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水面有1塢5神盾,水下為何不能有1車間8黑鯊?

2024-07-22軍情

在全球視角下,單個的資訊片段可能只是令人感到驚異,但當這些資訊串聯起來後,它們的震撼力足以令人瞠目結舌。首先,從衛星影像觀察到,在過去15年中,某國某工廠區域已經下水了約6艘135米級的大型潛艇,並在此期間還下水了6至8艘110米級的較大潛艇。很明顯,135米級的潛艇屬於戰略導彈潛艇;而110米級的顯然是攻擊潛艇。這些潛艇,不論是12艘還是14艘,都屬於第二代或第二代改進型,與數量較少的第一代潛艇相比。這些潛艇的生產和舾裝過程主要在老廠區進行,盡管潛艇的合體建造是在防衛星偵察的封閉廠房內進行的,但舾裝和核反應堆安裝卻完全是在室外的開放式幹船塢,甚至是在舾裝碼頭進行的,這使得所有進行舾裝的潛艇都能被衛星觀察到。

這些潛艇的中後部有明顯的長方形開口,這顯然是為了將核反應堆的核心部件最後移入潛艇後再進行焊接封閉;而大量從側面冒出的蒸汽則表明核反應堆裝置和內部舾裝已經完成,核心已啟動,多余的蒸汽被直接釋放,意味著潛艇即將交付給使用者。如此一來,透過衛星視角,不僅可以判斷潛艇的生產數量,還能準確掌握每艘新潛艇的建造進度;甚至可以透過開口的大小大致判斷潛艇的基本深潛效能。然而,自去年起,隨著新廠房的首批潛艇下水,情況有了根本的變化。與過去15年平均每年僅下水1艘的產能相比,去年一年就下水了至少3艘,這還只是白天衛星能觀察到的。如果考慮夜間潛艇的下水,數量可能更多。值得註意的是,即便是維珍尼亞級潛艇,也只能勉強維持平均每年下水1艘的最高速度,未來甚至可能降至每1.5到2年下水1艘;而新廠房的生產線一開始就實作了每年下水3艘的速度,是維珍尼亞級的3到4倍;隨著生產線的日益熟練,未來每年下水6到8艘也不足為奇。這將使全球兩強的潛艇生產速率形成巨大的不對稱。更令人震驚的是,這3艘潛艇下水後很快就消失了,被認為是直接交付給使用者。與以往露天舾裝至少需要一年的傳統做法相比,這無疑是技術的革命性進步,表明從新廠房下水的潛艇可以立即啟堆出海。

其次,新興大國竟然公開宣布將進行新型潛艇的6000米級實際下潛測試,這是指新式實驗潛艇,而非蛟龍等深海探測器。鑒於3000兆帕級的特種鋼可以承受高達30萬米的水壓,6000米深度的挑戰似乎並不遙遠。因此,這批新潛艇可能在1500米深度達到45節以上的超高速。再者,首次公開的射程至少為3XX公裏的超級尾流自導魚雷在擊中目標後的猛烈爆炸場景,加上未來潛艇將標配32管垂直發射系統和8管魚雷發射裝置,這種40管的反艦反潛反衛星全能火力遠超過僅有4個魚雷發射管、最大下潛深度350米的維珍尼亞級,使後者看起來不過是玩具。

#深度好文計劃#最後,如果水面有「1塢5神盾」,水下為什麽不能有「1車間8黑鯊」呢?這還未計入完全升級後的老廠區,同樣能每年生產6艘以上的傳統潛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