轟-20可能真的不用有了!長期以來,它一直被認為是補完解放軍戰略打擊能力的最後一塊拼圖,也因為其代表攻勢作戰的意義而備受矚目。可近年來隨著各種大型隱身無人機、高超音速飛行器和臨近空間飛行器雨後春筍般冒出來,事實上已經達到了代替轟-20的效果,特別是這次中科院「錢學森科技攻關青年突擊隊」開發的高超音速寬域飛行器,幾年來完成了5類9次試驗,率先完成全球首次臨近空間發射航空器的跨域機動和著陸返回。
(可以很明顯看到MD-19的標識)
高超音速飛行器毫無疑問是航空、科研和軍事的未來主要發展方向,中科院就這麽不聲不響地來到了引領高超音速飛行器發展的第一梯隊,不但意味著領先地位,而壞處就是「摸著鷹醬過河」這個玩笑,以後可能就不能說了,因為前方一片空白,再也沒什麽可以借鑒的了。
12月15日,中國科學院與湖南衛視聯合拍攝制作的系列宣傳片【以先輩之名 立時代新功】播出第一集,結果上來就整了個大的,節目表示「錢學森科技攻關青年突擊隊」自主研發的寬域飛行器在六年時間裏,完成了9次飛行試驗任務。
相應的內容也很敞亮,直接就是標著MD-19的寬域飛行器進行飛行測試的實拍畫面,高畫質程度簡直「令人發指」,明明白白地把如此先進的真家夥亮出來給人看,實在讓人有一種「過於落後可以展示」的感覺。
(應該是MD-19上的網絡攝影機拍攝,可以看到V型尾翼和開啟的減速板)
臨近空間一般指的是海拔20公裏到100公裏之間的高度,不過這個標準並不統一,美國的定義就是20公裏到120公裏範圍。臨近空間的高度超過傳統航空器的最大升限,又低於人造衛星的最低軌域高度,標誌著臨近空間有著大氣密度低、溫度變化劇烈和高強度紫外線輻射和宇宙射線輻射等特點,設計制造可以在臨近空間活動的飛行器,首先如何保證發動機正常運作就是難點,其次為了保證能量需要攜帶大量燃料,反過來會增加全重,影響飛行器的飛行效能,對材料、能源、導航和空氣動力等諸多方面都是巨大考驗。
從此次亮相的MD-19,以及在2022年珠海航展上曾出現的MD-22「鳴鏑」來看,中科院肯定已經解決了這些技術難關。而具體效能,出現在節目中的MD-19目前仍無可靠的訊息,倒是「鳴鏑」出現在珠海航展時有過這方面的介紹,或特許以從中窺得一二。
(出現在珠海航展的MD-22「鳴鏑」)
根據當時的展板資訊,「鳴鏑」長10.8米,寬5.4米,自重1噸,最大起飛全重4噸,最高速7馬赫,航程8000公裏,屬於一種可以在臨近空間重復使用的高超音速平台,特別是可以自主起飛或采用火箭助推起飛,意味著可以相容不同發動機——也就意味著會有不同的用途。
從宣傳片的畫面來看,MD-19被掛在「雙尾蠍」無人機上進行空射測試,肯定沒有十多米的體格,加上註明測試時間是2020年,那麽可以推測MD-19是MD-22「鳴鏑」的前代,或者成比例縮小版,用於測試和驗證氣動外形設計等。
4噸,7馬赫,8000公裏,這幾個指標無不說明「鳴鏑」有使用大中型戰機進行投放的能力,甚至曾經出現氣球投放寬域飛行器的畫面,說明戰術靈活性非常可觀,而另一個耐人尋味的細節,則是「鳴鏑」這個名稱的由來。
「鳴鏑」也就是「響箭」的意思,射出後可以產生尖銳的聲音,有的還塗有磷粉,與空氣高速摩擦時會發出亮光,有指示訊號或傳達命令的功能,取這麽個名字,莫不是暗示當它出現的時候,也是某種訊號嗎?
(氣球投放寬域飛行器,當時引起西方媒體一陣驚嘆)
基本可以確定的是,可以在臨近空間自由活動的「鳴鏑」具有獨特的戰術價值,傳統航空器和航天器都難以在這個區域內長期行動,但高超音速寬域飛行器卻不受限制。
如果真的可以達到3噸有效載荷,去掉燃料和其他載荷外,保持1到1.5噸的彈頭大概不是問題,而且相比起可能是隱身飛翼、亞音速的轟-20,「鳴鏑」這類寬域飛行器擁有更加驚人的速度,不僅能承擔戰略轟炸和遠端精確打擊,扮演軌域轟炸機的角色,偵察、監視、快速投送力量等任務也不在話下。
從東風-17到「鳴鏑」,其實也可以看出來,解放軍在不斷豐富和完善常規打擊能力,這個能力越多越難以攔截,對手進行防禦和試圖先發制人就越難以實施,結果就是不但提高了常規武器打擊能力,戰略威懾能力也進一步提升。
(「鳴鏑」只是其中一種)
更值得註意的是,「鳴鏑」絕不會是最後一款臨近空間寬域飛行器,在它之後會有更多、更快、功能更強大的飛行器出現,而空天飛機這類可在天地間無障礙快速往返的新一代飛行器,或許就會從「鳴鏑」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