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之戰,不僅是俄羅斯與烏克蘭之戰,更是美俄兩國軍備競賽的試金石,單論步兵戰車,俄烏兩國都擁有大量的 BMPs和 BTR型裝甲車,這一次的戰鬥,可謂是死傷慘重。這兩年來,俄羅斯至少折損了數千台步戰車,而BMP-1/2/3/3的步兵戰車,在戰鬥中的存活率更是不高。
相比之下,烏克蘭提供了來自西方的裝甲車,盡管「柳葉刀」對其造成了巨大的傷害。不過,在公開的戰鬥錄像中,還有2台M2 「」布雷德利,重創俄羅斯T-90,全身而退的例項。所以,現在網絡上有不少人說,歐美的步戰路線,比東方更好,更提倡拋棄既有線路。可是,真的是這樣麽?
為了回答這一問題,我們必須先簡要地考察一下東方和西方步兵戰車的發展方向。比如最受人矚目的履帶坦克,在東方和西方,都是從坦克的概念開始發展的。運兵車是冷戰時期軍隊機械化的結果,為的就是在最小的防禦裝備上,配備坦克,配合坦克,走上戰場。
所以,蘇聯BTR-50、美國的M-113等坦克,在運輸方面更多地側重於運輸,而忽略了其火力與防禦。一支M113型步槍可以搭載11名士兵,但是只能保護7.62 mm的彈藥,而且通常配備一挺12.7 mm的重機槍。而BTR-50的早期型號就更為驚人了,它可以搭載18個人。但是,由於軍隊的自動化,六十年代以後,蘇聯政府提出,新型的步戰車輛,在運輸車輛之外,必須具備足夠的火力,以便為步兵團快速推進。
此外,還要有一些反甲效能,這就是著名的BMP-1型步兵戰車的誕生。之後的BMP-2、BMP-3,基本上都是遵循這一原則。至於美國,直到七十年代,M-113才被淘汰,1976年,美國軍方提出,新型的坦克必須兼有步兵和偵察兩種用途,即為步兵提供後勤,也可以進行偵察,最終研制出了M2型布萊德利。
總體來說,蘇聯在T-62和T-72坦克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所以他們需要更多的是輔助和輔助,而輔助火力則是必不可少的,於是BMP-3裝甲車就配備了100 mm口徑的火炮。俄羅斯所裝備的BMP-3型步兵坦克,其主力為100 mm口徑加農炮和30 mm口徑機槍,也可以發射火箭彈。
而在西部,因為沒有體積上的優勢,他們還有一個很大的優點,那就是偵察,或者說是對局勢的敏感,這種敏銳的洞察力,可以讓他們的步兵,在歐洲大草原上,隱藏在森林和其他的障礙物中,為後面的戰鬥提供掩護,然後用機槍從側面攻擊。
因此,東方與西方的步兵與坦克之間的戰爭,實際上就是一場雄獅與猛虎的較量,一只雄獅絕對無法戰勝一頭猛虎。但是,就整體的戰鬥系統而言,特別是大型戰役而言,歐美的步兵戰車,從一開始,就把自己逼到了絕境。如果是在現代的軍隊中,M2或許還能偷走一台T-90和BMP-3,但在擁有強大感知力的坦克面前,一旦被擊中,就會被發現,這只會給後面的車輛帶來寶貴的資訊,讓他們以一敵二,甚至以一敵二之外,並沒有起到太大的作用。
俄烏戰爭中,M2型布雷德利之所以能夠從T-90背後發起攻擊,除了有無人機提供的資訊外,還有就是T-90戰車的出現。這是一個不得不承認的事實,那就是在一場大型的現代化戰鬥中,大型的裝甲部隊很難突破方圓百米的防線,而因為裝備精良的緣故,哪怕是最脆弱的地方,也能給西線帶來巨大的威脅。
而步兵戰車,顧名思義,就是為士兵們提供戰鬥輔助的載具,而在這場戰爭中,則是最激烈的戰鬥,而坦克的作用,就是將士兵們從一處轉移到另外一處,並且給予對方足夠的火力,而反裝甲,則是輔助。俄羅斯的BMP-3、中國的步兵坦克,都是如此。
而考慮到運送士兵的安全性,以色列在主戰坦克的基礎上開發了一輛母老虎裝甲車,這將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技術進步。盡管因為質素的提升,導致了軌域與空中運輸的靈活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但能夠抵擋住戰車與飛彈的突襲,無疑可以大大減少裝甲部隊在向前方移動時的死傷。在中俄兩國坦克的強力輔助下,這或許就是未來的步兵坦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