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第一島鏈被封,台只扛了三天,賴清德主動示好,準備迎接大陸訪團

2024-12-16軍情

在台灣遭遇空前強大軍事壓力的72小時裏,賴清德一定坐立不安,寢食難眠。

面對解放軍設立的7個空域保留區和90艘艦艇的圍堵,所謂「台獨」的強硬姿態瞬間瓦解。

這三天裏,外界的關註熱度在不停攀升。

大陸軍艦嚴陣以待,占據了第一島鏈的制高點,連日本、菲律賓也被牢牢釘選在震懾範圍內。

大陸海空軍力量如此密集,卻遲遲不見軍演的通知。

這不禁讓人想起賴清德前幾天存取夏威夷和關島的路上,故作鎮定地派出四架F16V戰機護航的場景。

四架戰機在浩瀚的太平洋上飛行,就像幾只膽怯的小鳥,在巨龍的註視下惴惴不安。

大陸軍艦的戰略布局令人咋舌。

90艘海軍和海警船只,三分之二還都是海軍主力艦艇。

這樣的兵力配置,讓人忍不住想象一下,如果它們在台海展開實戰,會是怎樣一番驚心動魄的場面。

台島上的氣氛一定格外凝重。

一位台灣高級安全官員坦言,這次大陸軍艦的部署規模遠超「聯合利劍2024A、B」。

這種前所未有的壓力,讓台當局不得不重新思考他們的對大陸政策。

山東艦在西太平洋的遠洋演練,已經證明了它控制第二島鏈的能力。

隨著福建艦的下水,中國已經邁入三航母時代。

這意味著大陸在遠海作戰能力上又邁出了一大步。

三天的等待,就像一場無聲的較量。

大陸在等,等著看賴清德的態度。

而賴清德也在等,等著看大陸的下一步行動。

最終,台當局選擇了讓步。

雙城論壇成了緩和局勢的突破口。

台當局一改此前要取消論壇的強硬態度,主動表示要「大開城門」迎接大陸訪團。

這個轉變來得如此突然,卻又在情理之中。

陸委會發言人梁文傑的發言格外謹慎。

他強調要「營造兩岸關系的和諧氣氛」,這樣的用詞與賴清德此前在海外的強硬表態形成鮮明對比。

台當局的這個決定很有意思。

它承認了一個現實:在絕對的實力面前,所有的叫囂都是徒勞的。

那些喊著「備戰」口號的人,內心究竟有多虛,這一刻暴露無遺。

這次軍事圍困的影響遠不止於此。

它向整個第一島鏈傳遞了一個清晰的訊號:大陸已經具備了全面控制這一區域的能力。

日本、菲律賓,甚至是美國,都不得不重新評估他們的策略。

美國正值政權交接的關鍵時期。

拜登政府雖然忙於應付特朗普,但對台海問題的敏感度絲毫未減。

大陸這次的軍事行動,恰到好處地提醒了美國:台灣問題是一條不能觸碰的紅線。

特朗普的態度更耐人尋味。

他在競選時就對台灣地區表現出明顯的不屑。

如果他重返白宮,賴清德的處境只會更加尷尬。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次的軍事威懾達到了預期效果。

它不僅迫使台當局低頭,更重要的是展示了大陸解決台灣問題的決心和能力。

台海局勢的走向已經很明顯。

只要雙城論壇順利召開,兩岸關系就有了緩和的契機。

至於台灣問題的最終解決,時間表已經掌握在大陸手中。

戰爭從來都不是最佳選擇,和平統一始終是兩岸民眾的共同期望。

但這次的軍事震懾證明,和平必須建立在實力的基礎之上。

台當局應該認真思考這次事件的深層含義。

在大國博弈的棋局中,台灣不過是一枚棋子。

妄圖挑戰大陸的底線,只會讓自己陷入更加被動的境地。

如今的台海形勢,就像是一場精心編排的戲劇。

台當局的每一個決定,都在大陸的預料之中。

所謂的「台獨」,不過是一場註定失敗的幻夢。

倒數第三天的新聞還在刷屏的時候,誰能想到事態會如此戲劇性地轉變?

這讓人不禁想起一句老話:在絕對的實力面前,一切的抵抗都是徒勞的。

這場較量的結局似乎已經註定。

當台當局決定「大開城門」的那一刻,就已經承認了一個事實:兩岸統一是歷史的必然。

這個行程,或許會比很多人想象的更快。

最後的問題是:在這場沒有硝煙的較量中,台當局究竟學到了什麽?

這或許才是值得所有人深思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