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媒體【政治報】最近的一篇文章中,預測了2025年可能發生的「黑天鵝事件」,其中提到中美之間可能會爆發軍事沖突。這個預測確實讓很多人感到意外,畢竟主流觀點認為中美不太可能開戰,尤其是在第一島鏈附近,美國幾乎沒有勝算。然而,既然是黑天鵝事件,就意味著總有意外發生。
復旦大學的一位沈姓教授曾提到,在一種情況下,中美有可能直接爆發沖突,那就是中國的經濟逼近美國,而軍事實力仍然遠遠落後。這種觀點值得深思,因為戰爭的根本是追求利益,而直接因素則是雙方徹底中斷對話。目前來看,中美之間的對話通道依然保留,而且中國的軍事實力在近海區域甚至還有主場優勢,所以美國贏不了。
從2016年開始,中國的主場優勢已經從1500公裏延伸到了現在的2500公裏。當時中國只有幾十枚東風-21D導彈,現在則大量服役了東風-17和東風-26導彈,尤其是東風-17,堪稱新一代航母殺手。這款導彈是世界上首款可以投入實戰的高超音速武器,彈道詭異,幾乎全程都能保持5馬赫以上的高超音速,射程達到2500公裏。這意味著只要美軍航母離開關島,就有可能遭到東風-17的火力打擊。美軍有11艘航母,但戰時最多只能在亞太地區部署5艘。而美軍航母的打擊範圍只有1000公裏,也就是說中國至少有1500公裏的不對稱優勢。
特朗普是個商人,講究利潤,他當然知道這些情況。更奇怪的是,【政治報】之所以把中美開戰列為「黑天鵝事件」,原因竟然是美國無法推高台灣局勢。這讓人懷疑這家美媒的專業性,或者是這篇文章就是寫給賴清德看的。自從2024年中國在台海周邊舉行三場演練之後,美國幾乎毫無作為,這也再次說明美國不可能為了台灣而親自下場。
這兩年,中國多款新型裝備相繼問世,改變了戰爭模式。055萬噸驅逐艦、076兩棲攻擊艦、六代機以及福建艦的出現,都讓美軍首次遇到勢均力敵的對手。早在1953年,美國就和台灣地區簽訂了秘密軍事協定,規定美軍應當協防金門、馬祖、大陳、澎湖和台灣等島嶼。但過去和現在,美軍都毫無作為,難道未來就能替你擋槍子?
055萬噸驅逐艦的出現為中國發展航母創造了很大的空間,甚至可以說,055萬噸驅逐艦就是為了鷹擊-21而研制的。沒有055,中國可能都沒有機會研制航母。美蘇時期,兩國的軍事策略就是針鋒相對,你發展了航母,那我也發展航母。但在美國已經有了11艘核動力航母的情況下,中國不論再怎麽發展,都很難趕上。於是,中國選擇了從航母的軟肋入手,將東風導彈搬到海軍艦艇上,東風-21D的艦載版本鷹擊-21就此誕生。
只要055萬噸驅逐艦航行到哪裏,美軍一旦在1000公裏範圍內,就會處在055的火力打擊內,而美軍艦載機卻打不到055。一艘055就能對抗整支美軍航母編隊,只要擁有4-5艘055,理論上就能在亞太地區抵消美軍航母的威脅。而現在中國已經有了8艘055,還有8艘正在建造,美軍還敢在近海打一仗嗎?
對於中美關系來說,未來的幾年將是關鍵。雖然經濟上的競爭不可避免,但軍事沖突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最佳方式。中美之間的對話通道依然存在,雙方應該透過對話來解決分歧,而不是走向極端。畢竟,和平與發展才是全球共同的願望。
在這個過程中,中國的發展不僅是為了自身安全,也是為了維護地區的穩定。中國在軍事技術上的進步,不僅提升了自身的防禦能力,也為世界和平貢獻了一份力量。面對復雜的國際形勢,中國始終堅持和平發展的道路,希望透過合作與對話解決爭端,而不是訴諸武力。
回顧歷史,我們可以看到,每一次軍事沖突的背後都有深層次的原因。中美之間的關系復雜多變,既有合作又有競爭。在全球化的今天,任何一方都不可能獨善其身。因此,雙方應該加強溝通,增進互信,共同應對全球挑戰,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貢獻。
最後,我們要認識到,軍事沖突並非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中美之間的競爭固然存在,但合作的空間更大。透過對話和合作,雙方可以找到更多的共同點,推動雙邊關系向前發展。希望未來的中美關系能夠更加健康穩定,為全球和平與發展註入新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