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五代機問世已近20年,各國都在積極研發下一代戰機,第六代戰機的概念逐漸清晰。俄羅斯也不甘落後,米格-41戰機成為了他們對外展示的「第六代戰機專案」。
米格-41專案最早在2014年曝光,當時俄羅斯傳奇試飛員Anatoly Kvochur在接受采訪時提到了這款戰機,聲稱它能以4馬赫的速度飛行,並用來替換現役的米格-31。這個訊息引起了全球的關註,此後關於米格-41的資訊便不斷地在互聯網上流傳。
隨著時間的推移,關於米格-41的形象逐漸成型,人們對它的期待也越來越高。它被描述成一款能夠達到4馬赫速度的戰機,並擁有突破臨近空間作戰的能力,甚至能夠打擊衛星。臨近空間是指距離海平面20到100公裏的高空,這遠超現役戰機的飛行高度,大約是它們的十倍以上。
如此高的飛行高度和速度讓米格-41幾乎立於不敗之地。現代的防空導彈速度普遍在2~3馬赫,無法追上米格-41,而一般的防空導彈射高也只有2萬米到3萬米,根本無法攔截在20公裏以上飛行的米格-41。即使動用反導系統,也難以攔截它,因為反導系統主要針對的是沒有機動能力的彈道導彈,而米格-41作為戰鬥機,具有強大的機動性,難以被攔截。
除了速度和高度上的優勢,米格-41還能搭載反艦導彈,這意味著它能夠對航母發起攻擊,其4馬赫的速度更是讓任何艦隊防空系統都難以招架。如果俄羅斯真的造出了米格-41,毫無疑問,它將徹底改變現有的戰爭格局,人類將不得不圍繞它進行軍事改革。
然而,現實情況卻並非如此。米格-41的圖紙上所涉及的黑科技太多,以目前的科技水平,無論是俄羅斯還是其他國家,都無法制造出這樣的戰機。最關鍵的難題在於,如何讓飛行器在海拔20到100公裏高度飛行並保持機動性。
目前,只有中美兩國在進行相關研究。中國早在2017年就公開了「騰雲工程」專案,旨在研發空天往返飛行器,該飛行器能夠從地面直接起飛,並到達海平面20公裏到100公裏的高度。即使俄羅斯能夠研發出空天飛機,也離制造出米格-41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因為空天飛機僅僅能夠到達指定高度,並不具備4馬赫的速度。
雖然中美在空天飛機專案上有所進展,但距離實際運用還有很長的距離。俄羅斯方面甚至還沒有啟動空天飛機的相關專案。當然,世界範圍內也存在著能夠在海平面20到100公裏高度飛行,並達到4馬赫速度的飛行器,不過它們通常被稱為「導彈」。
導彈,尤其是彈道導彈,由於不需要考慮機動性,所以可以達到極高的速度。當飛行器速度達到4馬赫時,常規的氣動布局不再適用,需要重新設計氣動布局,以獲得機動性。這項技術的難度並不亞於人類從螺旋槳飛機到噴射式戰機的技術進步。
此外,4馬赫速度對飛行員的身體也是一項巨大的挑戰。雖然米格-41在緩慢加速並保持直線飛行時,飛行員能夠承受,但一旦進行機動,飛行員將無法承受巨大的壓力。因此,以人類目前的科技水平,根本無法設計出像米格-41這樣的戰機。
事實上,俄羅斯目前的科研能力,連制造出正常的五代機都十分困難,更不用說米格-41這種跨時代戰機了。蘇聯解體對俄羅斯科研實力的打擊是淪陷性的,當年蘇聯構建的覆蓋全國的軍工產業鏈被徹底斷裂,甚至很多武器的維護都需要烏克蘭的幫助。
在這種情況下,俄羅斯根本沒有能力生產出新一代戰機。例如,俄羅斯設計的蘇-57戰機,盡管已經設計出來,卻遲遲沒有服役。當前空軍領域已經進入五代機時代,只有五代機之間才能互相搶奪制空權,而俄羅斯目前的主力戰機還是蘇-35,並沒有大規模生產蘇-57。
這意味著如果俄羅斯與中國或美國爆發戰爭,將無法搶奪制空權。既然俄羅斯擁有五代機設計卻遲遲沒有服役,導致自身陷入劣勢,為什麽不批次生產蘇-57呢?唯一的解釋是,蘇-57戰機存在設計缺陷,無法滿足俄羅斯空天軍的需求。
甚至這款戰機是俄羅斯與印度合作研發的,最終印度也沒有選擇蘇-57。可見,俄羅斯在設計五代機方面都遇到了困難,想要設計出像米格-41這樣的六代機,就更加困難了。
米格-41的出現,或許只是俄羅斯用來吸引眼球,或用來獲取資金的宣傳手段,而真正的第六代戰機,還處於研發階段,離實際套用還很遙遠。無論如何,未來戰爭的走向,將取決於各國科技的發展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