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以此文紀念中國人民誌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
客觀地說,在韓戰中,美第8集團軍歷任的四位司令官都不是善茬,不然,他們也不會被派到北韓來。可是,無論這四位司令官再有「精妙戰法」,卻一一敗在了誌願軍手下。
從韓戰爆發始,到 1953年戰爭結束,美第8集團軍一共有五位司令官,他們分別是:
華爾頓·哈裏斯·沃克
法蘭·威廉·米爾本
馬修·邦克·李奇微
占士·奧爾沃德·範佛裏特
麥斯韋·泰勒
這其中,法蘭·威廉·米爾本因為是在沃克死後臨時代理了兩天職務,所以不能被視為第8集團軍主將。
從沃克到泰勒,這四位美第8集團軍主將在韓戰中究竟出了哪些妙招呢?我誌願軍又是如何化解的呢?
沃克的戰法:攻勢權威中了彭德懷調虎離山之計
1950年12月23日,正驅車趕往第25師布置防務的沃克與迎面而來的一輛南韓軍車相撞,當場死亡,成為了韓戰中死去的美軍最高將領。按照美軍對戰場傷亡人員的界定標準,沃克不是死於陣亡,而是交通事故,沃克也因為未能享受到全額陣亡撫恤金。
沃克的死,其實就是麥克阿瑟冒進策略的犧牲品。
沃克在二戰時,就以兇猛強悍出名,並頗受巴頓將軍的器重。作為一名優秀的戰術家,沃克在歐洲戰場曾經獲得了「攻勢權威」的美名,人稱「虎頭狗」。
到了北韓後,沃克也想大顯身手,可是因為第8集團軍在日本享福已久,鬥誌不在,兼之兵力編制嚴重不足,老兵要麽復員,要麽被抽調到歐洲,其戰力僅有全盛時期的六成,這就使得第8集團軍在加入北韓戰團後戰績慘淡,被北韓軍隊如潮的攻勢壓縮在釜山防禦圈內,僅能自保。
1950年9月15日,美軍仁川登陸成功,北韓軍隊被攔腰截斷,沃克率領第8集團軍和南韓軍隊順勢反攻,把戰線逐漸推進到三八線附近。但隨著第一次戰役之後,沃克見識到了誌願軍的厲害,他並沒有像麥克阿瑟一樣頭腦發熱,輕敵冒進,而是主張小心前進。
在越過三八線之後,第8集團軍進入了北韓北部山區,其機械化部隊施展不開,尤其是那些隱藏在大山深處的未知的誌願軍究竟有多少人,究竟埋伏在那裏,他們究竟縣更要幹什麽?沃克一無所知。
根據第二次戰役的戰場態勢,我們會發現,誌願軍和「聯合國軍」幾乎擺出了同樣的陣勢,即主力部隊都擺在一線,後方幾乎沒有戰略縱深,這種排兵布陣方式對於久經戰爭的彭德懷和沃克來說,都是個極大的破綻。
第二次戰役誌願軍的具體部署是這樣的。
西線:第66軍、39軍、50軍、40軍負責對付美2師、24師、25師、英軍27旅、南韓第1師。
中線:待到西線打響後,38軍作為第一層迂回部隊,迂回至德川向敵南韓第7師發起進攻;第二層迂回部隊42軍迂回至寧遠,向敵南韓第8師發起進攻。
東線:第9兵團迎戰美陸戰1師、美7師和美3師。
彭德懷的戰役意圖很明顯,就是在西線打響後,中線的38軍和42軍從側翼迂回,擊敗當面之敵南韓第7師和第8師之後,包圍美第8集團軍,並殲滅之。
戰役的部署不可謂不高明。
既如此,那為什麽還說有破綻呢?因為誌願軍的主力部隊都擺在第一線,如果戰事發展不順利,那就容易形成一場消耗戰,如果此時美軍突出奇兵,從側翼反抄了誌願軍的後路,那就大大不妙了!
沃克是這麽想的,也是這麽做的。在發現了誌願軍的破綻後,沃克及時調整了部署。
二次戰役開始時,美軍在西線的部署是:
左路:美24師、南韓第1師、英27旅對陣誌願軍50軍和66軍;
中路:美第2師、25師、土耳其旅對陣誌願軍39軍和40軍。
右路:南韓6、7、8師對陣誌願軍38軍和42軍。
戰役一經打響,沃克發展我軍主力均布置在一線,後方沒有縱深,如果能夠在此時擊敗我右翼的42軍,則可以反包圍我軍。至於為什麽會選擇首先擊敗42軍,是因為42軍是誌願軍的第二層迂回部隊,離我主力有上百公裏,距離過遠,一旦受到強大攻擊,我軍就會救援不及。如果能夠成功擊敗42軍,美軍就可以利用其機械化部隊的優勢快速突進,從東線反包圍我軍,百余公裏對於美軍機械化部隊而言最多也就是一天的路程。
計劃不可謂不精妙。
那麽,此時的北韓軍隊難道不能作為誌願軍的預備隊嗎?還真不能。因為北韓雖然在名義上還有幾個師在手上,但都是剛經過訓練不久的新兵,在這種鋼刀對鋼刀的戰役中,即使他們頂上去也發揮不出太大的作用,弄不好反而會出現大問題。
對於誌願軍露出的破綻,沃克對部署做出了以下調整。
其一、把左中右三路變為左右兩路,左路由南韓第1師阻擊我66軍、50軍和39軍的攻擊,24師後撤建立二線陣地,英27旅撤出戰場準備用於側擊42軍。至於南韓1師能否頂住誌願軍三個軍的攻擊,那就天知道了!
其二、右路由美第2師負責抵禦我40軍,土耳其旅負責抵禦我38軍,25師撤下來用於側擊42軍。
其三、美24、25師、騎兵第1師、英27、29旅,再加上南韓軍隊那些被打殘的部隊統統合在一起,準備繞道東線攻擊我42軍。
那麽,沃克就不害怕美2師和土耳其旅抵擋不住我40軍和38軍的攻勢而敗退下來嗎?
沃克為此也做了準備,那就是從後方調來的美騎1師。如果美2師和土耳其旅戰敗,騎1師就可以頂上去救援;如果美2師和土耳其旅戰勝,那騎1師就可以加入反攻。
由此看來,沃克的計劃周密而有針對性,不失為一位名將。
按照沃克的部署,最關鍵之處有三:
其一、南韓1師能否頂住誌願軍3個軍的攻擊,如果頂不住,那24師撤下來就極度危險,甚至撤不下來。
其二、美2師和土耳其旅能否頂住40軍和38軍的攻擊,不然,美25師也撤不下來。
其三、美騎1師能否起到攻守兼備的作用。
這一切都是未知!
其實,沃克錯了!他認為彭德懷露出的是破綻,其實是彭德懷故意賣出的破綻。
彭德懷就是故意把42軍單獨放在西線的邊緣地帶,遠離主力,給沃克造成一種孤軍深入的假象。就在沃克調兵遣將準備向東線迂回攻擊42軍的時候,其在東線的布防也露出了破綻,隨著大批次本應支援前線的美軍東調,使美軍喪失了向前線增兵最好的時機,其在前線的幾個師根本阻擋不住誌願軍的攻勢,很快就敗下陣來。
沃克見勢不妙,急忙命令本應向西線進軍的騎1師增援美2師和土耳其旅,可是在彭德懷的命令下,38軍的113師搶占了三所裏,徹底阻斷了美軍南下北上的咽喉,一場慘烈的戰爭開始了。
沃克此時為了救援美2師和土耳其旅,哪裏還有能力派兵圍攻42軍。就這樣,彭德懷施展巧計,以42軍為誘餌,使沃克認為我軍露出了破綻,進而抽調兵力東進,喪失了向西線一線陣地增派兵力的最好時機,反而被113師扼住了咽喉。戰鬥最慘烈的時候,美軍南北最近不超過一公裏,美軍可以透過肉眼看見友軍坦克上的白星,可就是過不去。
美軍第2師慘敗,土耳其旅幾乎全軍覆沒,隨後美軍一路潰逃到三八線,此役被美國人稱為「美國陸軍史上最大慘敗」。沃克也因在去25師進行戰役部署的時候,被南韓一輛軍車迎面撞上,當場死亡。
李奇微的戰法:磁性戰術和絞殺戰
沃克陣亡後,時任美軍陸軍副參謀長的李奇微接任美國第8集團軍司令。接任後,李奇微發現,面對誌願軍的攻勢,美軍基本無法抵抗,尤其是南韓人,在骨子裏對誌願軍懷有深深的懼怕。在這種局面下,李奇微雖然大怒,但也無可奈何,他只得期望於誌願軍不要乘勝追擊,給自己一些時間來重整旗鼓。
可是,彭德懷哪裏會給他這個機會!在第二次戰役結束一周後,誌願軍發動了第三次戰役。
面對誌願軍的攻勢,李奇微認識到,以此時美軍的精神狀態根本無法作戰,撤退是最好的選擇。與其說李奇微剛上任是來指揮作戰的,還不如說是來指揮撤退的來的準確。
1951年1月4日,誌願軍進占漢城,前鋒已經越過三八線。彭德懷頭腦很冷靜,他知道,誌願軍之所以能夠輕易攻占漢城,並不是美軍沒有一戰之力,而是以漢城為戰略誘餌,拉長我軍戰線,尤其是後勤補給線。
誌願軍自入朝以來,連續經過了三次戰役,傷亡也很大,又沒有得到及時補充,在兵員上與美軍相比已不占優勢。如果不及時修整補充,根本無法應付接下來的大戰。因此,就在舉國歡慶攻占漢城的時候,彭德懷下令停止進軍,就地休整。
彭德懷的決策無疑是非常英明的。
就在誌願軍休整的時候,李奇微也沒有閑著,他充分研究了前三次戰役誌願軍的攻擊時間後得出了一個結論,那就是誌願軍的後勤補給僅能維持一個個人7~8天的作戰需要,這也是誌願軍為什麽每次戰役的時間總是在7~8天之間的原因,也是在誌願軍每逢大勝卻並不窮追不舍的原因。
鑒於找到誌願軍真正的弱點後,李奇微把誌願軍的攻勢稱為「禮拜攻勢」,並制定了一個全新的應對戰法,那就是「磁性戰術」。
所謂「磁性戰術」,就是在誌願軍攻擊的時候,僅做象征性的抵抗,隨後可以放棄陣地後撤,撤退的距離不超過25公裏。因為李奇微研究過誌願軍一個個人在夜間進攻的距離不超過22公裏。
我軍之所以總是喜歡在夜間進攻也是無奈,因為白天北韓的天空基本上就是美國人的天空,我軍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在美軍戰機的轟炸下根本無法行軍作戰,也因此,美軍把我軍在夜間的攻勢稱為「月圓攻勢」,指的就是我軍喜歡在月圓之夜,利用月亮的亮度發起進攻。
我軍經過一夜作戰已經疲乏,而美軍依賴機械化部隊撤軍,基本上不損失戰力。待到天明之時我軍要休息的時候,美軍利用重炮攻擊我軍陣地,並進行襲擾性質的攻擊,使我軍不得休息。到了夜間美軍再撤退,就這樣反反復復,使我求戰不得,休息不得。
等到7~8天之後,我軍的糧彈基本耗盡之時,美軍再進行反擊,以坦克做先導,其快速反應部隊利用公路向我軍後方進行穿插,待到到達指定地點之後,美軍正面部隊利用空軍和火力上的優勢進行全面反攻,而我軍久戰之下,糧彈兩盡,戰力不支,就會敗下陣來。第四次戰役戰果甚微、第五次戰役失敗皆是源於此。
「磁性戰術」有兩個關鍵點,一是誌願軍的後勤補給問題;二是如何破解美軍快速反應部隊的坦克問題,這兩點只要是破解了一處,「磁性戰術」就會失敗。
李奇微也認識到了這一點,因此,在使用「磁性戰術」對我誌願軍進行反攻的時候,同時又在我後方發動了「絞殺戰」,想要透過「絞殺戰」徹底摧毀我軍的後勤補給線。在李奇微的戰法裏,「絞殺戰」是配合「磁性戰術」來使用的。換句話說,要想破掉「磁性戰術」,首先要粉碎「絞殺戰」。
為此,誌願軍在滿浦一線進行了轟轟烈烈的「反絞殺戰」,自1951年8月至1952年6月,誌願軍經過艱苦奮戰,徹底粉碎了「絞殺戰」。
粉碎「絞殺戰」後,我軍終於擺脫了「禮拜攻勢」的尷尬局面,破解「磁性戰術」第一個條件已經具備。可美軍以坦克為主要作戰力量的快速反應部隊仍然對誌願軍造成威脅,為了破解美軍的這一戰法,誌願軍創造了「反坦克網狀陣地」。
所謂「反坦克網狀陣地」,指的是由縱橫交錯的溝壕構成的網狀反坦克陣地。溝壕中有向不同方向射擊的單人掩體和防炮洞,便於步兵機動和在近距離有利角度上打坦克。
在「反坦克網狀陣地」面前,美軍坦克失去了快速機動的能力,反而陷入了進得去,出不來,跑不快的尷尬局面。至此,李奇微的「磁性戰術」和「絞殺戰」全部失敗。
範佛裏特的戰法:範佛裏特彈藥量
範佛裏特屬於美軍將領中大器晚成之人,在諾曼第登陸之時,他才不過是一個團長。他的軍校同學,最差的也是一個少將,可他還是一個上校。當時,他的同學,後來美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布萊德雷就很疑惑,究竟是什麽原因,使得當時的參謀長馬歇爾對這位猛將視而不見呢?
後來,布萊德雷帶著疑惑問過馬歇爾,馬歇爾說,這個範佛裏特是一個酒鬼,不堪重用。其實,範佛裏特從不喝酒,原來是馬歇爾把人弄錯了,他見到範佛裏特的名字,就想當然的把占士·奧爾沃德·範佛裏特和另外一個範佛裏特搞錯了。
好在馬歇爾知錯能改,三個月之內,範佛裏特就如坐了火箭一般,由一個團長直升為美第3軍軍長。
李奇微升任「聯合國軍」總司令後,範佛裏特接替了李奇微擔任第8集團軍司令官。
範佛裏特是一個典型的唯火力制勝論者,極力主張以猛烈火力消滅敵方有生力量,減少己方的損失。在他的這種指導思想影響下,出現了著名的一個名詞,那就是「範佛裏特彈藥量」。
在他擔任第8集團軍司令官期間,曾經有過兩次著名戰役:
一是1951年8月的夏季攻勢,第8集團軍在對983高地的攻擊時,9天僅消耗的炮彈就高達36萬發,平均每門炮每天350發,但仍損失慘重而毫無收獲;二是上甘嶺戰役。
誌願軍早就找到了應對「範佛裏特彈藥量」的辦法,那就是挖坑道和少擺兵,多屯兵。
挖坑道很好理解,那就是在美軍炮擊的時候,誌願軍躲藏在坑道中,待到美軍火力延伸,要發起攻擊時,再上陣地。
少擺兵,多屯兵就是把士兵分散布置,不在一線防禦陣地上呈線型布防,而是盡最大可能分散開來,一個師萬余人可以屯兵200余處。即使美軍火力再猛,也不可能對我產生大量的殺傷。這就是為什麽美軍在發起大範圍炮擊和飛機轟炸之後,我軍總是會在廢墟中鉆出來與敵以痛擊的原因。
韓戰到了後期,雙方都在有意識的控制戰爭的規模,這使得範佛裏特感到受到束縛,因為他總是想發動更大規模的進攻。而時任「聯合國軍」司令官的克拉克卻秉承著華盛頓的意願,盡量控制戰爭規模,謀求盡量體面的停戰,在戰略定位上的不一致,使得二人關系一度緊張。1953年1月範佛裏特年滿60歲,以上將軍銜退休。
泰勒的戰法:兩手都要硬
鑒於範佛裏特的不識時務,聯合國軍司令官克拉克急需一位能夠正確理解自己意圖的人來擔任美第8集團軍司令,而泰勒無疑符合這個條件。因此,在陸軍參謀長柯林斯和克拉克的推薦下,剛當選美國總統的艾森豪威爾同意了他們的請求,於1953年2月13日任命泰勒為美第8集團軍司令,同時兼任聯合國軍地面部隊總指揮,成為聯合國軍與南韓軍隊的最高戰地指揮官。
泰勒到任後,玩了兩手策略,一方面著手整頓部隊和調整部署,向中朝施加軍事壓力,爭取最大可能的占領領土,為日後停戰談判爭取最大的籌碼,另一方面也向李承晚施展手段,迫他進行停戰談判,以使美軍擺脫這場無休止的戰爭。
在這個意義上說,泰勒是一個政治將軍。
可沒料想,泰勒的做法激怒了李承晚,就在談判即將達成協定之時,李承晚擅自放掉了北韓俘虜1.7萬人,在實質上破壞了停戰談判。
7月,中國人民誌願軍為了教訓李承晚,發動了金城戰役,突入敵縱深十數公裏,殲敵6.13萬余人,收復土地167平方公裏,取得了輝煌的勝利,打的李承晚再也不敢叫囂「單幹」,有力地促成了北韓停戰協定的簽訂。
泰勒玩的兩手都沒有成功,想要壓迫中朝聯軍爭取占領更多的領土,卻被誌願軍打了個反擊,遺失了167平方公裏;想要逼迫李承晚停戰,卻被李承晚擺了一道,搞出來釋放戰俘的鬧劇。可是泰勒卻因為耍的這兩手受到華盛頓的歡迎,就在金城戰役激戰正酣的時候,他卻因為有功被授予了上將軍銜。
韓戰中,美第8集團軍的四位司令官雖然各有「精妙戰法」,但都被誌願軍逐一化解。1953年7月27日,韓戰終於暫時畫上了個句號,可謂是起於三八線,終於三八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