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上觀新聞
11月16日—18日,2024中國醫藥工業發展大會與上海國際生物醫藥產業周將在上海張江科學會堂同期舉行。大會和產業周以「共創共享共贏,攜手新質未來」為主題,聚焦中國醫藥工業前沿技術創新與全球醫藥合作。
透過與國外企業的緊密合作,上海企業不僅推動了自身技術的國際化,也為全球醫藥健康領域的發展作出了貢獻。上海在全球生物醫藥領域的影響力日益增強,成為中國醫藥工業走向世界的創新策源地。未來,隨著更多創新藥械被國際認可以及合作的深入,上海有望在全球生物醫藥產業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多款上海創新藥進入國際市場
澤布替尼、替雷利珠單抗、本維莫德、特瑞普利單抗、呋喹替尼、斯魯利單抗……近年來,一批中國企業研發的創新藥越來越多地得到國際市場的認可。
以上海企業研發的三款創新藥為例,君實生物的特瑞普利單抗今年9月獲歐盟委員會批準,用於治療晚期鼻咽癌和食管鱗癌。它是首個獲批上市的以PD-1(程式性死亡受體1)為靶點的國產單抗藥物,已在中國獲批10個適應癥。
也是今年9月,和黃醫藥研發的呋喹替尼獲日本厚生勞動省批準生產及銷售,用於治療經治的轉移性結直腸癌患者。這款藥品已在美國、歐洲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獲批,成為上海首個出海全球美、歐、日三大主流市場的原創新藥。
今年1月,復宏漢霖的斯魯利單抗獲印度尼西亞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上市,用於治療廣泛期小細胞肺癌。這是國產抗PD-1單抗藥首次進入東南亞市場,也是斯魯利單抗首次在海外獲批上市。
復宏漢霖生產基地透過歐盟GMP檢查。
上海技術輸出授權占比全國最高
在創新醫療器械領域,國內企業也邁向了國際市場。深圳邁瑞的病人監護儀和穿戴監護儀、上海聯影的CT機、上海微創的彈簧圈栓系統……一批國產創新藥械成為「厚積薄發,中國創新闖四方」的代表。
中國生物醫藥創新能力近年來不斷增強,研發和生產能力不斷進步,技術和產品不斷提升,國產創新產品和在研醫藥技術越來越受到國際認可。
從近三年中國醫藥企業的技術輸出授權(license out)布局趨勢中,也可看出生物醫藥自主創新的國際影響力越來越大:2021年技術輸出授權總金額為13.85億美元,2022年升至27.71億美元,2023年達到41.96億美元;今年截至10月中旬,技術輸出授權總金額為37.09億美元。在全國各省區市中,上海的技術輸出授權金額占比最高,為38%;排名第二至第五的省市依次是四川(20%)、江蘇(13%)、北京(9%)和廣東(9%)。
近三年中國醫藥企業技術輸出授權(license out)的布局趨勢
外企在滬建全球「燈塔工廠」
在數碼化轉型賦能下,中國生物醫藥產業正在取得新突破,藥械智能化生產方式體現了全球智能智造發展的新風向。
加拿大科學家艾力斯·紮沃隆科夫創立的英矽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由生成式人工智能驅動,聚焦癌癥、纖維化、免疫、中樞神經系統疾病以及衰老相關疾病,推進創新藥物研發,已有10個經AI輔助發現的候選藥物獲得臨床前試驗批件。據介紹,英矽智能全自動化機器人實驗室是全球首個由人工智能驅動的自動化實驗室,透過將人工智能與自動化、機器人與生物學深度融合,實作了「高效變革藥物發現流程」與「全方位收集數據,最佳化人工智能演算法」的雙向促進與迴圈叠代。
紮沃隆科夫博士(左)與任峰博士在英矽智能全自動化機器人實驗室工作。
科赴中國有限公司的前身是強生消費者健康板塊,擁有美林、李施德林、邦迪等諸多消費者健康品牌。去年,科赴上海工廠成為全球「燈塔工廠」,也是上海市第四家「燈塔工廠」。這家工廠的李施德林產品罐裝線平均每分鐘生產近200瓶漱口水,日產量超過11萬瓶。倉庫區域采用智能倉儲物流系統,一年可節省超過12500盞燈的耗電量。生產園區透過太陽能光伏電板,每年為園區發電約39萬度。
近年來,中國在生物醫藥國際分工中扮演的角色愈加重要,中國藥械企業與跨國企業的合作更為緊密,跨國藥企堅定看好中國、持續深耕中國,中國藥械的國際化持續提升,將為全球健康貢獻更多的「中國智造」。
欄目主編:黃海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