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自己太過清高,不食人間煙火而又自卑怎麽辦?

2020-06-26知識

題主的描述讓我想到,生活中其實有這樣一群人:他們看起來好像「內向」、「自卑」或「敏感」,可一旦深入接觸,就會發現他們內心其實覺得自己非常「特別」、「不凡」。

心理學家Jonathan Cheek開發了一套測題,列出了一系列這個人群典型的內心獨白,其中包括:

• 我感到自己的氣質和大多數人都不同

• 我很容易被其他人的批評傷害

• 我經常覺得別人在針對我

• 我總是以自己的方式來解讀他人的評價

• 我並不想與他人分享自己的成就和榮譽

• 我不願意待在一個團體裏,除非我知道裏面很多人都欣賞我

……

如果你發現以上陳述道出了你的心聲的話,你可能正是我們今天要討論的這類人:隱性自戀者(covert narcissists)。

隱性自戀者和普通的自戀有什麽區別?

加州柏克萊大學的心理學家Paul Wink認為除了我們通常意義上理解的「自大狂」,自戀者還有另一種類別,即隱性自戀者。

和顯性自戀者類似, 隱性自戀者也需要時刻感覺到自己的獨特、相信自己高人一等、並且缺乏對他人的關心。 並且,由於高度的自我中心,隱性自戀者和顯性自戀者都缺乏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能力。

不過,顯性自戀者之所以與人不睦,往往是因為他們自大、膨脹的態度。而隱性自戀者在外人眼裏看起來可能反而是謙遜且內斂的。 隱性自戀者難以建立關系,並非因為外人反感他們的自大,而是由於他們對外人極強的防備心和攻擊性。

隱性自戀者對世界以及他人充滿了不信任。他們往往傾向於過度解讀他人的言語和行為,並認為別人在攻擊、針對自己,然後立刻對此做出回應,比如對他人進行反擊。

隱性自戀者,往往更加痛苦

一定程度而言,顯性自戀者比隱性自戀者「幸運」許多。縱使給身邊的人帶來痛苦,他們自己卻往往安然無事,因為他們總是安定地以自我為中心,既不敏感,也不多疑,更不會感受到對方的痛苦。

相比之下,隱性自戀者內心自戀與自卑的交雜使得他們更加脆弱和矛盾。一方面,他們很難接納自己,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另一方面,又隱秘地懷揣著「我其實很獨特」的幻想。比如,他們可能一邊為自己不討人喜歡而diss自己,一邊又抱著一種「是那些普通人都不能理解我」的自命不凡。

這些內心的敏感與矛盾使得他們的情緒經常處於不穩定的狀態。哪怕他們的內心渴望愛自己和保護自己,那些自我貶低的聲音,也足以讓他們在尋求內心成長的過程中感到受傷。

隱性自戀者是如何形成的?

隱性自戀的形成很可能與父母的完美主義和不穩定的教養模式有關。他們的父母可能對他們有著高得不切實際的要求與期待。如果達到標準,父母會將他們「捧到天上去」——「我的兒子/女兒果然是最棒的」;而一旦沒有滿足父母的要求,則會被貶得一文不值——「我怎麽會有你這樣的孩子」。

在這樣的教養模式之下,隱性自戀者身上雖然有著一些比較出眾的、能夠為之驕傲的優點,卻難以真正建立起自信。 他們的經歷告訴他們,「缺點」是不好的、不被接受的,只有「優點」有存在的價值。

由於兒時被否定的經歷,長大後的隱性自戀者往往透過防備心和攻擊性來保護自己。即使他們對他人的惡意揣測大都是錯誤的,他們依然會如此往復。 這正是因為他們潛意識裏一直在避免回到過去熟悉的人際模式中——生怕自己哪一點沒有做好,就被質疑、被否定、被攻擊的日常。

作為一個隱性自戀者,應該怎麽辦?

對於隱性自戀者來說,承認自己自戀是困難的。他們往往能夠隱約察覺到自己一方面以自我為中心,另一方面又特別虛弱,但也通常會壓制對自己的自戀的認知,選擇不去相信和面對。

但如果,你已經意識到,且願意面對真實的自己了的話, 我們想將以下幾條建議分享給你:

1. 把註意力從自己身上挪開,培養對他人的關心和善意

Raposa,Laws和Ansell(2016)的研究發現,與沒有做出利他舉動的誌願者相比,那些被要求向他人釋放善意、幫助他人的誌願者在事後表示心情變好了,且這種好心情會持續較長的時間。

Raposa等人指出, 主動幫助他人可以增強一個人的意義感和自我效能感,並促進催產素和多巴胺的分泌,及時地提升我們的幸福感。 所以,經常感到焦慮和心情低落的隱性自戀者,如果學著把對自己的過分關註分給他人一些,可能反而會變得比較輕松和快樂。

2. 將他人放到和自己平等的位置上,練習說出自己的感受

隱性自戀者難以與他人親近,表達自己的感受的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們時刻都想表現出一種「我比你厲害/我比你特別」的感覺。一旦在他人面前顯露出自己的弱點或脆弱,他們就會有一種「這樣我就輸了」的感覺。

但事實上,不管是與朋友、伴侶還是家人的關系中, 適當地暴露自己的脆弱,真誠地表達自己的感受,都是建立真正的聯結不可少的一部份。 放下心中那種「別人都在等我犯錯,等著嘲笑我」的預設,練習在下意識地想要率先發起攻擊來「保護」自己時,先告訴對方你此時的感受。 這樣做並不代表你的虛弱,而是在向對方傳達:我想努力和你好好相處。

3. 學習真正的、健康的自尊

自尊與自戀的區別在於, 自尊是指在清晰地認識到自己的優點與缺點的情況下,依然喜歡自己,接納自己。 而不是靠著沒有依據的、空洞的「我很特別」、「我很厲害」來支撐自己。自尊和自信的來源不是優越感,也不是關於自身完美的幻覺,而是從內心肯定自我的價值。

當你真正能夠面對並接受,你像每個人一樣,有閃閃發光的優點,也有不那麽討喜的缺點,是這些特質共同組成了你。缺點沒有讓你顯得更虛弱,也不會讓你成為一個不再值得被愛的人。能如此想,或許才是真正的喜歡自己。

以上。

如果你也是「隱性自戀者」,想要獲得健康的自尊,不如試試我們推出的「愛上真實的自己」免費自助練習。透過10天,每天15分鐘的練習,你將能看見、接納真實的自己,逐步形成真正的、健康的自尊。手機市集搜尋下載【月食】APP即可免費獲取。

參考文獻:

Hendin, H. M., & Cheek, J. M. (1997). Assessing hypersensitive narcissism: Are examination of Murray's Narcissism Scal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31(4), 588-599.

Malkin, C. (2017). What’s the Single Greatest Danger of Covert Narcissism? Psychology Today.

Miller, J. D., & Campbell, W. K. (2008). Comparing clinical and social‐personality conceptualizations of narcissism. Journal of Personality, 76(3), 449-476.

Miller, J. D., Dir, A., Gentile, B., Wilson, L., Pryor, L. R., & Campbell, W. K. (2010). Searching for a vulnerable dark triad: Comparing factor 2 psychopathy, vulnerable narcissism, and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Journal of Personality, 78(5), 1529-1564.

Miller, J. D., Hoffman, B. J., Gaughan, E. T., Gentile, B., Maples, J., & Keith Campbell, W. (2011). Grandiose and vulnerable narcissism: A nomological network analysi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79(5), 1013-1042.

Otway, L. J., & Vignoles, V. L. (2006). Narcissism and childhood recollections: A quantitative test of psychoanalytic prediction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2(1), 104-116.

Paulhus, D. L., & Williams, K. M. (2002). The dark triad of personality: Narcissism, Machiavellianism, and psychopathy.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36(6),556-563.

Pincus, A. L., Ansell, E. B., Pimentel, C. A., Cain, N. M., Wright, A. G., & Levy, K. N. (2009). Initial construction and validation of the Pathological Narcissism Inventory.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21(3), 365.

Raposa, E. B., Laws, H. B., & Ansell, E. B. (2016). Prosocial behavior mitigates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stress in everyday life. Clinical Psychological Science, 4(4), 691-698.

Sedikides, C., Rudich, E. A., Gregg, A. P., Kumashiro, M., & Rusbult, C. (2004). Are normal narcissists psychologically healthy? Self-esteem matte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7(3), 400.

Wink, P. (1991). Two faces of narcissism.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1(4), 590.

點選檢視過往高贊回答:

戀人在爭吵的冷靜期間,適合做些什麽?

什麽時候你會覺得群眾是愚蠢的?

是什麽造成了同齡人成熟度的巨大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