,但巨大……我猛地摘下護目鏡……
看著捲動的等離子體在其地獄般的扭曲中變得更加明顯。 像惡魔之爪一樣爬上天空......
現在我已經成為死神,世界的淪陷者...

2.復雜的敘事結構

本片改編自凱·布特和馬丁·舍溫2005年出版的權威傳記 【美利堅普羅米修斯——J·羅拔·歐本海默的成功與悲劇】(American Prometheus: The Triumph and Tragedy of J. Robert Oppenheimer)。

從原著的名稱,我們就可以看到歐本海默與普羅米修斯之間的聯系,諾蘭在片中也多次強調兩者的關聯。

」普羅米修斯從眾神那裏偷取了火,賜予了人類。為此,他日復一日背負巨石,永世受折磨。「

電影用三個小時回顧了歐本海默的一生,用兩場聽證會交叉串聯起歐本海默的一生及其重要時刻,包括他在原子彈研究方面的成就,深受爭議的歷史,以及他的友情和愛情。 當然,作為一部諾蘭的電影,故事的時間線被頻繁打亂,增加電影的復雜性。 我是在二刷的時候才徹底明白,史特勞斯與歐本海默的第一次相遇是在歐本海默已經成為「原子彈之父」之後。

歐本海默的生活片段絲絲縷縷地交纏在一起,讓故事慢慢推進。 諾蘭為了表達自己的構思更是在影片中使用了「裂變」與「聚變」的隱喻。

裂變(fission)——1954年針對歐本海默是否延期他的安全特許的秘密聽證會。歐本海默在此會議中大量回憶自己是如何一步步在洛斯阿拉莫斯主持「原子彈」的建造工作,職業走向高峰。

聚變(fusion)——1959年眾議院對艾森豪威爾總統提名斯特勞斯擔任商務部長(U.S. Secretary of Commerce)的公開聽證會。在此聽證會上,斯特勞斯帶我們回憶起歐本海默是如何同時失去了名譽與信譽,人生陷入低谷。

3.T·S·艾略特、畢加索、【春之祭】

影片中,歐本海默的故事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當時的歐本海默是一個備受煎熬的學生。他沈浸在火光四濺的世界末日幻想中,經歷著內心的痛苦。在實驗室工作不順的歐本海默,聽從了著名物理學家波爾的建議,離開劍橋,前往一個可以讓他自由思考的地方——德國的哥廷根大學(University of Göttingen)和馬科斯.玻恩教授學習量子力學理論。

火花以波浪的形式爆炸,火焰在一片玻璃海灘上破碎,飛越哥廷根的中世紀尖塔,我看著伯恩、玻爾和狄拉克,粒子的星系散開並重組,一幅立體主義繪畫吸引住了年輕的我,一個交響樂隊演奏著斯特拉文斯基的音樂,我讀著【荒原】(The Waste Land),我在桌子前狂寫,我在黑板上瘋狂塗鴉,我打碎了一杯,又一杯,還有一杯,看著碎片在地板上滑動,捕捉並折射光線,我看著雨滴在水坑中閃爍,流經窗戶玻璃,我擾動了水槽表面,觀察漣漪的傳播和幹涉,我把球彈向角落。

在無數的閃回片段中,電影給了幾個特寫鏡頭,畢加索的繪畫作品「Seated Woman with Crossed Arms(雙臂抱胸的女人)」、T.S. 艾略特的詩集【荒原】(The Waste Land)以及伊戈爾·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 諾蘭部並不是隨機選取的這些作品。

這三個作品分別是三位藝術家的代表作,是三位藝術家分別在各自的領域投下的原子彈,深深震撼了年少的歐本海默,也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畢加索 重新定義了繪畫藝術,20世紀初,在愛因斯坦研究相對論的同時,畫家畢加索也在嘗試構造空間新概念——具有更深刻意義的對空間和時間的表現,掀起」立體主義「的狂潮。

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 的音樂包含了許多當時的新特點,包括在調性、節拍、節奏、重音及不和諧方面進行的創新。分析者們註意到,音樂中有顯著的俄羅斯民間音樂基礎,斯特拉文斯基則傾向於否認這種關系。這部作品被認為是最早的現代主義作品之一,影響了許多20世紀的主要作曲家。

T.S. 艾略特的【荒原】 1922年一經出版便引起轟動,這部作品被評論界看作是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一部詩作,它主要探討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西方社會的幻滅和分裂。艾略特試圖捕捉現代生活的碎片化和迷失方向的體驗,運用時態變動與蒙太奇的手法表現時空錯位,在形式上具有破碎的特征,以此對應痛苦的時代精神。 這與當時內心備受煎熬的歐本海默內心產生深深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