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買不到F-35戰機都轉而采購殲35?殲35戰機的出口之路沒那麽平坦!

2024-12-18軍情

買不到F-35戰機都轉而采購殲35?殲35戰機的出口之路沒那麽平坦!

中國造了個厲害的家夥,殲-35,第二個擁有兩款五代機的國家,聽著就牛,但這家夥能不能賣出去,賣給誰,能賣多少錢,才是真正的問題。

殲-35,能賣給誰?

這玩意兒出來,大家就開始猜,這殲-35會不會像-35那樣滿世界都是,那些買不到-35的國家,會不會轉頭就來買殲-35,畢竟便宜點,感覺好像挺有道理,但仔細想想,好像又不是那麽回事兒。

拿塞爾維亞來說,跟中國關系鐵著呢,防空系統都是中國造的,買個飛機好像順理成章,結果人家買了法國的陣風,這說明啥,說明買武器不光看關系,還得看政治,塞爾維亞在歐洲,北約國家包圍著,歐盟看著呢,不可能讓他徹底倒向東方,這軍火買賣,裏面的彎彎繞繞多了去了。

塞爾維亞買了陣風,基本夠用了,除非北約解體,歐盟散夥,不然他也沒啥升級的必要了,畢竟周圍都是北約國家,再怎麽折騰,也就是個小角色,胳膊擰不過大腿。

還有北韓,中國的鄰居,維護東亞穩定是中國的基本原則,要是北韓有了幾十架殲-35,那還得了,說不定真敢去打首爾,這可不是誰想看到的,有些國家,就算有錢,也不能賣。

軍火買賣,背後的那些事兒

軍火這東西,不像白菜蘿蔔,想買就買,想賣就賣,這裏面的道道可深了,涉及到政治、經濟、軍事等等各種因素,可不是簡簡單單的買賣關系。

你想啊,這武器賣出去了,萬一哪天用在你頭上,那豈不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得慎重,得考慮各種後果。

-35是繞不開的話題,美國賣-35,那是挑肥揀瘦,不是誰想買就能買的,還得看你是不是聽話,是不是跟美國一條心,不然,就算你再有錢,也別想買到。

中國賣殲-35,也得考慮這些因素,不能光想著賺錢,還得考慮國際影響,地區穩定,這些都得考慮進去。

梟龍3開始,中國武器就不再是廉價貨了,賣給泰國的,單價超過500萬美元,巴基斯坦買的殲-10,4000萬美元以上,這還是友情價,算上培訓、武器、備件、維護,單價9300萬美元,這殲-35,五代機,肯定更貴,那些經濟落後的國家,比如柬埔寨,根本買不起。

誰會是潛在客戶?

歐洲國家和東南亞國家,基本不可能買殲-35,經濟不發達的非洲國家也買不起,南美也就巴西有這個財力,但美國肯定施壓,除了巴基斯坦,也就中東土豪有點可能了。

沙特?有錢,但美國基地在那兒杵著呢,肯定不行,沙特是遜尼派老大,它不買,其他海灣國家估計也懸,中東這條路,也走不通。

最後的希望在哪裏?

阿爾及利亞、埃及、伊朗,這三個國家似乎有點希望,阿爾及利亞一直用俄羅斯的武器,蘇-30、米格-29、蘇-34,甚至可能買了蘇-57,伊朗也喜歡俄羅斯的重型機,埃及?

埃及背後有中東土豪撐腰,還得面對以色列,有錢,也有需求,但美國肯定從中作梗,這殲-35想賣出去,還真不容易,路漫漫其修遠兮。

埃及想買殲-35,估計得頂著美國的壓力,這其中的博弈,肯定很復雜,美國肯定不願意看到中國武器進入中東,影響它的地位,這筆交易,能不能成,還得看埃及的決心,以及中國和美國之間的博弈。

軍售背後的博弈

國際軍火市場,就像一個巨大的棋盤,各國都在上面下棋,你走一步,我走一步,互相試探,互相牽制,這殲-35想賣出去,就得在這個棋盤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美國肯定不會袖手旁觀,它會想方設法阻止中國武器進入國際市場,尤其是那些對它有戰略意義的地區,比如中東,這殲-35想賣到中東,難,非常難。

俄羅斯也是一個重要的玩家,它跟中國既有合作,也有競爭,在軍火市場上,它也是一個強勁的對手,中國還得提防俄羅斯,別讓它搶了生意。

合作與競爭

中國可以跟一些國家合作,共同開發武器,或者提供技術支持,這樣可以降低成本,也可以擴大市場,可以跟巴基斯坦合作,讓它成為殲-35的地區維護中心,這樣既能幫助巴基斯坦提升軍事實力,也能促進兩國關系,還能開啟市場,一舉多得。

合作也伴隨著競爭,有些國家可能只想買技術,不想買成品,這就需要中國把握好平衡,既要合作,也要保護自己的利益,不能讓技術白白流失。

未來之路,何去何從?

殲-35的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它能不能在國際市場上站穩腳跟,還得看中國如何運作,如何應對各種挑戰。

這其中,既有機遇,也有挑戰,機遇在於,國際市場對先進武器的需求越來越大,中國可以抓住這個機會,擴大市場份額;挑戰在於,國際競爭越來越激烈,美國等西方國家肯定會對中國進行打壓,中國需要做好應對準備。

除了賣整機,中國還可以考慮賣零部件、賣技術,或者提供維護服務,這樣可以降低門檻,吸引更多客戶,也能增加收入,要靈活多變,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下來。

這就像一場馬拉松,誰能堅持到誰才能笑到中國需要有長遠的眼光,做好規劃,一步一個腳印,才能最終贏得勝利。

這其中也充滿了變數,國際形勢瞬息萬變,誰也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麽,中國需要保持警惕,隨時做好應對各種變化的準備,這才是長久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