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上半年地市稍好的熱點城市近來「降溫」,近六成房企不拿地,機構預計供地完成率或不足四成,如何解讀?

2023-08-22新聞

土地財稅才是關鍵!

2020年土地出讓金8.4萬億;

2021年土地出讓金8.7萬億;

2022年土地出讓金6.68萬億;

2023年 前7月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22875億;

我們可以看出來,以前地方的三條財政支柱,一般性公共預算收入,土地出讓金,以及轉移支付,賣地的收入絕對可以稱之為一條大腿,且賣地收入相比於一般性公共預算收入以及轉移支付,使用起來地方的自主性更高一些,自主性越高,自然透明度越低。

一般把政府部門從市場拿來的錢,可以計入到廣義稅負,這也是中國宏觀稅負並不低的重要原因,2021年頂峰時首先從房企手裏拿走8.7萬億的收入,基本與地方性的一般性公共預算收入相當,也就是有官方發言人說的越一半的財政收入。但房企也不傻,自然希望把債務轉移到居民口,這也是過去十幾年居民負債激增的重要原因,本質還是政府部門向所有購房者征收的巨額隱形稅收。

但我們可以就看到2022年開始,土地出讓金開始大振幅下滑,原因也比較復雜:

1)居民杠桿基本見頂,剛好是居民負債穩定在62%左右以後,土地出讓金就增長不動,甚至開始快速下滑,稅收的藝術講究拔最多的鵝毛,聽最少的鵝叫,房地產這個工具絕對是現代宏觀稅負的典型代表,經常用到一個詞,中國的居民韌性強,但現在考慮到薪資收入占GDP的比重低,社會普惠的福利支出占GDP占比低,又有可以匹敵已開發國家的居民杠桿率,都說美國的居民杠桿高,次貸危機時可以達到90%以上,然而經過十幾年都已經下降到了70%左右,而中國現在已經63.3%了,就發展階段來說,已經高的離譜了,所以房地產作為稅收工具就自然無法運轉,居民接不住了。

2)一般情況下,居民扮演最終接盤的角色,然而2020、2021年還有一個不可能忽視的問題,就是曾經坐擁首付位置的某大暴雷,當然跟著暴雷的小開發商數不勝數,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爛尾樓激增,這就給居民接盤帶來了更大的不確定性,中國特色預售制風險和收益剝離太精明了,把居民都當傻子,然而大家不吃虧也很難發現問題,有人出了問題,必然導致其他人引以為戒,房地產的銷售,尤其是預售制多一分心,導致房企的龐氏信貸更難以維持,逐漸出現更大規模的房企暴雷,能拖到今天的高杠桿高周轉企業已經不得了了。但你要說還能貢獻多少土地出讓金,不給金融體系增加風險就已經是極限了,現在看來房企的規模性暴雷大頭還在後邊,這也是土地出讓金快速下降的另一個原因,至於保交付,且等著吧。

前面兩個是土拍下降的原因,而第三個則來分析土拍下降的影響,房地產下行明面上是經濟泡沫問題,在中國實際上還要再加一個地方財政困局,以及地方隱形債的問題,現在不止房企有風險,看起來大幾萬億,實際上相比於核心的財政困局反而是小問題,畢竟企業是可以破產的,地方隱形債務可是由地方政府擔保的,城投在2022年大規模拿地,根本沒能力開發和創造太多現金流來償付債務,本質是中國版本的地方財政赤字貨幣化,而賣地收入預計兩年就要腰斬,也就是4萬億左右的缺口,地方能勒緊褲腰帶過苦日子嗎?現在看很難,不大幅舉債擴張就不錯了。

結果就是地方隱形債務風險激增,這個問題僅靠2萬億的債務限額開啟可能遠遠不夠,畢竟這個只是置換高息貸款,現在地方要深刻認識到什麽叫做苦日子,當然不是只有他們過苦日子,居民在經濟增速放緩、高杠桿、收入放緩下更苦,相比來說有無限兜底的群體再苦能哭到哪裏呢?最終也還的是居民的負擔,以前的宏觀稅負也都是居民的財富。現在可以動用的資源越來越少,疊加經濟下行和風險頻發時,救其他方向都是效率極低的,反而給居民讓點利真就是一本萬利的刺激經濟政策,且不限規則,任何讓利方式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