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經過仔細考慮以色列、英國和俄羅斯的不同選擇,中國空軍最終選擇了以色列「費「爾康」預警機計劃還選擇了俄制IL-76運輸機作為運載平台。這就是著名的「圓環計劃」。1999年10月,第一架在俄羅斯改裝的Il-76飛往以色列開始安裝「獵鷹」預警系統,但立即遭到美國的強烈反對。盡管遭到反對,該專案最終於2000年6月被叫停,一度被視為奇恥大辱。而二十多年後,再看失敗的「圓環計劃」,得失確實沒那麽簡單。
▲印度A-50EI預警機其實是攔截機中國
2002年以色列正式暫停「環計劃」並將保證金退還給中國後,印度空軍欣然接手了該專案遺產,最終耗資11億美元引進了3架A-50EI預警機。當然,A-50EI其實和俄羅斯自己的A-50預警機沒有技術聯系。它仍然是中國設計的IL-76和「獵鷹」預警系統的結合體。不過,當時印度裝備了大量的俄制Su-30,所以在A-50EI機身改裝專案中,就預留了資訊介面,用於指揮蘇-30。30.至此,除中國之外的各方都非常滿意:美國付出了極低的代價,成功阻止了中國獲得先進的預警機,還順手支援了印度;以色列並沒有讓半生不熟的裝備被摧毀。到你自己的手中。在這裏,成功高價出售,並得到美國的補償性援助;印度不費吹灰之力就獲得了三架先進的大型預警機;俄羅斯又售出3架IL-76,該專案直接經濟效益超過2.5億美元。只有中國浪費了寶貴的時間。
▲空警2000基本實作了原【環保計劃】的發展目標
但是中航工業很快就走出了專案失敗的陰影,【環保計劃】取得了進展」根據經驗,我們走上了國產預警機的自主研制之路。四架空警-2000基本實作了「環保計劃」的最初目標,實作了小型化。空境200有效彌補了前者的不足。2015年,空警500橫空出世,成為全球第三架現役三代預警機。比美國的E-2D和以色列的「海鷹」晚了不到5年。中航工業從預警機從零到與美國、以色列同行並列全球第一,僅用了15年左右的時間。這是一個非常巨大的改進。這個過程中的種種坎坷不言而喻,中航工業的努力也毋庸置疑,但最關鍵的是國內預警機的大量資源投入。這種非正常的投資正是因為「環保計劃」的失敗。也就是說,如果沒有「環保計劃」失敗的刺激,國產預警機不可能行動得這麽快。
▲空警500的精密程度很容易被忽視
國產軍用有源相控陣雷達的首次套用是在海軍的052C型驅逐艦上,但在服役之初非常不成熟。事實上,直到2009年,也就是第二批052C開工之前,才被認為基本可以使用。有趣的是,KJ-2000也恰好在2009年投入使用,開啟了未來天基有源相控陣雷達裝備的浪潮。從技術上來說,海空相控陣雷達雖然不同,但最基本的T/R模組是完全通用的。在當時海軍大型驅逐艦和空軍預警機等戰略裝備需求的刺激下,國家投入大量資源完成技術攻關。這是KJ-2000出現的最基本條件。與此同時,原本為「環計劃」準備的四架IL-76也進行了改裝,一切水到渠成。平心而論,多改裝幾架IL-76來增加KJ-2000的尺寸並不困難。然而,中航工業隨後將目光投向了KJ-200,這是外界沒有想到的。
▲中國其實有足夠的IL-76來擴大空警2000的規模
空警200的設計並不是很出眾。「平衡木」結構具有明顯的技術過渡特征,官方也從未隱瞞其作為KJ-2000輔助的定位。然而,就在KJ-200基本成熟時,預警機的作戰環境又發生了變化。第一代預警機只是天上飛的「雷達」。預警資訊會從預警機傳回地面控制站,由地面控制站處理(預警機本身基本沒有資訊處理能力),這與地面雷達本質上是一樣的。各站的工作模式沒有區別。第二代就是大家熟悉的E-3和A-50。預警機內部有資訊處理系統,可以獨立采集和處理空氣狀況。此時,它已成為「空中指揮部」。2008年前後,美國和以色列相繼推出第三代預警機。在高速寬頻的支持下,成功實作了海量資訊的瞬時傳輸,完成了向網格化、資訊化作戰節點的演進。這時,預警機再次向地面傳輸資訊,但響應速度快、資訊量大、反應靈敏。與第一代預警機的工作模式完全不同。
▲空警200的效能有些勉強,但還沒退役
在這樣的情況下,預警機小型化已經成為趨勢。世界上現有的三架第三代預警機均為中型。原因在於,在網格定位中,中型平台已經可以滿足預計的系統空間需求,從而顯著降低制造/維護成本,並且需要更少的起降硬件。至於續航力稍顯不足的缺點,也可以透過更大規模或者空中加油來彌補。中國在完成空境200的設計後,敏銳地意識到了這一變化,並將繼續利用空境200的Y83平台,在2012年完成空境500的進一步首飛。雖然輿論一度只將其視為新飛機作為新一代輔助預警機,美國空軍高級將領對空警500的評價反映了其真實水平:J-20、空警500和霹靂-15對中國空軍威脅最大的三件裝備,綜合威力位居世界前列。
▲配備航油連線管的機載預警-500
如果中國「環工程」順利完成,國產化工程必然啟動。在四架外包大型預警機的情況下,國產預警機獲得的資源註定是有限的。不僅很難快速達到現在的高度,而且也無法透過對預警機的深入研發來準確把握預警機的發展趨勢(事實上,印度空軍後來在預警機領域發展非常緩慢)預警機)。不滿意))。因禍得福,因禍得福,在這一刻展現得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