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大牌和平替護膚品的差別到底在哪?大牌平替護膚品真的能完美替代大牌護膚品的作用嗎?

2021-12-13知識

現在市面上流行各種平替,定價幾十一百的產品對標上千的大牌。然後還各種暗示大牌是智商稅。作為一個化妝品從業者,我想說,信了你就輸了。事實上,大牌從研發,從新成分的客製到獨占,再到嚴格的功效測試,這些都不是所謂「平替」能達到的。在這裏,就以我最熟悉的修麗可作為例子,來扒一扒,大牌和平價品牌的差別到底在哪裏。畢竟我曾經是歐萊雅集團的原料專家,而修麗可的前任首席科學家也是我的好朋友。

研發能力的區別

修麗可由杜克大學教授Dr. Pinnell於1997年創立,2006年被歐萊雅集團收購。雖然隸屬於歐萊雅集團,但是修麗可有自己相對獨立的研發團隊。這樣一來,修麗可既可以享受整個歐萊雅集團的研究成果,可以為自己的品牌開發獨特的產品,研究新的技術。杜克大學的背景和密切合作,也讓修麗可常常被稱為杜克修麗可。相比之下,很多修麗可的平替大多使用全代工的模式,由OEM/ODM工廠負責配方。

因此修麗可可以有最新的技術,層出不窮的專利,而平替只能模仿,甚至使用過期的專利。修麗可CE精華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眾所周知,原型維C是非常好的抗環境壓力和抗光老化成分。但是它非常不穩定,因此很難做到配方中。2005年,Pinnell教授發表了一篇文章,闡述了使用阿魏酸和維生素E的組合來穩定維C的方法 [1] 。從此穩定的原型維C配方成為可能。

根據Pinnell教授的測試,單獨使用維E或者阿魏酸對維C穩定性的提升都非常有限。然而當同時加入0.5%阿魏酸和1%維E的時候,維C的穩定性得到極大的提升,因此最後產品的抗環境壓力效果也非常好。

阿魏酸,維E促進維C抗環境壓力能力[1]

隨著早C晚A的流行,現在市面上維C產品越來越多,也有不少產品宣稱能穩定高濃度維C。透過特殊的配方劑型,避免水分和氧氣對維C的破壞,的確能在很長時間內保持維C的活性,實作抗環境壓力的功能。但是修麗可CE精華還有個很重要的功能就是抗光老化。

人體測試中,0.5%阿魏酸,1%維E和15%維C的配方顯著減少紫外照射後皮膚中產生的有害細胞因子。然而單純的阿魏酸,或者維E和維C的組合效果就差得多,皮膚中的有害細胞因子仍然保持比較高的量,修護皮膚的光老化傷害。因此只有阿魏酸,維E和維C搭配才會有比較好的抗光老化效果。而這一點往往被大家忽略。

阿魏酸和維E提升維C抗光老化能力[1]

客製成分的區別

現在隨著成分黨越來越多,大家也越來越關註護膚成分。然而成分技術大部份都掌握在原料商手上,品牌只能選擇市面上已有的成分。就像大家都能用377,最後越來越內卷,377的配方就不稀奇了。擺脫內卷的方法,要麽自己開發成分,要麽和原料商共同開發成分。這兩點,大部份品牌都做不到,而修麗可則可以。

例如神經醯胺是大家都認可的修護成分,很多針對敏感肌的品牌裏面都會添加。目前市面上除了純神經醯胺外,還有復合神經醯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德國贏創的SK-INFLUX。它透過神經醯胺,膽固醇和遊離脂肪酸的組合,模擬角質層中細胞間脂質的組成,修護角質屏障。伊莉莎伯雅頓,溪木源,PMPM都在用這款原料。

神經醯胺,膽固醇和遊離脂肪酸形成細胞間脂質

根據早年的研究結果,贏創設計了神經醯胺:膽固醇:遊離脂肪酸的比例是1:3:1。然而修麗可根據自己的研究認為,當神經醯胺:膽固醇:遊離脂肪酸的比例是2:4:2的時候,修護效果會更好。於是修麗可客製了新的神經醯胺復合物,將成分比例設定成2:4:2,於是就有了242面霜。

也只有修麗可這樣的大牌有實力客製新原料。其他的普通品牌要麽追求快速變現,沒有耐心等待動輒幾年開發新成分。要麽承受不了開發新成分的巨大費用。

擁有新成分的優先使用權

歐萊雅集團是全球少數可以自己開發新成分的化妝品公司,大家熟知的麥色濾,玻色因就是其中的代表。同時歐萊雅也經常和原料商共同合作新成分。作為歐萊雅集團內的高端品牌,修麗可享有新成分的優先使用權。修麗可A.G.E.面霜就是各非常好的例子。

修麗可A.G.E.面霜的主打成分是30%玻色因,0.2%植物鞘氨醇(水楊酰植物鞘氨醇)和4%藍莓萃取物(藍莓精華)。這幾個成分都不是大路貨的成分。

玻色因是歐萊雅集團專研的抗衰老成分。它是羥丙基四氫吡喃三醇,丙二醇和水的溶液。玻色因抗衰老的原理在於促進皮膚中糖胺聚糖的產生,從而提升蛋白聚糖以及膠原蛋白的合成。而蛋白聚糖和膠原蛋白都是皮膚中細胞外基質的一部份。簡單來說,它們構成了皮膚結構的骨架。當膠原蛋白和蛋白聚糖充足,皮膚就砰砰彈。而兩者流失的時候,皮膚就出現皺紋,呈現衰老的跡象。所以玻色因透過修復我們皮膚的骨架讓皮膚重新充滿彈性,看起來更年輕。

羥丙基四氫吡喃三醇(玻色因的主要成分)結構

根據歐萊雅的測試,0.016%濃度的羥丙基四氫吡喃三醇(對應~0.05%)玻色因在3D皮膚模型中能顯著增加表皮層的厚度,從而填充皺紋 [2] 。當然,3D皮膚模型比較容易在低濃度下做出功效。

玻色因在3D皮膚模型中的功效[2]

按照歐萊雅的成分開發流程,3D皮膚模型的下一步就是離體測試。在這項測試中,0.19%的玻色因對於蛋白多糖也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3]

玻色因促進蛋白多糖[3]

而在更難的臨床測試中,240名測試物件使用3%的玻色因一段時間之後,面部下垂,鼻唇皺紋,皮膚光滑度以及光澤度都有統計學上的提升 [4] 。因此3%的玻色因對於皮膚衰老就有不錯的功能。

玻色因的臨床測試功效[4]

作為歐萊雅集團旗下的高端線,修麗可A.G.E.面霜裏直接給加到了30%的玻色因。一個3%濃度就有不錯功效的成分,直接懟到30%,它的功效大家可以自行腦補。在歐萊雅集團內部,也就赫蓮娜黑繃帶,白繃帶以及修麗可A.G.E.面霜有這樣的待遇。其他品牌都只配用低濃度的玻色因。

30%玻色因只是A.G.E.面霜的一部份。植物鞘氨醇可以說是歐萊雅集團禦用的高端抗衰老成分。它的原理在於促進皮膚中膠原蛋白的生成和防止膠原蛋白的降解。在人體測試中,它表現出了和維A酸類似的功效,同時完全不刺激。然而它有個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太貴。大幾萬一公斤的價格實在是讓人望而卻步。A.G.E.面霜直接加到了0.2%的最高建議添加量,濃度比蘭蔻小黑瓶還要高。在這個添加量下,植物鞘氨醇對膠原蛋白的促進效果直接超過了0.025%的維A酸。

植物鞘氨醇(成分背標為水楊酰植物鞘氨醇)的功效(來自原料商數據)

藍莓萃取物看起來似乎不起眼,然而修麗可研究發現,藍莓萃取物和玻色因復配能顯著改善皮膚的糖化。細思極恐的是修麗可關於抗糖化的研究竟然是2009年做的。要知道抗糖化最近幾年才被行業內註意到。這也從側面說明了修麗可恐怖的研發能力。

所謂糖化,最簡單的例子就是紅燒肉中的美拉德反應。在這個過程中,胺基酸和糖結合,散發出食物誘人的味道。然而當糖化發生在皮膚中的時候,就不那麽誘人了。皮膚中的糖和胺基酸反應如果不加以幹涉的話,最終會形成晚期糖基化終末產物,它的英文名是Advanced Glycation Endproducts,簡稱AGEs。

美拉德反應(圖片來自網絡)

AGEs在皮膚中不僅會讓皮膚暗沈發黃,還會破壞皮膚中細胞間質,尤其是膠原蛋白的結構,從而加速皮膚衰老。對於糖尿病人來說,因為血糖高,皮膚中的糖化反應更顯著。所以他們的皮膚比正常人更黃。而使用藍莓萃取物和玻色因復配成分之後,因為糖化而泛黃的肌膚能顯著改善 [5]

修麗可抗糖化的文章[5]

嚴格驗證的功效

而對於一般的品牌,沒有新成分開發能力,也沒有測試能力,所有的數據都來自原料商的PPT,而原料商的結果只能說明原料本身,並不能保證它們在配方中的功效。而對於修麗可這樣的大牌則不同。

我在歐萊雅研發中心開發新原料的時候,最大的感慨就是確認成分的功效太難了。從最開始的分子模擬,到細胞實驗,再到3D皮膚模型測試,離體測試以及臨床測試。一個成分才能說是有效的。然而成分的有效只是第一步,接下來還有套用測試,考察一個成分最適合的配方體系,以及在配方裏的表現。然後還有幾輪消費者測試,一個配方才能真正說是有效的。

為了驗證A.G.E.面霜的抗糖化效果,修麗可選擇20名消費者進行了為期三個月的臨床測試。而為了證明A.G.E.面霜的抗衰老效果,品牌選擇了43名消費者進行了為期三個月的臨床測試。這些時間和經費上的投入不是普通品牌能比的上的。更不要說一堆學術論文和專利了。

修麗可可以說是一個很特立獨行的品牌。它追求極致功效,高濃度成分添加和創新技術。品牌的前任首席科學家是我的好友。疫情期間在家辦公,無聊的時候我們也會發微信聊天。她告訴我修麗可最牛的地方在於每個產品都有創新點,一般最少都有三個專利作為支撐。有非常清晰的設計理念,觸達皮膚靶點,解決皮膚問題。所以我們看修麗可的成分表都不會太長,也不會為了討好消費者堆砌成分。同時修麗可敢於在配方中對成分做高濃度添加。這種不是不計後果的亂來,而是基於消費者需求,安全評估和配方創新三者之間的平衡。這些正是修麗可這樣大牌的特殊之處。相比之下,所謂平替基本上都是采用成熟的技術,甚至直接把代工廠的成分直接拿來。這就是平價和大牌最大的區別。

參考

  1. ^ Lin, Fu-Hsiung, et al. "Ferulic acid stabilizes a solution of vitamins C and E and doubles its photoprotection of skin." 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 125.4 (2005): 826-832.
  2. ^ Sok J, Pineau N, Dalko-Csiba M, et al. Improvement of the dermal epidermal junction in human reconstructed skin by a new c-xylopyranoside derivative[J]. European Journal of Dermatology, 2008, 18(3): 297-302.
  3. ^ Pineau N, Bernerd F, Cavezza A, et al. A new C-xylopyranoside derivative induces skin expression of glycosaminoglycans and heparan sulphate proteoglycans[J]. European Journal of Dermatology, 2008, 18(1): 36-40.
  4. ^ Bouloc A, Roo E, Moga A, et al. A Compensating Skin Care Complex Containing Pro-xylane in Menopausal Women: Results from a Multicentre, Evaluator-blinded, Randomized Study[J]. Acta dermato-venereologica, 2017, 97(4): 541-542.
  5. ^ Draelos ZD, Yatskayer M, Raab S, Oresajo C. An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 of a topical product containing C-xyloside and blueberry extract on the appearance of type II diabetic skin. J Cosmet Dermatol. 2009 Jun;8(2):14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