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在城市巷戰中,什麽輕重武器比較好用?

2017-06-27新聞

據說,每十個軍迷中,就有九個一定看過經典戰爭電影【黑鷹墜落】,這片子在軍迷心中的地位,堪比愛馬仕在女生心中的份量。然而電影雖然好看,但事實上的城鎮居民地作戰卻並非如此。客觀的說,【黑鷹墜落】既不算標準的城鎮攻堅作戰,也並非一些玩家們所認為的CQB行動。

必須申明的是,城鎮居民地作戰嚴格來說是一場多兵種聯合作戰,每一個兵種都可以獨立成章。而下述的幾篇主要針對於arma環境下的步兵,第一篇為闡述基本的攻防概念,第二篇立足於進攻中的步兵班排,第三篇則主要講述防禦中的步兵班排。

要理解城鎮居民地作戰,首先我們需要明白該地域在戰爭中的作用。實際上,現實中之所以有奪占城鎮的需要,很大原因乃在於城鎮居民地往往是人類活動的政治經濟中心和交通樞紐。而僅就奪占一座城市本身來說,則其電力、倉儲、廣播站都是其中的重要目標,因為 戰爭從本質上來說並非是為了淪陷,而是為了贏得統治

也正因為此,也就使得我們要進一步對不同地域的城鎮居民地進行分類,因為不同地域環境下,其結構、規模和重要性都是不同的。如是說二戰的東線戰場,莫斯科不僅是蘇聯中部的主要交通樞紐,更是其長期的歷史文化首都,其經濟、軍事和政治意義不可估量。反過來如列寧格勒、斯摩棱斯克、明斯克,其意義雖然不如莫斯科,但卻也扮演著攻防雙方戰役部署上的重要角色。

再比如我們拿18世紀的英法土倫戰役為例。在當時,法國大革命剛剛成功,取代王室的臨時政府不僅面臨著外部的諸多壓力,更要應對內部保皇黨的一系列叛亂。1793年6月,趁著臨時政府內部鬥爭之余,保皇黨在土倫勾結英國幹涉軍舉起叛旗。土倫作為法國南部的重要港口城市,一旦被叛軍站穩腳跟,那反對大革命的諸多外部幹涉勢力就能從這裏不斷向脆弱的新興法國進攻。有鑒於此,臨時政府迅速調兵意圖一舉收復土倫。

然而可惜的是,由於執掌兵權的卡爾托將軍出身畫家和騎兵,故而在早期的進攻中,法軍總是因循舊例的從正面攻擊土倫及其外圍要塞,這種比角力的打法自然討不了多少好處。幾經敗仗之余,總算臨時政府還算明智,換將之余,法國未來的一代軍事巨匠拿破侖也來到了土倫,雖然此時他還不過只是一名沒有實權的炮兵小校。

然而官雖小,但天才總是有其特殊之處,沒用多久拿破侖就看出了土倫戰局的要點所在。

如圖,英軍不僅依托土倫構築了堅固工事,並且還在港灣保有一支艦隊,一方面可以借此用火力支援駐守土倫的陸軍,另外假設陸地戰局不利,也能迅速透過海上進行撤離。拿破侖敏銳把握住了英軍的這層小心思,為此在他送出的攻擊方案中將重心由傳統的正面進攻,改在了兩翼突出的半島。因為一旦法軍拿下這個半島,即能在此之上架設火炮轟擊港口內的英軍艦隊,逼使其撤離,而只要英軍一撤,則剩余的保皇黨也就不足為慮了。

從這個案例中我們可看到,盡管土倫戰役是一場城鎮攻防,但在實際的戰役部署時其側重點卻放在了兩翼的半島,可見城鎮攻防也並非就一定是逐城逐地的爭奪。

當然了,或許有朋友會說這是個例,而且說來這對於我們arma這又有何意義呢?

畢竟很多時候在arma裏,我們根本無需考慮什麽民事、什麽倉儲等等。

首先,盡管說arma的現有環境並沒有上述的考慮,但其實卻未嘗不能作為我們導演在設計任務時的參考元素。其次,上述內容中最大的意義在於給了我們一個看問題的新視角,即是對於城鎮居民地作戰本身並不一定是單純的正面爭奪,更多時候你需要仔細去對一個城鎮居民地進行細分。

而接下來,就讓我們來看看在arma環境裏,城鎮居民地應怎麽劃分。

1)村落或單一居民地(典型的塔吉斯坦就主要屬於該類地域)

2)小型城鎮(以A島和車臣尼亞為典型)

3)中型城鎮(A島的卡瓦拉、費盧傑、紮加巴德等地圖)

https://www.zhihu.com/video/1729099596444491776

村落據點的進攻

無論現實還是Arma世界,小型村落據點大多都處在較偏遠的地方,這類地方的特點往往是依山傍水、自然環境破壞相對較小。故而 絕大部份村落的附近都有一些可用於控制該區域的高地

從防禦方的角度來說,無論己方是否有障阻的需要,通常都會在其周邊制高點部署防禦力量。這意味著要攻占村落,一般即應首先奪占其周邊高地,然後再來攻擊村落本身。

簡言之,對於村落據點,由於其幅員不大、建築稀少且往往地處自然環境破壞較少的地方。是故,一般拿下其周邊的制高點後,則村落大局也就確定了。

而即使對於平原地帶上的村落,玩家們只要牢牢把握住掩護+進攻的原則,那麽村落的進攻實際上並不困難。

有必要說明的是,在對村落據點進攻時也常常會面對孤立性的建築,於防禦方來說經常會以此類建築作為射擊參照物亦或半掩蔽式陣地(即開始僅在建築內留下觀察哨,而將主要兵力放在外圍,一旦預警則主力就進入該陣地進行防禦)。在有條件的情況下,進攻方可以用火力摧毀此類地段,而如果缺乏支援火力,則可集中小群精銳在主力進攻開始前先行襲擊占領此類地點。

https://www.zhihu.com/video/1729099694536237056

中小型城鎮的軍事攻防(防禦)

也在Arma系列中,真正意義上對城市居民地有技戰術要求的,往往是中小型城鎮,比如A島中的G鎮和P鎮。與村落據點所不同的是,中小型城鎮幅員更廣、建築更多,且部份城鎮中甚至於還有4層以上高層建築(僅對Arma而言)。這對進攻方也就意味著,很多時候無法憑外圍的幾個制高點就能控制全域,且因為地形復雜守軍可以機動遊擊,如果進攻方沒有充分兵力兵器優勢和有效的計劃,則通常將陷於不利地位。

在一般而言,城鎮居民地作戰中進攻方與防禦方的兵力比應為3:1或5:1

而當滿足了上述兵力比後,又應如何來制定這種環境下的攻防策略呢??

首先,我們從防禦方的角度來看。

絕大多數時候,因為Arma目前的環境所限,防守方往往比進攻方更有優勢。因為在既往城鎮進攻中,由於進攻方兵力稀少,戰線經常無法有效拉開,守軍可以利用城鎮的復雜地形對進攻方的戰線進行迂回和遊擊。甚至很多時候還常常能打出相當不錯的戰績。但這一點的前提是建立在進攻方缺乏必要兵力優勢的基礎上,一旦進攻方嚴格按照攻防比例且嚴格規劃己方的進攻策略,則勢必將壓縮可供防禦方遊擊的空間。

故而這時對守軍來說,要在中小型城鎮進行防禦,除了組織必要的遊擊小組外,更需要合理的支撐點來形成防線的核心。

如圖示,藍軍三排(下轄1、2、3班)奉命防禦Galati鎮以阻擋來自東面的紅軍進攻。根據命令,藍軍必須堅守Galati遏制紅軍,故而除了在附近高地部署兵力外,藍軍亦需要在Galati部署一定的防禦力量。那麽,問題來了,藍軍應如何根據我們上面所說的內容來建立防禦的支撐點呢??

無疑,指戰員必須先就地圖和現地地形來進行綜合分析。

所謂防禦支撐點,即是指對我方防線起主要支撐且敵方無法輕易繞開的位置 。在通常,居於城鎮中樞的建築往往就構成了天然的核心據點,因為它是整個交通的樞紐地帶。由此,我們即能很好的規劃出一道防禦的支撐點。

建立這個支撐點有什麽意義呢?這即是為遊擊的分隊提供了一個可靠的屏障,遊擊分隊不僅可以透過這裏得到彈藥和物資的補充,也可以憑借支撐點來阻攔進攻方主力,而自己去襲擊它的後方。

特別說明的是, 所謂支撐點並不意味著純以人力構成 。即比如一個班的支撐點可以是兩三個射手構成的連環射擊陣地,也可以用一個獨立機槍組擔任。又比如在相對開闊的小鎮廣場,數名精確射手配合地雷就能很好的構成一個較堅強的支撐點。總之, 防禦應註意建立以支撐點為主的核心防線,且註意動靜結合,即不單純的進行遊擊,同時亦不是呆板的死守在某條戰線上

另外,值得備註的是。防禦的支撐點還應註意防禦物件,如是針對於敵機械化分隊,則無疑反坦克就更關鍵得多

除此而外, 城鎮居民地的防禦也可以不完全是靜態性質的 。我們以1946年的四平保衛戰為例,時國民黨軍為攻,我東北四野人民軍為守。而因政治原因,中央決定四野務必堅守四平以期贏得談判時的有利條件,這一舉措決定了四野不能像既往一樣,采取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跑的戰術。而在具體的兵力對比上,盡管四野經過初入東北的瘋狂擴充(改造偽軍),作戰序列擴編到了十四個師,但戰鬥骨幹平攤下來其實每個師的戰力均很勉強,且嚴重缺乏訓練。反過來再看國軍的參戰序列,僅以新1、新6軍為例,其不僅建制完整,且火力充沛,更者,此時國民黨調入東北的部隊均為抗戰中久經沙場的功勛部隊,可以說這時的國軍哪怕1對2也不比四野遜色。

由此,若是一般指揮官打這種仗怕只能是設法填以人力了。但實際打這場仗的林彪元帥又是如何排兵布陣的呢?

時,林帥以少量的兵力依托四平進行扼守,而集中絕大部份的機動力量在四平側後開展主動攻勢作戰,一度使得國民黨軍在進攻四平時不得不撤下當面兵力去防禦兩翼。最終,憑借多次主動出擊,林帥得以在巨大劣勢下保證著主要防線不被突破,最終得以撐到後來的撤退。

對此有人或許會說了,這看著不是什麽困難事啊?

其實,要進行此類攻勢防禦是有很多前提的,比如以上面的戰役為例,四平究竟放多少人合適?要知道在當時,國軍的戰力甚至超過四野。人放少了,四平直接崩盤;人放多了,那外圍無法集中兵力進行攻勢防禦,最後一樣大局盡失。與此同時,在何處堅決抵抗?何處主動攻擊?這些一系列問題都完全取決於指揮官對敵我、對地形的充分掌握。

而在這裏,值得我們註意的卻是這個攻勢防禦的思路,即在城鎮居民地的防禦中,指揮員亦可透過有計劃的主動進攻來達成防禦目標。如是,透過反擊進攻方的翼側迫使其在不利地形展開部隊,又或者透過主動進攻壓迫其進入我方某一預設的火力殲敵區等等。

除此而外,防禦者也常常會面臨無法確定敵方進攻方向的問題,那在這時候又應如何來展開防禦呢?

對此,相信不少朋友已經猜到了;環形防禦。

但問題的點在於應如何部署。如果環形防禦圈部得過大,經常首尾不能相顧,反而白白消耗了兵力。而如果一開始縮得很小,則對於較大的城鎮來說,又浪費了它的地利。

其實吧,如果我們仔細看過各城鎮的區域圖,那不難發現,大部份城鎮多按各種不規則的圓形和矩形進行分布,畢竟說到底作為人類聚集地,總是講規劃的。

那麽,我們可以怎樣來利用該點呢?

較好的辦法是, 以點成線,以線成圈,以多道防禦圈來構成一個完整的防禦體系

首先透過核心防禦圈來確定最終支撐點,然後在核心防禦圈外圍(通常是小鎮邊緣)再構築一道預警圈。如此,無論敵方從哪邊進攻,我們都能從容調配兵力,而即使某一邊出現問題,則我方也能有效的收攏防線。

值得註意的是,玩家尤其是指戰員在使用上述辦法時應註意敵我兵力對比與所在戰區的城鎮規模。比如,如果你只有一個班的兵力,那麽在如Athira這樣的城鎮要進行如此鋪排就很不明智了,屆時敵專而我分,反而容易被各個擊破。

除此而外,防禦圈戰線是否越多越好呢??

嚴格上說,是否設立多道防禦圈是需要指戰員結合實際敵我態勢、兵力對比、地形地貌來綜合決定的,並沒有嚴格的標準。但對於一個班排級的攻防來說,通常建議所設防禦線最多不應超過3條,且所選的各點應註意彼此的相互支援(包括目視LOS)。此外還要註意各點本身不能過於孤立,並應有足夠的屏障來保障分隊的快速轉移。

在大多數情況下,外圍的防禦線一般承擔預警作用和戰時的遊擊,而核心的防區則應妥善布置火力點,來形成對主要來敵方向的絞殺

有必要一說的是,由於arma環境裏玩家人數總體不多,通常一棟四層以下建築應屯駐最大不超過3人為宜。

中小型城鎮的軍事攻防(進攻)

也在上面,我們學習了城鎮居民地的基本防禦,接下來我們講解進攻的原則。

總體來說,城鎮居民地進攻一般按如下步驟進行

1) 占領目標城鎮周邊的制高點。

2) 以制高點為依托,形成合圍,孤立和阻斷目標城鎮的對外聯系。

3) 以分割消滅的思路對城鎮進行逐一清理。

在這之中,前兩點相信大家已不難理解,我們重點需要講述的是對第三階段即對城鎮本身的攻擊。很大程度上,城鎮進攻方常常易被己方的優勢兵力兵器所蒙蔽,於是也就鑄就了歷史上很多城鎮居民地守軍以弱勝強的戰例。比如最為出名的格羅茲尼戰役,當年的俄羅斯就是因為盲目於己方的兵力優勢而選擇單刀直入,結果被車臣方各種襲擊以致最終慘敗。

那麽,對於城鎮的進攻有什麽基本法嗎?

答案是,有的。

在通常,對於城鎮進攻一般遵循如下原則。

1)城鎮進攻,以爭奪關鍵建築和樞紐地段為指導。

2)以關鍵建築對核心奪占區域的敵人進行分割。

3)在孤立了敵人後,集中我之優勢兵力逐一殲滅

對於第一條來說,什麽叫 關鍵建築 呢?

其實, 人們之所以喜歡搶高地是因為這裏能提供戰術優勢 。故可以說,能達成戰術優勢方才是我們選擇高地的根本原因。從這個角度來說,關鍵建築即是城鎮居民地中能夠為我們提供優勢的地方。

而這一地段,從軍事術語來說也稱為「 關鍵地形 」。

當然,必須說明的是,這裏所謂關鍵建築,並不一定是指非常高聳的建築。怎麽來理解呢?即譬如早年電影【拯救大兵瑞恩】中的最後一戰,位於鐘樓的美軍狙擊手盡管視野很好,但同時也很暴露。實際上現實中狙擊手是很難選擇此類位置的。

所以,任何時候都應謹記, 所謂關鍵建築,意指能對特定區域起到重要監視或能控制該地段交通的建築

對於這類建築來說,它可以是高樓大廈,同時也可以是低矮平房,甚至於有時候如果能直接控制街道,那麽也並不需要專門跑到建築裏面去。

即如以下圖示中,黃圈位置的玩家從他當前位置可以控制街道的情況下,他是不用一開始就跑到1號和2號位置的。當然,如果班組繼續推進亦或者敵方有重火力等情況下則另當別論。

那麽,透過這些關鍵建築我們又究竟能獲得什麽戰術優勢呢?

事實上,排除周邊高地外,城鎮居民地雖然建築零落、地形復雜,但舉凡人類的聚居地都有一定的道路規劃和幾何邏輯。為此, 欲分割城鎮最直接的手法即在於控制街道或者說交通線,而每一個街道除了其本身外同時亦不難找到相應的建築 比如很多街道裏貼廣告牌最醒目的地方 )。

下面我們列舉幾張街區示意圖以供玩家參考。

一旦我們占據了這些關鍵地域,則我們就可以用較小的兵力分割城鎮並孤立敵軍,最後再集中兵力逐一清理。而這,也就是城鎮進攻的基本原理。

https://www.zhihu.com/video/1729099811754803202

值得一說的是,事實上在進攻中也並非完全依賴人力去進行封鎖,利用地雷、預設火力打擊區、警戒哨加機動攻擊分隊亦能作為一種有效的封鎖方式,但具體如何運用就全憑指揮官們日常的訓練和計劃了。需要明白的原則只是,我們奪占這些地段是為了有效達成對敵的分割,從而便於集中我們的優勢兵力去逐一殲滅孤立之敵。這一點一方面意味著我們並不需要與敵進行逐屋的爭奪,同時亦是啟發我們可以仔細研究城鎮地形特征,以更有效的發揚我方的綜合火力(比如將敵趕入建築稀疏的地段就更利於我方炮兵的發揮)。

此外,值得註意的是,在目標區域較大且雙方兵力相當的情況下,一般主張采用警戒與單軸突擊相結合,這主要是為了保證每次主攻方向上的兵力優勢。反之,在目標區域較小且我方兵力占優的情況下,則可利用幾個拳頭分隊形成多面的向心突擊,這一點在PVP中尤其有欺敵的好處,因為會使得敵人無從判斷我方哪裏才是主攻方向。

總言之,城鎮進攻本身的核心是以搶占其中的關鍵地形或建築為軸,然後再以這些地形來分割、孤立敵軍,最後再集中兵力把敵軍逐一吃掉

最後有必要一說的是,不少團隊熱衷於在城鎮進攻中以打點來標記清理過的建築,但事實上這個做法在戰時卻非常低效。因為一方面城鎮居民地的作戰大多屬於短兵相接,激戰之余不利於頻繁切換,且一旦地域較大需要密切協同時,點狀標記十分不利於各分隊的快速辨識與協同。

一個較好的辦法是,指揮員在戰前即對各區域進行妥善劃分。如此,不僅目標清晰,且非常利於資訊的傳遞。而實際上這也是現實中的做法。

這裏是帝林,感謝您的觀看

在下一篇中,我們將具體講述步兵單位在城鎮進攻中的註意事項。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