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說的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群體。這就是鴉片戰爭時期,面對英國人的中國精英官僚集體們。
和我們的通常觀感不同,他們並不是我們想的那麽無能(可能和秦皇漢武比只是小人物,但和我們比起來,他們是當之無愧的能人),而個個都是能臣幹員,但是面對英國這種完全不同的文明,他們終於也沒有了辦法,自甘墮落,無比悲慘。
1. 昔日的英雄
首先是在虎門大敗、關天培身死之後接手整個戰局的清軍大將楊芳。此人15歲從軍,至今55年,身經百戰,他一生打過無數勝仗,少有失策。道光初年平定張格爾之戰,他率兵窮追,入大漠,竟抓獲張格爾,道光皇帝下令,給他繪像紫光閣的獎勵。並授予雙眼花翎。
在來廣東抵抗英軍之前,他是湖南提督,是當年清朝十三位陸路提督之一, 相當於現在的戰區司令官。 手中重兵上萬,可說位高權重,能幹無比。
然後是接替被解職的前浙撫烏爾恭額、並在浙江地區負責防務、老謀深算的伊裏布。這個投降派官僚的名字我們大多數人應該聽過。但是,他比我們想象的厲害得多。
伊裏布這個人有兩個特點。其一,會做官。其二,會幹事。如果拋開他後來的表現,可以說是很完美的官員。
伊裏布1812年剛剛外放雲南,做通判一類的地方官(相當於現在常務副縣長一類的職務),1821年,他便親自絞殺了當地民族造反,獲得了皇帝的青睞,隨之飛黃騰達。他接連擔任太平府知府、冀寧道、浙江按察使、布政使、陜西巡撫、山東巡撫等等官職。可以說,在清代省道府縣四級的地方權力組織模式中,伊裏布一連從最底層爬到了最頂層的政府主官。
而這個過程,竟然是在短短4年內完成了。其人善於當官,升遷的火箭速度,在整個清朝都是少見的。
1825年,伊裏布署理雲南巡撫。
而皇帝看中伊裏布的,就是他的第二個能力,善於辦事。
雲南對於清朝來說,是一個很難對付的地方。自雍正改土歸流以來,此地就常有事端,所以,清代喜歡把最有力的疆臣擺在雲南。伊裏布很能幹,平時為政比較寬和,以求減少矛盾,維護穩定,但是一旦出事,便毫不手軟重兵彈壓,力圖絞殺撲滅。在他任職期間,雲南十分平靜,道光帝感覺十分滿意。
伊裏布在來浙江之前,就已經得到了極大的榮耀:1838年,他就已經是協辦大學士(相當於政治局常委中排名最末者),而且,在當時所有的疆臣中,協辦大學士的殊榮只有他和琦善才有。
而琦善,就是要說的下一個倒黴蛋。
琦善的升官速度比伊裏布更恐怖,因為他有一個好爹。他的父親是熱河都統(相當於今日上將一類的地位),他18歲便以正五品的員外郎進入仕途(相當於直接從正廳級幹部起步),而年僅29歲的琦善,便當上了河南巡撫,成了一方大員。在去廣州處理中英沖突之前,他已經是一等侯爵、文淵閣大學士、直隸總督,也就相當於位極人臣了,官居正一品。
他為官固然有拼爹的一面,但是他這個人能力也很強。其人在河南期間,治水比較得力,雖然時常有因為錯漏而被罰的時候,但是也作出了很多成績。總體來說是一名比較得力的官員。至少,他升官的速度,算遍清朝也沒幾個人趕得上。
但是,這些當時最厲害的大人物們都幹了些什麽呢?
2. 墮落的悲劇
楊芳到廣州後,根據【粵東紀事】說,他先是購買了許多鐘表洋貨供自己玩,晚上還買了許多幼女幼童,供自己淫樂。他做的軍事準備主要是「購買馬桶禦炮」,以及「建道場,禱鬼神」,因為楊芳對英軍的火炮威力感到不解,認為必定是有妖人在內,於是打算用最不潔的婦女馬桶經血一類東西來「破法」。
在軍事上被英軍的堅船利炮打得稀裏嘩啦之後,楊芳徹底亂了陣腳,他手忙腳亂地部署反擊,可是完全無效。於是楊芳開始考慮政治手段,主要方法是捏謊欺騙道光帝。
他先是試圖和兇猛的英軍媾和,一面媾和,一面狡猾地上書道光帝,自己明明是丟盔棄甲逃跑,卻說他要「等待後續兵力,然後想辦法把敵人一網打盡」。他還說,他之所以「暫時停止進攻」(其實是逃跑,因為他再也組織不起來軍隊了),是「怕把英軍逼急了,逃跑到海上,就不便於全部剿殺幹凈了,要把他們勾引進來」,然後,按照他的原話是「水陸兜剿」。
好大的口氣。道光被他騙得好慘,一開始還喜滋滋地說他什麽「出奇制勝」,口頭表揚了他,並把他「交部從優議敘」,給他個好待遇。
可是道光不知道,楊芳這個老將軍,昔日的英雄早已被蛀空了,墮落的嚇破了膽。只能以謊話度日,全無尺寸之功。
最後楊芳是什麽結果,我們基本上都能猜到了。當然是謊言戳穿,立刻完蛋。
兩江總督伊裏布比荒淫無恥的楊芳要好一點,雖然也並好不到哪裏去。他一開始接手浙江江蘇防務時,基本上表現出了在邊疆那種幹練和自信的氣質。
伊裏布嘗試去獲得情報,並且試圖分析對策。 他一得到地方上報的訊息,立刻作出反應。並且,他還將軍情與各省共享,「飛咨沿海各省將軍督撫」。
伊裏布加強了戰備工作,不惜動用地方財政。 他購買了大型商船充作戰船,他擴大了江蘇的防禦區域,要求協防浙江,從財政中支出4萬銀兩充實軍費,自己親自坐鎮上海,就近指揮。
伊裏布明確了兵力部署,並且其人有一定軍事知識。 他在江蘇水師中準備了一支精銳的數千人機動部隊,他覺得上海是防禦重地,便在上海準備了1萬多名士兵,準備接戰。他還按照自己的軍事直覺,精確地分配了各地防兵數量。
總體來說,伊裏布算是非常優秀的官員,因為這些舉動都是他沒有得到皇帝的命令,自己做出來的。他是當時各地將軍督撫中反應最迅速、第一個采取果斷措施的人。
可是,伊裏布再次大敗於定海,他企圖發起一場兩棲登陸作戰去收復定海(以當時的條件可能嗎?),可是毫無勝算,他已經失去了勇氣,畏敵如虎,只好又私下與敵人媾和,他嚇得沒辦法,只好說:
「我們辦事,必令你們下得去,你們亦須教我們下得去。」
大概意思就是,我們互相給個面子算了。這居然是一個當年意氣風發的能臣說出來的乞憐之語。可悲啊,伊裏布居然還以為這是鄰人之間打架,可以調解的,殊不知他個人的一廂情願,卻淪為了史話的笑柄。
最後伊裏布當然又是沒完成任務,還被戳穿謊言,和楊芳一樣,也完蛋。
琦善大家都已經很熟悉了,著名的投降派主力成員,更是畏敵如虎,最後幹出了什麽醜事,也就不再多言。
可是,這些官員為什麽會在前幾年還意氣風發,突然就變得這麽委頓無措了呢?
3. 其他要說的
我不想分析為什麽這些昔日的「英雄」(可能和秦皇漢武比只是小人物,但和我們比起來,他們是當之無愧的能人),突然跌落到這步田地,我只是覺得,有時候我們是否對這些人要求的過於苛刻了一點,畢竟堅船利炮,英吉利法蘭西,已經遠遠出離了他們正常的認知範圍。和他們的世界觀是不匹配的。
估計如果一波M78星雲的外星人襲來時,我們最厲害的政治家的反應不會比他們好上多少。 如果不考慮歷史人物生活的條件,社會習俗硬件軟件文化風格,就隨便用現代人的心態,開上帝視角去加以描述的 ,恐怕這樣的指斥也沒有太多意思吧。
你可以批判他們做得不好,但是如果開著上帝視角去品頭評足,未免強人所難。現在大量的「鍵盤政治家」、「我比領導人聰明系列」、「如果是我就不會XXX系列」,也許就是這麽來的。
固然他們當年都輸的一塌糊塗,都從英雄的頂端墮落到了敗類的深谷。
不免想到了一句詩。
「書生常笑冢中人,冢中笑爾書生氣。」
涉及的部份參考文獻:
佐佐木正哉:【鴉片戰爭初期的軍事與外交】
梁廷枏:【夷氛聞記】
文慶等修:【籌辦夷務始末】
蔣廷黻:【琦善與鴉片戰爭】
Bernard, William Dallas. Narrative of the voyages and service of the Nemesis.