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問題,可是一個老大難的歷史糾葛。
1949年後,國民黨敗退台灣,沒想到一躲就是70多年。
但,兩岸骨子裏還是一家人。
二戰後,為遏制共產主義,美國開始「插手」台灣。
1954年,美國和蔣介石簽訂共同防禦條約,直接在台灣駐軍,擺明了就是要卡中國脖子。
到了21世紀,越來越明目張膽。
2022年,佩洛西竄訪台灣,往中國痛處捅刀子。
美國不僅不道歉,還接連批準對台軍售。
這操作,就像在火藥桶旁邊點煙,擺明了就是想制造沖突。
2016年上台後,蔡英文直接否認了「九二共識」。
中國大陸的立場很清楚:
和平統一是最好的選擇,但絕不排除用武力。
日媒,令人深思
戰爭,每個人都會不寒而栗。
近五年,台海軍事對峙頻繁,美國軍艦和軍機不斷進入南海、台海。
有意思的是,【日經亞洲】認為台海戰爭暫時不會爆發。
日媒【日經亞洲】,曾發表了一篇令人深思的文章:
「中國被6個戰爭風險區包圍。
分別是台海博弈、中印紛爭、中日矛盾、印巴對立、塔利班掌控下的阿富汗和南北韓對峙,而在5年內,先爆發戰爭的不是台海。」
【日經亞洲】認為,中國大陸近五年內不會武力收台,理由之一是要充分考慮台灣民眾的利益。
這話說得有道理。
一場戰爭的代價是巨大的。
中國向來強調以民為本,絕不會輕易讓同胞陷入戰火。
不過,【日經亞洲】提出的另一個觀點,就有些站不住腳了。
認為中國不敢出兵是擔心國際社會幹預。
俄烏沖突給全世界上了一課:
戰爭的代價誰來承擔?
死傷的是老百姓,損失的是子孫後代。
老百姓最怕的就是戰火連綿。
最關心的是生計、和平、發展。
戰爭的硝煙會散去,但死傷的生命、破碎的家庭,卻是永遠的傷痛。
經濟賬怎麽算?
台灣,是世界半導體產業的重要基地。
若發生軍事沖突,全球科技產業鏈將面臨災難性重創。
2021年, 台積電一年的營收就高達1.59萬億新台幣,一旦戰爭爆發,損失將是難以想象的。
更現實的是,台灣和大陸經濟深度捆綁。
2022年,兩岸貿易額突破3196億美元,互相依存度極高。
打仗?
無異於自斷經濟筋脈。
就像一對生意上的搭檔,刀兵相向是最蠢的選擇。
台灣是中國領土,台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任何外部勢力都沒資格說三道四。
就像一個家庭的家務事,外人憑什麽指手畫腳?
自1949年以來,統一就是一個不變的信念。
有意思的是,【日經亞洲】也給出了一個頗具深意的警告:
如果看不到和平統一希望,台灣可能會陷入一場誰都不想要的戰爭。
這話說到點子上了!
武力收?
那是最後的選擇。
誰不希望和平相處?誰不盼望共同發展?
中印之間
1962年,中印之間。
雙方就喜馬拉雅山區的400多公裏邊境線,爭來爭去。
2020年6月15日,加勒萬河谷的那場白刃戰,驚心動魄!
當晚,解放軍官兵在極其惡劣的高原環境中,以血肉之軀擊退了印度軍隊的挑釁。
截至2023年10月份。
中國在拉達克,部署了三個旅,而印度則布置了約200000人。
但盡管劍拔弩張,雙方都極力避免全面沖突。
印度國家安全委員會秘書處的潘卡吉·傑哈的觀點,很中肯:
加勒萬危機如果失控,很可能演變為全面戰爭。
幸運的是,雙方都保持了理智。
為啥雙方都不想把事情鬧大?
兩國家都是核大國,一旦全面開戰,將是災難性的。
都面臨國內發展,沒有精力也沒有必要打一場耗費巨大的邊境戰爭。
更關鍵的是,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中印兩國的經濟往來其實相當密切。
2022年,雙邊貿易額突破1359億美元。
打仗?
等於雙方同時開槍打自己的腿!
邊境較量會繼續,但都會控制在可接受的範圍內。
武力,從來都不是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
中日之間
1937年, 南京大屠殺——短短幾周內,日軍屠殺了超過30萬無辜平民。
這筆血債,中國人絕不會忘。
釣魚台,看起來不大,但意義可不小。
明明是中國的領土,可日本偏偏死咬不放。
從1971年,美國把這片島嶼歸還日本開始,中日拉鋸戰就沒停過。
從2012年開始,中國海警幾乎每個月都要在釣魚台海域巡邏。
日本人打什麽算盤?
無非是想借著美國,在這片戰略要地上占點便宜。
但中國豈是好惹的?
軍事專家分析,釣魚台不僅是領土問題, 更是關乎中國海洋戰略通道。
誰控制了這裏,誰就能在西太平洋有更大的戰略主動權。
侵略者最終都要付出代價。
當年日本軍國主義橫行時,多麽囂張;
可最後,還不是被打得落花流水?
現在的日本, 表面上裝得很斯文,背地裏打的那些小算盤,中國哪能看不透?
釣魚台之爭,說白了就是主權和尊嚴的較量。
中國人記性好,對那段屈辱的歷史記憶猶新。
日本想輕易賴掉?
沒門!
日本前外交官金原伸勝:
「中國不會為了釣魚台與日本開戰,如果中美就台灣問題發生沖突,中國肯定會就釣魚台與日本交手。」
印度和巴基斯坦
1947年8月14日和15日,印度和巴基斯坦先後宣布獨立。
當時,根據宗教信仰將印度次大陸一分為二:
以穆斯林為主的巴基斯坦,和以印度教為主的印度。
這一劃分本身就是一個定時炸彈,埋下了沖突的種子。
最激烈的矛盾,集中在克什米爾地區。
自獨立以來,印度和巴基斯坦,已為這片土地進行了四次大規模武裝沖突:
1947年、1965年、1971年和1999年。
宗教,是這場沖突的另一深層次原因。
兩國不僅在領土上對立,在文化和信仰上的分歧也極其尖銳。
更令人痛心的是。
1971年,在印度支持下,東巴基斯坦脫離西巴基斯坦,成立了孟加拉國。
這一事件,被巴基斯坦視為奇恥大辱,進一步加深仇怨。
兩國都有核武器。
這使得任何軍事沖突,都可能演變為災難性的核戰爭。
據統計, 印度有156枚核彈頭,巴基斯坦有165枚,足以在幾小時內造成淪陷性的後果。
盡管如此,這兩個鄰國間,也並非完全沒有和解的可能。
雙方都意識到,持續的對抗只會傷及自身,和平與合作才是最終出路。
但要真正化解七十多年的恩怨,談何容易?
阿富汗
阿富汗,像是永遠在打仗,外號帝國墳場。
為啥叫這個名字?
因為歷史上,蘇聯、英國、美國輪番進攻,都栽在了這片土地上。
先是英國人殖民,後來蘇聯入侵,接著美國打了20年阿富汗戰爭。
2021年,美軍狼狽撤離,塔利班又重新掌權了。
塔利班是咋回事?
這幫人信奉極端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對女性管控特嚴。
女孩子基本上就別想上學了,不能工作。
出門還必須有男性親屬陪同。
根據聯合國數據, 現在阿富汗97%的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婦女和兒童受影響最嚴重。
但奇怪的是,阿富汗人似乎已經「習慣」了這種生活。
為啥?
因為他們經歷的戰爭實在太多了。
歷史上,阿富汗從來就不是一個好統治的地方。
地形復雜,多山。
各個民族割據,部落林立。
塔利班能重新掌權,不僅僅是武力問題,更是社會結構和部落傳統的結果。
在那裏,宗教和部落傳統比現代國家制度更有影響力。
他們更願相信傳統的酋長和宗教領袖,而不是現代政府。
經濟上,阿富汗現在基本靠國際援助茍延殘喘。
但,阿富汗人似乎對此已經麻木了。
北韓半島
北韓半島,是一個火藥桶,隨時可能引爆!
尹錫悅,儼然是一個親美派。
他上台後的對外政策,簡直就是往美國懷裏拱。
軍演可不是鬧著玩的。
每次都是實彈實裝,針尖對麥芒。
北韓是咋看的?
無非就是你越界一步,我就炸!
南韓這邊有美國的核保護傘,北韓則有核武器和中國這個盟友。
雙方隨時可能一言不合就開戰。
軍事專家普遍認為, 北韓半島,是全球最有可能爆發戰爭的地區之一。
為啥?
因為這裏不僅僅是兩個國家的對抗。
更是美國、中國、俄羅斯等大國利益的角力場。
一個不經意的軍事誤判,就可能引發一場災難性的戰爭。
只是遲早的問題
台灣,是中國最敏感的一根神經!
是家務事,只是遲早的問題。
解放軍在台海地區的軍事實力,碾壓台灣,光是常規軍事裝備就有絕對優勢。
解放軍現役軍人約250萬人,台灣只有16萬。
解放軍有數千架各型戰機,台灣只有幾百架。
一些專家認為,解放軍完全有能力在24-48小時內控制台灣。
如果發生武統, 解放軍可以迅速癱瘓台灣的防空系統、通訊網絡和關鍵基礎設施。
解放軍已在台海進行了大量針對性軍事演習。
台灣當局越是蹦跶,統一的可能性就越大。
一旦這條線被觸碰,武統將是唯一選擇。
台海一旦開戰,美國雖然可能會提供軍事援助,但絕不會直接與解放軍發生正面軍事沖突,風險和代價太高。
話說回來,台灣問題不是今天才有的。
從1949年分離到現在,已經75年了。
但血濃於水的民族認同感,註定這個家終將團圓。
美國再怎麽從中作梗,也阻擋不了歷史大勢。
最關鍵的是,兩岸同胞都盼著和平、發展。
戰爭對誰都不是好事。
現在的關鍵,是如何體面、和平地走到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