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美妝 @京東美妝的眾測活動,最近收到了 科顏氏新集煥白均衡亮膚淡斑精華液 (俗稱 「安白瓶」 ),今天就和大家來扒一扒這款產品。
![](https://img.jasve.com/2024-2/1e8b74ac60d0664ef2c35b561396f029.webp)
首先,我們可以從產品的包裝上看到,主要的美白活性成分為 3-o-乙基抗壞血酸 (也稱為VC乙基醚或「透明VC」)、 水楊酸 。3-o-乙基抗壞血酸是一種衍生化的VC,雖然活性不如VC那麽強,但性質相對穩定的VC,在高溫和見光條件下也不容易變黃,配伍性良好[1]。
![](https://img.jasve.com/2024-2/1ad2f468dc82708086b64b658bd8b632.webp)
![](https://img.jasve.com/2024-2/4795aff164a084d354fca06c61002bc9.webp)
水楊酸就不用多說了,主要透過促進角質層的剝脫讓皮膚煥新,同時水楊酸還有不錯的控油祛痘功效。
科顏氏的這款精華,配方體系比較簡單,溶劑為水和多元醇(如丙二醇,甘油,乙醇等),保濕和修護方面搭配歐萊雅的經典王牌活性成分- 玻色因 (羥丙基四氫吡喃三醇, 添加量高達5% ),同時添加了生育酚(VE)和生育酚乙酸酯,與3-o-乙基抗壞血酸形成了( VC+VE )抗氧化的黃金CP[2]。
需要註意的是,產品中含有乙醇,水楊酸和芳樟醇,所以對於嬰幼兒,孕婦和敏感肌人群要慎用。
![](https://img.jasve.com/2024-2/d96dcd3fa96d46a335aa2d020406af7d.webp)
接下來看一下這個產品的認證和人體功效測試結果~
這款美白產品是取得過藥監局的美白特證的( 國妝特進字J20170006 )。根據品牌的官方頁面介紹,對104名29-65歲的女性受試者(包含23名亞洲女性),每天使用2次,白天搭配防曬,使用 12周後 ,膚色透亮,色素沈著和色斑數量均勻明顯改善。
![](https://img.jasve.com/2024-2/0d68298f8db5f4328c3f529c27b57043.webp)
產品的使用體驗
這支精華使用的是透明玻璃瓶,可見品牌對產品的穩定性還是很有信心的(因為用的是穩定型的VC衍生物),但大家最好還是把產品放到陰涼避光處或者冰箱的冷藏室,這樣能夠更好地保持產品的鮮活。精華為流動性較大的水樣質地,塗在手上有點粘膩,但很快就吸收了,皮膚也顯得更有光澤。抹開後有一股淡淡的草藥味道,看了一下成分表,這款產品沒有添加人工香精,味道可能是來自薰衣草油,在使用過程中也沒有出現的皮膚刺激和發紅的情況。
![](https://img.jasve.com/2024-2/d287838096a1721a176221178d6b5ce0.webp)
隨後我也使用了一種用來測試產品抗氧化能力常用的試劑( DPPH試劑 )測試了一下這款產品的抗氧化能力(加入樣品後,DPPH試劑的顏色越偏黃,代表樣品的抗氧化能力越強)。透過測試發現,這款美白精華的抗氧化能力還是很強的,不到10分鐘,就將DPPH自由基給清除幹凈了,這可能得益於產品使用了VE+VC的黃金抗氧化組合。
![](https://img.jasve.com/2024-2/1173d901838b07eddd149aa6aaec0332.webp)
![](https://img.jasve.com/2024-2/304768c2441ae4e36b2a9f96545d6321.webp)
總的來說,科顏氏的這款安白瓶的功效成分在歐家的王牌成分 玻色因 的基礎上,搭配了一些經典,但功效經得起考驗的原料。使用上也比較方便,不用擔心避光的問題。由於產品中含有乙醇,水楊酸和芳樟醇,所以對於嬰幼兒,孕婦和敏感肌人群要慎用,但對於普通人群來說是可以放心使用的。根據官方提供的臨床數據,可能需要12周左右才能看到明顯的美白祛斑效果。此外,科顏氏也針對不同人群的美白需求,提供了一系列的搭配方案,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皮膚狀態適當地去選擇。
![](https://img.jasve.com/2024-2/dabe11198109620761534ba60b085427.webp)
參考文獻
[1] 3-O-Ethyl Ascorbic Acid: A Stable, Vitamin C-Derived Agent for Skin Whitening. Cosmetics & toiletries, 2013.
[2] Packer L, Weber SU, Rimbach G. (2001) Molecular aspects of alpha-tocotrienol antioxidant action and cell signalling. J Nutr 131(2): 369S-37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