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另一個角度說一下吧,就是——餐具的習慣。
首先糾一個概念:所謂的「預先處理食材」是需要生產力達到一定水平,行業分工細化,有專職的/工業化預處理和專門的餐飲行業之後,才有的標準化需求。
而在更長的自耕農時代,每家每戶自己烹飪,雖然也有「廚房處理」,但為了不浪費,不管中外都是把盡可能多的食材都保留在烹飪過程中,等食用的時候吃幹嗦凈再挑出去,盡可能節約。
所以,問題實際應考慮的是, 為什麽中餐在餐飲行業細分後,依然保留了魚刺、骨頭讓食客自己來挑出的習慣 ,而這可能和中餐筷子的便利有關。
![](https://img.jasve.com/2024-1/5d1519ffd083eea870856c74ec93384d.webp)
中國人的筷子,實際上是一種「對普通食物效率較低,對精細化食物效率較高」的餐具。
如果是要常吃燉煮的湯、羹類食物,顯然勺子是更好、效率更高的選擇。
哪怕金屬稀缺的年代,也可以簡單加工出木勺、小木鏟、甚至木片。而只有吃比較精細化的食物,比如的魚、肉時候,用筷子挑骨頭和刺的效率會更高。
而實際上,在中國也的確最早用湯勺較多。【禮記·曲禮上】上記載,那時人們吃飯或者喝湯的工具主要是餐匙(古代稱匕、匙)。
因為那個時代時平民的主食是粟稷,用甕煮熟後成糊狀的羹,這是極不便於用筷子來吃的,故【禮記】中說「飯黍毋以箸,當用匕。匕不是說匕首(刀子)而是指匙,調羹,也就是勺子。
而在【三國誌】中,曹操對劉備說「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當時劉備正在吃飯,聞之一驚「失匕箸」,可見對比較高黨的宴會,至少是筷子和勺子一起用的。
![](https://img.jasve.com/2024-1/25a4b091e826bfbc4a9f9683533f9337.webp)
實際上,中華筷子的流行應該在公園400年(東晉-隋)左右開始。原因是人口數量上升,人口稠密區燃料(木柴)變得更貴,為了食物更快軟爛,廚師開始習慣把)肉類切割成小塊烹飪。
同時,大量的農耕協作讓當時人的主食偏向加了菜的谷物(黍等)粥,據說「茶」字的原始意義是摻有野菜和樹葉的粥狀食物。這種粥裏的菜葉會讓勺子比較難用。
所以,不管是吃肉還是菜粥,筷子都有了比較強的優勢,變得流行。
而同時,隨著農業的發達,灌溉成為了社會發展的大事,伴隨大量水利工程和水稻種植,河流與稻田中的淡水魚也成為了餐桌上的美食。比如唐代流行的「魚膾」就是鯉魚制作的美食。
(特意提醒下,淡水魚生吃有危險,大家不要輕易嘗試)
而淡水魚的普遍食用,也讓筷子的使用有了新的優勢,方便挑出肉間的小刺。
(為什麽廚師不挑,還是那句話,普通人都是家裏吃魚,能省就省,淡水魚刺多切細,都在廚房環節去掉意味著損失大量寶貴的蛋白質)
而隨著唐朝的經濟繁榮,上層社會追求食物精美,這種「小而精巧」的飲食習慣,更加重了「筷子」的出場比例。
![](https://img.jasve.com/2024-1/e7dec73e093af55d1e5316c7427b95d6.webp)
而歷史上,西方民族的食物不管是烤熟的肉塊、濃湯的豆類或粗麪包,用勺、刀、叉甚至手來進食都更方便。所以對靈活性更強的筷子,沒有額外的需要。
![](https://img.jasve.com/2024-1/bdafbfd4f06d0cf87f27964c7940cbb1.webp)
而到了近代,隨著西方大規模工業化農業與工業化捕撈業的發展,肉類和海鮮的加工處理更加看重效率,肉類都是工廠內預分割後運輸,所以骨頭和刺都基本去除。
![](https://img.jasve.com/2024-1/98d2bcd0ba6a6df87d2e8a64d7f1794c.webp)
這同時也迎合了餐桌上用刀叉去除骨頭和魚刺的不方便的需要,成為了供應鏈標準的主流。
而中餐裏,筷子的廣泛使用讓魚、骨的預處理去除沒有特別迫切的需要,反而在講究「擺盤」的餐飲文化裏,很多時候充當起了「造型」的需要,因此也就成為了主流。
![](https://img.jasve.com/2024-1/52ab425bfbeb872373851fbf24c642e1.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