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知識

空腹吃水果到底好還是不好?

2015-03-04知識

相信空腹不能吃水果、不能喝牛奶……的說法,很多人都聽過,為了解答長久以來大家心中的疑惑,下面,我們有請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臨床營養科的營養師 來講一講,是不是這些東西都不能空腹吃,到底哪些東西不能空腹吃。

01 你們說的「空腹」,空得很隨意

大家仔細想一哈,你們所謂的「空腹」是不是沒有一個標準?

晚上7點吃完飯,到第二天早上7點,12個小時沒吃東西,算空腹,

晚上淩晨2點才吃完宵夜,早晨7點肚子都還沒有餓,還是算空腹,

早上8點吃完早飯,到中午12點,4個小時只喝了點水,算空腹,

中午1:00吃完飯,到下午6鐘,5個小時吃了一瓶奶茶,兩個桔子,一包牛肉幹,兩片豆腐幹也算空腹,

甚至只是純粹嘴巴想吃了,也算空腹,真的太隨意了!

02 醫學上的空腹,必須8小時以上不吃不喝

空腹是指胃裏空空的狀態,這裏講一講胃排空的概念。

胃排空指的是食物由胃進入十二指腸的過程,一般食物進入胃後5分鐘左右就開始胃排空,排空速度為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這也就是為啥子只吃稀飯、饅頭不抗餓,而你悶幾坨肉就很管用的原因。

混合食物的胃排空大概需要4~6小時。臨床上的空腹要求更加嚴格,要不吃不喝6~8個小時才可以,是不吃+不喝哈,喝了幾口可樂、奶茶的那種都不算!

所以真正空腹的情況一般只會在頭天晚飯結束後,睡前不吃零食,半夜不加餐的第二天早上才會出現!

說法1 空腹喝牛奶、豆漿會沒有營養

這樣說的理由大概是說牛奶、豆漿本身的營養價值很高,但空腹喝進肚子裏,空空的腸胃吸收不了這些營養,就等於浪費了。而實際情況是,喝進肚兒的每一口牛奶、豆漿,都不會浪費!

牛奶和豆漿中有3%~4%是蛋白質,還有少量的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營養價值是有保障的,但關鍵是我們人的腸胃又不是打撈火鍋的漏瓢,不先墊點兒東西ba底底的話,從嘴巴頭喝進去的牛奶、豆漿就會直接漏走。健康人體的消化道結構具有控制營養物質吸收的生理功能,即使是液態的食物,也會得到盡可能充分的吸收。所以說,空腹喝牛奶、豆漿又咋會是浪費呢?!

如果還有人鼓搗說牛奶豆漿非要夥到蛋糕、包子、油條一起吃才對身體好,那也只是說你東西吃得多,混合食物的胃排空時間會更長,也就更經餓!

# 華西營養師 :空腹喝牛奶、豆漿對人體吸收營養沒有影響!

說法2 空腹喝牛奶容易拉肚子

確實有少部份人喝了牛奶會覺得腹脹、胃不舒服、甚至拉肚子,但這些癥狀並不是因為空腹喝牛奶造成的,而是因為他們本身就是乳糖不耐受的人。這部份人,不管你空不空腹,只要悶一杯牛奶,就很容易引起惡心、嘔吐、拉肚子。

對於乳糖不耐受癥狀輕的人群,可以少量分多次喝牛奶,並且在喝牛奶的同時吃點饅頭、麪包等食物,癥狀就會減輕,甚至一段時間後啟用乳糖酶活性,就能恢復到可以空腹喝牛奶的狀態。但真正有乳蛋白過敏的人群要記到,不管在任何狀態下, 都不要喝牛奶,吃奶制品。

# 華西營養師 拉肚子跟空腹喝牛奶沒有一分錢的關系。

說法3 空腹喝酸奶太「酸」了,容易傷胃

這種說法認為在空腹的狀態下胃酸很多,酸奶再喝進肚子,不僅會刺激胃腸道,讓胃酸更酸而傷胃,還可能因為胃酸太多而把酸奶中的乳酸菌消滅了。沒有了乳酸菌的酸奶也就等於一杯飲料,必須要先吃點東西進肚兒墊一下,才能讓酸奶發揮應有的作用。

而事實上,大家把自己的腸胃想得太嬌弱了!

第一,酸奶的PH值一般在4.00~4.25之間,胃酸PH值為0.9~1.5,所以酸奶跟胃酸比起來簡直差遠了,空腹喝進肚子裏,並不會讓胃酸變得更酸,也就不存在啥子傷胃的說法了。

第二,酸奶中的乳酸菌確實是個很好的東西,不僅可以讓牛奶中的乳糖分解成乳酸,在乳酸和鈣結合時更容易被人體吸收,還營造了一個胃腸道酸性的環境,幫助鐵的吸收。雖然胃酸會消滅大量的乳酸菌,但一瓶酸奶裏這麽多的乳酸菌,胃酸也是消滅不完的。

# 華西營養師 多數酸奶還不是放了糖的,酸啥子酸嘛!

說法1 空腹吃香蕉對心、腎不好,還容易拉肚子

這樣說的原因是,很多人認為香蕉富含鎂、鉀等元素,空腹吃了會對心臟、腎臟造成影響,同時,由於香蕉又是「排便消化利器」,空腹吃的話可能威力更大,很容易消化過度——拉肚子。

這些道理真的看起來還真有點「道理」,但也是不靠譜的。

首先,香蕉裏面鎂、鉀等元素含得多,但並不是說空腹吃進去就比不空腹吃要吸收得更多啊,而且即使吸收也是慢慢吸收,不得瞬間biu的一聲穿到血管跟到血液跑到心臟去。

其次,吃香蕉拉肚子這個事情之前我們也說過,鑒於時間有點久遠了就再啰嗦一次,雖然香蕉裏含有促進腸道蠕動的膳食纖維,但實際上香蕉對於通便促進消化這件事,用處真不大!

① 香蕉的膳食纖維並不多

是的,香蕉中含有的膳食纖維在水果中都算是靠後的,每100g僅有2.7g膳食纖維,而梨有3.1g/100g,棗有7.9g/100g。就算一天吃2根香蕉,吃進去的膳食纖維還比不上吃二兩棗子。

② 有的香蕉不幫助排便而是幫助止瀉!

是的,如果說熟香蕉還有那麽一指qia 兒蓋蓋幫助排便的作用嘞話,那生香蕉完全是起的「反作用」。

因為生香蕉中含有大量的鞣酸,攝入過多可以導致便秘,所以生香蕉是非常適合拉肚子的人吃,而且香蕉含鉀相對較高(256mg/100g),可以為腹瀉病人補充因腹瀉流失的鉀元素,只有那麽完美了!

問「醫生,一般人都會買熟香蕉噻,生香蕉咋個吃嘛?」

答:實際情況中,很多人買到的熟香蕉是催熟的香蕉。因香蕉大多產於熱帶,為了防止變質,往往香蕉還是生的就遭摘下來運輸到全國各地甚至世界各地,再經過催熟,成為我們看到的假·熟香蕉。雖然這種香蕉表面熟了,但果肉中的鞣酸成分還在,所以吃了對排便沒有啥幫助。

# 華西營養師:空腹吃了假·熟香蕉都還拉肚子的話,你可能要考慮上一頓吃的東西幹不幹凈了!

說法2 空腹吃柿子要長結石、肚子痛

這個說法聽過的人也很多了吧,網上查了一堆也有很多說辭,其中看起來最專業的就是這一個——

認為柿子裏鞣酸含量太高,空腹吃了之後就更容易吸收,胃裏面的蛋白和吃進肚子裏的柿子果肉一起,容易變成結石,甚至引起肚子痛

這種看起來專nie的說法實際上是有問題的。

大量吃鞣酸含量高的柿子,確實可能會引起結石,但並不是所有的柿子鞣酸含量都高,尤其是你們喜歡吃、願意買的那種又甜、口感又好的柿子一般都是熟柿子,柿子在自然成熟後鞣酸含量是非常非常低的,不管你空不空腹吃,都不太容易引起結石。

而那種吃起來比較澀口,口感不巴適的柿子,一般就是沒熟透的,鞣酸含量較高,這種等kuo一段時間熟透了再吃就對了噻。

# 華西營養師:又沒得人跟你搶,等柿子熟透了再吃!

說法3 空腹吃番茄很傷胃?

皮西西真的想不通,乖咪咪、紅彤彤、一向風評很好的番茄咋個也上了【空腹禁食】的榜單,於是又請我們營養師搜了搜,原來網上傳言番茄中含有大量的果膠,會增加胃內的壓力,導致胃擴張和胃痛。

要不是專nie人員出手,說得那麽頭頭是道的,差點又遭豁了!

首先,果膠是普遍存在於植物細胞壁中的一種膳食纖維,很多水果中都含得有,而人的消化液無法分解植物細胞壁,所以它會直接透過胃和小腸,在大腸被細菌發酵,反而可以促進腸道蠕動。

其次,番茄的果膠含量約0.4%,相比於其他水果蔬菜,是非常低的,蘋果(帶皮)的含量約0.78%,胡蘿蔔的含量更是達到了約2.04%,還有大家常吃的黃豆,煮熟後的果膠量是0.27~0.63%。空腹吃蘋果、胡蘿蔔都要得,咋個換成番茄就傷胃了喃?

# 華西營養師:要是空腹吃番茄傷胃的話,那小白兔空腹吃那麽多胡蘿蔔,不早就胃潰瘍、胃穿孔了啊?!


胃依靠它分泌胃液的能力來消化食物,而胃液中的胃酸是一種強酸,分泌過多會對胃和十二指腸粘膜有侵蝕作用,損傷黏膜,會誘發或加重潰瘍性疾病;而胃酸分泌過少,又可能會引起腹脹、腹瀉等消化不良。

在生活中,確實會有一些食物會讓胃液產生反應,出現肚子不舒服的情況,尤其對於一些特定人群如消化功能較弱、有消化道疾病、糖尿病的人,有些東西就是不能空腹吃,或要盡量空腹少吃。

01 具有強烈刺激性的食物

頭號代表就是辣椒,不管是辣椒面還是小米辣,這些辣乎乎的作料會刺激胃酸大量分泌,損傷胃黏膜,對有本身就有胃部疾病的人來說不建議常吃,更不建議空腹吃。

當然,多數人不得和自己過不去,莫得事就去空腹咬幾口生辣椒,但那些辣條、辣上天的面、辣得跳的雞翅……平時吃不得辣的人真的要少吃,非要吃就最好先墊點兒東西。

02 過冰/過熱的食物

長時間食用過冰或過熱的食物,不僅會對胃造成化學性的損傷,有可能還會引起胃黏膜的物理損傷,削弱胃黏膜的屏障作用,當然吃得太燙還會傷害你的食管兒。所以,空腹少喝冰闊樂(喊你喝常溫),少拈非燙的火鍋或串串(喊你dong哈香油),少喝滾的咖啡、茶、湯(喊你晾一哈),也算是保護哈自己的這些器官!

03 咖啡、濃茶、酒

曉得大家看完上一條就要想追到問:「冰的、燙的喝不得,那常溫的咖啡、茶空腹喝得不?」

不管啥子溫度的咖啡和茶,所含的咖啡因會刺激胃酸分泌,而濃茶中的咖啡堿含量較高,也會刺激胃酸分泌,所以對於胃潰瘍患者來說,最好不要空腹喝。而對於喝了沒有啥子不舒服的人來說,空腹喝問題不大,最多心慌。

另外,還有一種飲料——酒,也是不適合空腹喝的,因為酒精會對胃造成劇烈刺激,引起胃酸分泌,大家實在要喝酒嘛,記到喝之前要墊點兒花生米、面食!

04 荔枝

根據一些案例及研究發現,每到荔枝上市季,就會出現「吃荔枝後死亡」的報道,目前分析最可能的原因是低血糖性腦病所致。經研究發現,部份案例是在沒吃晚飯的情況下發生的,雖然醫學上還沒100%搞清楚原因,但鑒於荔枝甜度非常高,兒童、老年人、血糖異常的人尤其不建議空腹吃。

參考文獻:

1. Haytowitz, D.B., Ahuja, J.K., Showell, B.A., Somanchi, M., Nickle, M.S., Nyguyen, Q., Williams, J.R., Roseland, J.M., Khan, M., Patterson, K., Exler, J., Wasswa-Kintu, S., Thomas, R.G., Pehrsson, P.R. USDA National Nutrient Database for Standard Reference, release 28[R]. 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Agricultural Research Service, 2015

2. Robert A. Baker. Reassessment of Some Fruit and Vegetable Pectin Levels[J].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1997, 62(2):225-229

3. 葛可佑. 中國營養科學全書[M].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9.

4. Singer M V , Leffmann C . Alcohol and gastric acid secretion in humans: a short review.[J].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1988, 23(s146):11-21.

5. McArthur, K., Hogan, D., & Isenberg, J. I. (1982). Relative Stimulatory Effects of Commonly Ingested Beverages on Gastric Acid Secretion in Humans. Gastroenterology, 83(1), 199–203.

6. Peterson W L . The influence of food, beverages and NSAIDs on gastric acid secretion and mucosal integrity.[J]. Yale Journal of Biology & Medicine, 1996, 69(1):81-84.

7.Shrivastava A, Kumar A, Thomas J D, et al. Association of acute toxic encephalopathy with litchi consumption in an outbreak in Muzaffarpur, India, 2014: a case-control study[J]. Lancet Global Health, 2017, 5(4):e458.

8.包熠瑩. 儲存溫度和時間對酸奶pH值影響的研究[J]. 科技創新與套用, 2017, 000(005):7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