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軍情

回顧1953年北韓停戰談判——領土變小了,金日成認為占了大便宜?

2024-07-21軍情

1953年7月27日上午10點,歷時兩年多的北韓停戰談判最終在這一天畫上句號。當時擔任「聯合國軍」總司令的克拉克在簽訂停戰協定時表情嚴峻,而金日成在簽字時則顯得幹練而高興,因為他覺得在這次停戰協定中占了上風。

談判歷經漫長歲月,一直是邊戰邊談的狀態。克拉克任職之前,李奇微態度極為強硬,每當美方提案被拒絕時,就會囂張地說「讓飛機和大炮來辯論」。

顯然,美方采取的策略是邊打邊談,試圖透過戰場上的優勢來增強談判桌上的籌碼,爭取更多利益,同時避免深陷戰爭的泥潭,因為美軍已經有過作為侵略者陷入泥潭的經歷,對此頗為忌諱。

美國人的狡詐

在這裏,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有趣的現象:既然美方不願意簽訂停戰協定,為何又會主動發起停戰談判?這正是美國人狡詐的地方,談判的發起既有政治動機,也有軍事考量。

首先,「聯合國軍」在1951年6月下旬透過蘇聯首次向中朝提出停戰談判,這是一個關鍵的時間點。

在第五次戰役前,誌願軍的表現如破竹之勢,逐漸在北韓戰場上占據主動。但在第五次戰役中,誌願軍在美軍手中吃了虧,主要是因為補給線問題,導致誌願軍只能持續進攻七天,而李奇微洞悉了這一點,制定了有效的戰術。

另一個問題是地形因素,三八線以北多山,不利於現代化機械化部隊發揮作用,但三八線以南的平原則讓美軍得以發揮其機動性和空中優勢,導致誌願軍進攻受阻,不得不撤回三八線以北,形成僵持局面。

第五次戰役於6月10日結束,緊接著「聯合國軍」便提出停戰,這顯示出美軍見到僵局後的退縮心態。畢竟,幫助李承晚不是出於情誼,而是出於利益考量,繼續戰鬥看似無益,因此產生退意。

其次,美軍在裝備和支援上具有明顯優勢,擁有堅實的工業基礎,這在長津湖戰役中的三炸水門橋事件中可見一斑。

韓戰留下的「範弗裏特彈藥量」名詞表明了美軍的物資充足,可謂彈藥浪費。因此,抗美援朝戰爭被視為一場極不對稱的戰鬥,而誌願軍的勝利則被視為奇跡。

誌願軍之所以能在這場戰爭中取得勝利,背後原因復雜,但一個關鍵因素是美軍雖強大,但有明顯弱點,即怕死。美軍因侵略性質受國內強烈反對,戰場若不順或傷亡巨大,會增加美國總統的政治壓力。加之誌願軍對待俘虜的優待政策,美軍深知此點,戰場上仿若上班,有時候只是按部就班,敗退便投降。

因此,美方擔憂戰事僵持對其不利,轉而成為李承晚的打手。但新的分界線問題成為焦點,美方希望按現有陣地劃界,而中朝堅持以北緯38度線為界,重歸舊境,但李奇微拒不退讓,堅持戰鬥。

韓戰之前,38度線是南北韓的歷史界線,兩國之間清晰分隔。

中朝的要求合情合理,而美方無理取鬧,李奇微因此拖延時間,我軍已預備發動第六次戰役。

隨後雙方繼續交戰兩年,在此期間,盡管蘇聯名義上支援誌願軍,但代價巨大。蘇聯援助下誌願軍裝備越來越先進,美軍越打越失去優勢。

王耀南後期加入戰爭,誌願軍的坑道作業日益完善,幾乎形成地下交通網絡。隱蔽的補給線和堅固的坑道讓美軍炮火威力大減,優勢不再明顯。

最終,美軍渴望結束戰爭,撤離北韓。但李承晚不願意,因為缺乏美軍支持的南韓軍如無牙虎,金城反擊戰中表現狼狽。

美方再次啟動停戰談判,態度轉變,邊界線問題不再固執。但新的三八線與原38度線不同,呈彎曲狀。

這條線雖看似簡單,但對兩國影響巨大。按此線劃分,北韓領土面積雖減少,但得到的是肥沃平原,延安半島、甕津半島及重要的開城。

金日成對此表態高興,因為北韓多山,少平原不利於耕種。新分界線讓北韓近漢城,從戰略上看,這是歷史決策的天然優勢。#深度好文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